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1963年3月,我随丈夫奉调青海青海地处边远,人烟稀少,是历代充军、劳改的地方。不少好友深为我们离开首都北京而惋惜,在友人的劝说、帮助下。我们暂留两个孩子在北京读书,两年后又在丈夫的坚持下将这俩孩子接到了青海。记得离京时是一个春寒凛冽的早晨,我们一家四口带着简单的行装,在大家的热情欢送下,乘火车离京西行。

  • 标签: 青海 塔尔寺 中国 新闻事业 劳动改造工作
  • 简介:贵德的黄河在贵德,黄河是清澈明亮的,一点也不亚于我的母亲河富春江。车停在贵德黄河大桥的边上,司机说,这里的黄河,会让你们震惊的。我们走在黄河大桥上,扶着栏杆,上下瞭望。这么清,是蓝天铺在水里了吗?只见宽宽的河面上,清波缓动,沉稳有力,那种力量,仿佛是冰山的移动,上面露出八分之一,水下却是绿团锦簇。

  • 标签: 黄河大桥 我的母亲 八分 门源县 牛羊成群 军事重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天宝中,他随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到今青海黄南、海南等地,写下了多首描写这一地区山川风物,记述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诗篇。

  • 标签: 青海 高适 重大历史事件 边塞诗人 山川风物 节度使
  • 简介:文章从历史的、地理的、各民族关系的角度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作了一定的探讨.

  • 标签: 青海 汉语 方言
  • 简介: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串亲访友时,都会带一份礼物,俗称"礼当",在操办红白喜事和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套习俗,按程序行事,俗称"礼行",不论哪个地方,大礼是通天下的。

  • 标签: 礼物 礼仪 青海 日常生活 俗称 交往
  • 简介:青海人有很多古老的饮食习惯,都传承至今。在青海的农村和小镇,可以见到许多原始的饮食。我与朋友去青海油田的花土沟生产基地,吃到一种小吃,叫麦仁粥,它就是青海的古老饮食之一。

  • 标签: 青海油田 饮食习惯 生产基地 麦仁粥
  • 简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频,政权林立,但各个政权无不致力于开通东西商业文化交流的通道,而青海丝路的畅通也使这些国家深得其利,国家富足。早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朝廷即以西平荒毁,要及时兴复,以"(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

  • 标签: 丝路复兴 青海丝路
  • 简介:<正>世居青海的穆斯林民族,主要指回族和撒拉族,其次是人数不多的东乡族和保安族等。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所提供的数字,青海省回族638847人、撒拉族77003人、东乡族1557人,加上保安族,共计717407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8%强。1990年7月至9月,我们对世居青海高原的穆斯林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以问卷式为主,调查地区有西宁东关、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调查了穆斯林男女老人300名,其中男212名,女88名,农民148名,市民86名,工人18名,阿訇10名,机关干部24名,教师,个体户14名。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为71.3岁。调查内容涉及老人的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婚姻。家庭、子女、相处关系、家庭地位、受尊敬与否、子女赡养、日常生活料理、参加各种劳动、嗜好、爱好兴趣、主要所干、生活中的困难、经济来源、健康状况、主要疾病、精神状

  • 标签: 穆斯林民族 青海高原 家庭 老人问题 清代回族 教门
  • 简介:沿着湟水,黑河沿着卡日曲阿尼玛卿沿着起起伏伏的山峦草原金黄林带茂密有牧羊人骑着骏马飘摇在蔚蓝的湖边好一片空旷之地唯有天空湛蓝时光永恒大块云翳就挂在头顶又忽而渐行渐远能回望间已飘得杳无音讯只留下一丝惆怅留下难以填补的空茫

  • 标签: 漠野 繁华闹市 天上人间 刘鹏 相依相伴 渐行渐远
  • 简介:民族团结。和谐相处。自古以来,多民族在青海地区和谐相处,兄弟情深。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习俗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有着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地域的地域特色。珍惜民族团结,兄弟和谐相处,在花儿中留下了浓浓的情怀。

  • 标签: 青海地区 和谐思想 花儿 民族团结 和谐相处 地域特色
  • 简介:青海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自然风貌的地方,描写千姿百态,绚烂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文人笔下的主要内容。清代诗人描写这一内容的诗作,或清新秀丽,或雄浑粗犷,或开朗豪放,或萧索凄凉,显示出了不同的色彩和个性。这些诗作者大多虽非名家,但由于他们中许多人久居高原或亲历河湟,对这里的山水风光、人事民风有着比较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因而他们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鲜活。

  • 标签: 青海 清诗 自然风貌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 自然风光
  • 简介:青海牧区行政村仅仅是一个行政概念,在生产生活方式、主导产业、自然环境、社会公益设施等诸多方面均异于东部农区,有其自身特殊性。建设青海牧区新村依照农村的一些模式,显然不符合实际,必须尊重差异、因地制宜、正确指导。为此我们作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新村建设 牧区 青海 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公益设施 主导产业
  • 简介:近年来,青海民营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其规模、数量、市场竞争力以覆对国民经济的贾献位等方面而言,仍显滞后,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极,是青海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的现实迎择和客观需要。本文拟通过对青海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鉴发迭地区的成功经验,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上进一步探索加快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 标签: 民菅经济 青海省
  • 简介:板胡,民间也有称作“胡胡儿”、“大壳子”、“小壳子”的,普遍仍称作“板胡”。青海民间板胡的使用非常普遍。器乐合奏、戏曲表演、曲艺演唱、社火歌舞等均离不开板胡的伴奏,甚至只有两三个人的小乐队中,也必有板胡。因而,演奏板胡的民间乐手也非常多。在这些众多的板胡演奏者中,就演奏水平来说参差不齐。

  • 标签: 民间 青海 音乐 器乐合奏 戏曲表演 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