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能源是关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能源与火的利用关系极为密切.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下形成的藏族传统能源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对今天生态文化建构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 标签: 能源文化 生态人类学 藏族传统燃料
  • 简介:本文考察了民族生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肯定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当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国外学术论著译介力度弱、跨学科交流少以及学术规范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但值得高兴的是,民族植物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完全有可能带动整个民族生态研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 标签: 民族生态学 民族植物学 中国
  • 简介:青藏高原被视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这高海拔、气候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顽强、乐观而善良的生活态度,用各种文化手段与行为保护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今天我们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不难发现从生计方式到各种文化禁忌,无不渗透着藏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并使万物生生不息的环保理念。本文用文化生态的视角,试图对藏族文化中生态保护的意识理念及文化实践作一梳理,以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学 藏族 生境 生态意识
  • 简介:德国生态哲学家萨克塞说,生态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告诉人们用广泛关联的整体观点看问题;美国学者卡罗琳·麦茜特则认为,生态作为一门自然哲学扎根于有机论.①其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告诉我们的无非都是同一个信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东西都彼此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粗略地说这就是所谓的"生态观".20世纪的下半叶,西方学术史上最具纪念意义的事件之一就是生态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成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新的世界观.

  • 标签: 生态学 “道” 科学世界观 范畴 能量 整体观点
  • 简介:随着社会发展,以景观生态理论框架为指导的博物馆展陈理念开始逐渐展露新的头角。面对博物馆展陈时所必须解决的空间格局、空间动态以及生态功能,研究景观尺度下的时间和空间作用,可以帮助博物馆提升综合性和整体性概念,同时对于博物馆陈列理念的生态化设计具有应用和实践作用。

  • 标签: 博物馆 景观生态学 生态化设计
  • 简介: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它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提出建立'稳态经济'模式,从而克服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对人性的异化,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崩溃的主张。其社会批判视角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了后现代的批判性和建设性两大向度。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批判精神 建设性向度
  • 简介:人类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如同所有的物种一样),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在被自然的其他部分创造和破坏,这一过程因时空不同而发生变化。由此,自然的位置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作为资源的自然转向作为母体的自然。这就意味着自然既不能被破坏也不能被保护,只能用不同方式进行重新配置,这些方式是向外释放的也是向内压迫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释放'和'压迫'两词并不是从狭隘的人类立场出发来解释的,而是通过oikeios实现的人与非人自然之间生机勃勃的或不断更新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现在是利害攸关的,或许是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方式呈现出来:释放和压迫都不是从人类和自然的立场而言的,而是从'人类存在于自然'这一视角来界定的。

  • 标签: 创造环境 资本主义世界 Oikeios 辩证关系 生态学方法 泰奥弗拉斯多
  • 简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描述翻译,因其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属性,有助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的沟通。而系统功能语言,作为一种基于人类、社会、符号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描述翻译具有相通的语言观、系统观和功能观。由此,系统功能语言的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能够为描述翻译提供一种更为细致、有效的研究途径。

  • 标签: 描述翻译学 系统功能 语言学 模式
  • 简介: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 标签: 壮族 壮学 生态研究 民族生态学
  • 简介:11世纪70年代编定的《突厥语辞典》中文化语言研究对社会文化变革有较大影响、分化人文地理对语言和方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诗歌谚语的哲学观念方面也是如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解析。

  • 标签: 《突厥语辞典》 文化语言学 研究
  • 简介: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机短信的广泛运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应运而生。密切关注并研究国外新的语言现象并揭示其形态构成、句法及语用特征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尝试对法语手机短信语言的现状、语言特征作一辨析和评述。

  • 标签: 法语 短信语言 语言学 词汇学 手机短信
  • 简介:青海为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长期以来,多民族语言共生共存,形成了青海地区稳定、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青海建设的更加和谐美丽。更加注重和谐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语言和谐生态环境研究,构建语言和谐、社会和谐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

  • 标签: 青海地区 语言和谐 生态环境 必要性
  • 简介:文章评述了生态人类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生态人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生态人类学 发展
  • 简介:蒙古语言史研究要籍介绍白玛俄色(Badma—odser)蒙古语言史,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蒙古语言发展(包括观点、学说、方法)的历史的学问。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蒙古语言文学系(所)均从70年代开始开设这门课程。授课者主要有巴·达瓦达格巴、乌...

  • 标签: 蒙古语言文学 蒙古语文 语言学史 蒙古人民 研究概况 理论与方法体系
  • 简介:<正>方言俚语都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但是它又不全然是由于地域原因而产生的语言变异,这是因为除了地域原因之外,隐藏在它们背后的还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原因。近两年,笔者因教学工作需要,接触到一些藏语的方言俚语材料。通过对其中部分材料的考察与分析,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在研究这些方言俚语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再从社会语言的角度,联系社会与历史进一步加以分析研

  • 标签: 方言俚语 藏语 社会语言学 天峻 方言词汇 果洛
  • 简介:受到1991年苏联解体的影响,俄罗斯联邦的蒙古研究,成绩不如前苏联,但成果还是不少。从1992年-1997年俄罗斯蒙古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出版的论著)看,可以发现俄罗斯蒙古学家加强了共时性和历时性方面的研究。大量的工作用在查找原始文献上,对语言史的研究占了相当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态势,即将蒙古语族语言和东亚、东南亚的一些语言放在一起对比研究。最早开始这项研究的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В.М.宋采夫(В.М.Солнцев)。他通过对蒙古语族语言的研究,指出蒙古语和东南亚的一些语言存在着类型和语言外壳上的共融性,这种共融性就说明这些语言之间存在

  • 标签: 研究现状 卡尔梅克语 俄罗斯科学院 蒙古语言 蒙古语词 布里亚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