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作为藏族传统的三大历史地理区域之一,区在地域上介于西藏与内地之间,自唐宋以来,一直是联结西藏与内地政治交往、汉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和枢纽地带。尤其是清朝民国时期,在边疆政局日趋危殆之下,区更被世人视为影响汉藏民族及西藏与中央政府之间政治关系走向的关键性区域。在事波折起伏之时,晚清政府以固川为保藏之计,着意强化经营区,为后世"治必先安康"思想之滥觞。

  • 标签: 康导月刊 文化交流 枢纽地带 汉藏 政治交往 历史地理
  • 简介:<正>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 标签: 西藏 拉萨 国民政府 密教 抗日战争 办事处
  • 简介:茶叶,是藏民生活必需品之一。然而在解放前,川藏族地区基本上是不种植茶树的,该地区藏民所食之茶全从四川、西康等省贩运而来。因而凸现了藏民生活被动的一面。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藏民生活中的吃茶问题,除了在四川、西康等省产茶区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茶叶以供给藏民需要外,还提供藏民独立试验从事茶叶生产和种植,这大大促进了川藏族地区藏民生活的进步。

  • 标签: 川康藏族地区 中国 茶叶 生产能力 交易方式 经济发展
  • 简介:清末以来,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近代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发生较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政治力量与国家力量的消长,汉式民间信仰空间被挤占和挪用,以及藏人传统宗教空间的保留。随着城镇空间布局的变化,以社会教育为主要渠道,面向城镇汉民众的社会生活改良举措开展起来。在官府、本土力量和各类民间组织之间关系的调和下,近代区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特色通过公共生活中的汉关系充分地展现出来。

  • 标签: 康区 公共生活 汉藏关系
  • 简介:本文在简述了区近代史上重要人物诺那活佛(1864—1936)的生平后,主要分析了民国时期诺那在内地的活动,尤其是调解大白事件、'诺那事变'与狙击红军等,认为诺那早年曾协助中央政府维护祖国统一,后来逃亡内地从事宣传区及西藏、呼吁抗日、呼吁解决西藏问题的活动,在传播藏传佛教上取得实效。这些活动虽含有诺那的私人企图,但对于化解川纠纷、促进祖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藏民族关系、促进汉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当时多种多样矛盾的冲击下,诺那最终成为了中央与地方交错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标签: 民国时期 诺那活佛 内地 康藏关系 影响
  • 简介:近代甘青川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马平分析中国的回族,往往可以观察到它许多特点。例如,回族的分布之广,是除了汉族以外其它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回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杂居,也是相当广泛的;而回族的善贾特点,更是令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赞赏不已。正由...

  • 标签: 回族 地藏 少数民族 拉卜楞 商业贸易 中间商
  • 简介: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是红军长征时期战斗历程中重要一段,而少数民族革命歌曲是红军经过的历史掠影,反映了其间发生的事件与战斗,以及民族关系。本文以红军长征时期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歌曲为中心,分析了长征时期四川少数民族革命歌曲的内容和作用,指出,它是党和红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可以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可以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它还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值得珍惜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 标签: 红军长征 藏族 革命歌曲 内容与作用
  • 简介:(一)从一份档案文件谈起在南京市档案馆中,保存着一份档案史料原件,那是在1938年4月初,即在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数月,一个叫乔鸿年的汉奸以南京“上军慰安所”主任的身份,给南京伪政权——“南京自治委员会”写的一份申请报告:窃所顷奉南京特务机关委托,为繁荣夫子庙市面,振兴该区商业,调剂全市人民生活计,指定在夫子庙贡院街海洞春旅馆原址及市府路永安汽车行原址暨永安里全部房屋分设“人民慰安所”二处,业已修理,一俟工竣即行开幕。除已分别是报各主管机关外,理今备文呈报。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在1938年4月13日颁发第239号训令:“令警察厅厅长饬属派员前往调查具报核办。”(二)

  • 标签: 慰安所 慰安妇 中国妇女 南京市 日本军部 部队
  • 简介:帕巴拉活佛系统帕巴拉活佛系统是西藏昌都地区的昌都强巴林寺的寺主活佛。区的格鲁派僧人麦·喜饶桑布在拉萨色拉寺学经后,受宗喀巴的大弟子甲曹杰的委派回区传法,他在明正统二年(1437)倡建该寺,成为区最早的格鲁派寺院之一。麦·喜饶桑布圆寂后,由宗喀巴的再传弟子德钦多尔济继任堪布,以后由其转世继承寺主职位,形成帕巴拉活佛系统。德钦多尔济被称为“帕巴拉”,为古印度佛教大师圣天的名字的藏文意译,其转世系统即以此为号。随着格鲁派势力的增长,昌都强巴林寺和帕巴拉活佛在昌都地区逐渐发展壮大。

  • 标签: 活佛系统 昌都地区 格鲁派 印度佛教 宗喀巴 色拉寺
  • 简介:西藏大昭寺史上最大规模金顶维修竣工历时3年,大昭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顶维修工程日前已全部竣工。整个维修工程包括释迦牟尼殿、强巴佛殿、松赞干布殿等5座大殿金顶和部分房檐,总面积达3743平方米。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拉萨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西藏首辆新能源汽车试运行11月11日,西藏首辆新能源汽车"东风御风"投入试运行。该车为17座商务纯电动汽车,座椅舒适,运行平稳。

  • 标签: 拉萨大昭寺 强巴 保障房 维修工程 项目突破 产业联动
  • 简介:庄严的事业需要恭敬的态度,需要摒弃追求时尚与功利的心态,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前瞻的眼光。当许多人在浮躁功利的当下为自己头上各种各样炫目的光环陶醉而激动不已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怀揣着对学术、对人文、对历史、对未来的责任,怀揣着对我们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埋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默默坚守。这项工作没有追逐明星般的聚光灯,却是光荣而神圣的,是真正的远见卓识!

  • 标签: 文献资料 远见卓识 己文化 聚光灯 功利
  • 简介: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西面的尼色日山麓,是后藏第一大寺,也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什伦布寺原名“岗坚曲培”,意为“雪域兴佛寺”,后更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洲”,通称“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

  • 标签: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市 格鲁派 吉祥 属国
  • 简介:区要闻第十一世班禅拜见李鹏总理国务院总理李鹏9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十一世班禅向李鹏总理敬献了哈达。李鹏总理拉着十一世班禅的手,高兴地欢迎他到北京参加国庆四十七周年活动。李鹏说:"看到十一世班禅聪明、健康,...

  • 标签: 西藏 日喀则市 医疗机构 金珠股份有限公司 结核病控制 中欧关系
  • 简介:西藏航空开通拉萨至上海新航线9月1日上午8时,一架机身绘有五彩哈达的空客A319飞机在西藏拉萨贡嘎机场起飞,飞往上海虹桥机场,标志着世界上首家以高原为基地运行的航空公司——西藏航空正式开通拉萨至上海的新航线。新型环保垃圾箱扮靓拉萨项目预计总体安置环保型垃圾箱1200个,总投资148万元,首批200个环保垃圾箱经费由中央财政资助,后续经费由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基金会向拉萨市各援藏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募集。

  • 标签: 企事业单位 要闻 藏区 A319飞机 航空公司 拉萨市
  • 简介:西藏昌都发现清朝时期石刻群,总数达140余件;西藏8个湿地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西藏97户牧民将迁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小布达拉宫”——桑珠孜宗堡重现辉煌;国务院决定投资千亿元在西藏开展180个建设项目;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突破280万。

  • 标签: 西藏昌都 要闻 藏区 自然保护区 西藏自治区 清朝时期
  • 简介:僧人义务消防队成为西藏文物古建消防亮点;国家再次提高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妇女来天津就业可享免费培训;青海省区600多个行政村通公路;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西宁成立

  • 标签: 藏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 义务消防队 要闻 生态环境保护 免费培训
  • 简介:流失法国的敦煌藏文文献明年将全部出版;政府将投巨资对西藏哲蚌寺进行维修;“拉萨朗玛”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阿里地区38处无人看管洞窟壁画将得到保护;拉萨市大力实施“180”涉农项目;西藏高原火灾安全实验室在拉萨挂牌;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闻 藏区 西藏高原 拉萨市 藏文文献
  • 简介:西藏税收突破200亿元大关西藏税收收入继2012年突破100亿元后,2016年再次突破200亿元整数关口,达到259.11亿元,同比增收62.71亿元,增长31.9%,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财力保障。“十二五”期间,西藏累计组织税收收入768.5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88倍。在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民族区域自治等优惠政策下,去年西藏税务部门通过减、免、退、抵等方式减轻纳税人负担129.46亿元,有效发挥了税收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服务民生改善、推动就业创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税收收入 结构性减税 税收支持 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 产业扶贫
  • 简介:行记实》是作者林田四十多年前作为一名年轻记者随军进时,以及此后近十年在西藏生活、工作中留下的四部日记的一个合辑本。

  • 标签: 藏行 行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