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话语里,Civilization(文明)一词一出现就是一个解释世界的概念。它曾把世界切割为“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据考证,最早使用civilization这个词的是法国人奇波拉(1749—1791),他曾指出,“文明”所指,并非某特定阶层的专有行为,而是一种本质性道德。同一时代的法国财务大臣杜尔哥(1729—1781)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1723—1816)则把“文明”视为过程,即人的精神与行为逐渐发生变化。

  • 标签: “文明” 解释世界 区隔 反思 启蒙思想家 人的精神
  • 简介:大革命以后,失去了法律特权保护的法国旧贵族经历了一系列自我变革的历史过程。在一系列变革中,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行进,贵族的经济优势发生不可逆转的动摇。这迫使贵族投资资本主义工商业或改变土地经营方式,以寻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更新的出路。贵族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资本主义化,促使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发生广泛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原来封闭的以血统为界定的贵族阶层最终消失在这与其它社会成员的普遍联系与同化之中。

  • 标签: 贵族阶层 资本主义工商业 法国贵族 土地经营方式 自身生存发展 自我变革
  • 简介:北魏奉行优待宗室的政策,给予宗室丰厚、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消费结构在洛阳时代全面走向奢侈化。宗室的经济收入与官爵紧密相连,加速了自身官僚化的进程,对其长久保持活力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宗室个体之间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宗室内部能够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宗室生活优越,经济地位整体凌驾于各阶层之上,这是其政治及社会强势地位的客观反映。

  • 标签: 北魏 宗室 经济生活
  • 简介:阶层分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因此从阶层的角度去研究近代城市发展是城市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亦包括对“中间阶层”的认识。“中间阶层”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后引入国内史学界成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路径。然而因为问题意识多为后设,往往缺乏对中间阶层相关背景的认知,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因此对比中西方关于城市中间阶层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理解中间阶层的内涵及外延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中间阶层 近代城市 西方
  • 简介:据新疆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截至2005年9月底,全区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45.07万户,从业人员71.53万人,注册资金88.0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6%、1.7%、10.9%.全区私营企业达4.93万户,注册资金766.74亿元,从业人员64.78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1%、19.4%、24.8%.事实上,自1992年以来,新疆的私营业主阶层就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着.2004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46.66万户,从业人员74.12万人,注册资金86.84亿元,与1992年相比,分别增长0.93倍、1.06倍、7.77倍.而私营企业发展更快,达4.3万户,注册资金643.21亿元,从业人员57.25万人,与1992年相比,分别增长29.71倍、258.36倍、20.69倍.由此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私营业主阶层是新疆成长最快的一个社会阶层.

  • 标签: 私营业主 新疆 阶层 工商行政管理局 1992年以来 从业人员
  • 简介:阶层的排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制度因素紧密相关。在近代军阀官僚政府尚不能有效控制政局和经济时,军阀官僚和上层工商业者并列为社会阶层序列的首席;而一旦军阀官僚得以控制政局和经济时,特权官僚就成为唯一高高在上的等级,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简单地以“国家资本”的概念来代替“官僚资本”的概念,失之于草率;

  • 标签: 官僚 国民收入 国家资本 经济 制度因素 分配
  • 简介:商人阶层是晋中地区最具特色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结交高官,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追求塑造本阶层的社会中坚形象.但是晋中商人不具有独立于主流道德伦理之外的意识系统,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一个尴尬的双面角色.同时,晋中商人具有浓厚的士首商末意识,经商致富后他们的人生走向大多再次回流仕途.随着晋中社会向近代迈进,商人阶层呈现出旧阶层淡出、职业化凸显的特色.

  • 标签: 晋中 商人 角色特征 社会流动
  • 简介:本文分析了欧洲市民向公民过渡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派别对市民和公民身份的理解和定位。作者认为,公民社会是继市民社会之后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形态,具有新的价值理念;公民社会在当代欧洲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又是一种还未完全实现的社会理想模式。

  • 标签: 市民阶层 市民社会 历史时期 历史进程 发展阶段 市民文化
  • 简介: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与我国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进一步培育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进一步丰富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形式,是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 标签: 协商民主 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 有序政治参与
  • 简介:随着理学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南宋诸儒家国天下的同构理想更加宏大。以夫妇为核心的家庭被视为价值观的承载者,是建构秩序的基石。通过对典范形象的价值熔铸,南宋诸儒对循理节欲的夫妇关系给予了导向性诠释,两性情感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收敛,夫妇之义作为儒学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被充分彰显。传统意义上的夫妇之职在'天理'的范畴中得到合理系联,原本无涉外事的阃内之政逐渐拓宽边界,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社会化特征。在重建礼制、增进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南宋诸儒着意对'女士'形象进行了道德重塑,夫妇以道相合成为典范书写的重要标准。双方均需以道自任,共同肩负践行和传承儒道的使命,夫妇同志作为士阶层的理想婚姻被南宋诸儒大力倡导。

  • 标签: 南宋诸儒 夫妇形象 典范 价值观
  • 简介:考察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把握其特殊性,对更好地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发挥其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以青海为个案,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基本认知、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特性表现等方面,对青海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考察,初步获得了青海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的基本认知,并从政治参与的直接动因、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的行为等方面分析了特性表现。

  • 标签: 青海 新社会阶层 政治参与
  • 简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紧紧把握住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党的先进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新党员 新的社会阶层 马克思主义政党 加强和改进 党的建设
  • 简介:在福州的鼓楼区。有一条古城的中轴线,俗称南街(今福州八一七北路)。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就位于南后街的东两两侧:西边为“三坊”,东边为“七巷”,从北到南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富巷、吉庇巷,占地面积共40.2公顷。它是我国东南现存的最大的古民居街区,至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园林建筑百余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其古老的坊巷格局又为国内仅存。然而,三坊七巷的意义,

  • 标签: 福州 互动理论 城市区位 阶层性 历史文化街区 古代
  • 简介:目前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中产阶层日常经济生活的研究论著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根据《吴虞日记》记载的日常生活收入、支出情况,分析成都与北京两地中产阶层消费资料比例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的消费结构变化,并揭示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

  • 标签: 《吴虞日记》 近代中产阶层 消费结构
  • 简介: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这从商人群体自身财富力量的发展和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强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规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 标签: 商人群体 财富力量 官商模式 体制维护
  • 简介:我曾经有个比喻,在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两个车轮,一边是知识分子,另一边是企业家。这两个阶层都不是我们古老的农业社会固有的,不是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自我生长出来的,都是到了近代,在异质文明冲击下产生出来的新阶层,这两个阶层大致上产生在同一个年代,也就是189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

  • 标签: 中国现代化进程 企业家阶层 知识分子 农业社会 农业文明 异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