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1917年至1919年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倾其毕生所学,撰写《建国方略》,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建国的宏图大志和主要构想。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率先提出要开发长江三峡的水力资源,用三峡的电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一百年之后,长江三峡因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而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

  • 标签: 长江三峡 摄影著作 摄影师 摄影作品 玉印山 张飞庙
  • 简介:文章基于历时发展层面梳理了客家影像的实践及作品,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文化传承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都拍摄制作了一些客家影视作品。这些影像文本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移居历史和现实生活图景,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客家人文景观;通过客家影视这一媒介,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

  • 标签: 客家族群 影视作品 文化传承
  • 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福建省委十届四次、五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志由"一本书"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1月9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省广播影视集团在福州举办联合拍摄大型高清记录片《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 标签: 地方志 影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播影视集团 新闻发布会
  • 简介:色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电影叙事中。色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导演陈凯歌在其执导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中对色彩的运用,与影片中故事的叙述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本文以此部影片为例,分析色彩艺术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

  • 标签: 色彩艺术 影像叙事 《霸王别姬》
  • 简介:本文关注的核心点是民族志影像在新媒体时期被互联网传播方式所利用的问题。其中包含了西方在大众传播时代对民族志影像拍摄手法的使用策略和话语呈现形式,以及这些呈现形式在新媒体时期对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从民族志影像制作手法开始,进一步分析新时期西方利用民族志影像叙事策略,构建网络文化霸权进而服务于商业和政治行为的隐性方法,以及探讨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应对策略。

  • 标签: 民族志影像 互联网 文化霸权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学术与电影制作机构合作拍摄的16部纪录片的统称。这些纪录片是中国第一批人类学民族志电影,如今已成为了解多个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采用了复原重建式的拍摄方法,通过扮演、摆拍等方式,再现业已消失的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活动和生产、生活场景。本文对于这种影像创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探讨,并通过与当代人类学者拍摄的作品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复原重建”方法的得失所在。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 文化救险 复原重建 影像民族志
  • 简介:与陈钢先生因关于贵阳的影像而相识、结缘,既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许久不见的贵阳老友张人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刚从大理来到昆明,晚上还要急着赶回贵阳,有要事约我务必一见。

  • 标签: 贵阳 陈钢 影像 情结 军人 故事
  • 简介:翻阅《国家记忆》,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如此强烈。一帧一帧的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听得到枪炮声和“一个嗅得到硝烟,触得到军人体温的战争场面”(《国家记忆》编者语)。每一张照片,都会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力。特别是那么几张,令人刻骨铭心。

  • 标签: 美国国家档案馆 震撼力 记忆 影像 战场 收藏
  • 简介:海登·怀特的历史叙述主义和F.R.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论是当今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领域并列的两大范式。有趣的是,海登·怀特的另一大史学创见--影像史学并未在其自身学说中获得最充分的理论价值,反而在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论视域下成为绝佳史学叙述载体。在历史表现论视域下,影像史学在知识传播和美学表现两方面都具备一种特殊的"实验性",即基于不确定条件的探索性。因此可以成为历史教育完成知识传播与文化渗透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相应的,也应具有较专门的方法论。

  • 标签: 历史表现 影像史学 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