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并及时提供大量的援助。然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在对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已有所表现,这就是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希求以国民党的力量拖住企图东进的日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倾象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全线出击,腹背受敌,苏联与日本签订了

  • 标签: 苏联人 人民军队 斯大林 共产国际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战
  • 简介: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汪谦干中东铁路①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围绕它风波迭起,战云频涌:它不仅是沙皇政府侵夺中国利权的前哨站,也是俄日远东政策与大陆政策角逐的竞技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 标签: 中东路 中东铁路 苏联对华政策 苏联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政府
  • 简介:美国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冷战结束期间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布什当政的四年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四年,这一凋整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调整中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过程前起后伏;二是目标为演变和遏制中国;三是出发点着眼于长期性和全面性;四是政策的矛盾性;五是突出了人权政策;六是表现出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布什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六·四”风波,但是,冷战的结束及因此而造成的美国战略利益的转变,才是布什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根本动因。

  • 标签: 布什政府 对华政策 制裁 接触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法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是否承认新中国政府的问题。当时,法国尚处于第四共和国时期,尽管法政府及议会内部也有承认新中国的呼声,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直到戴高乐将军重返政坛,成立第五共和国并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后,中法才顺利建交。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中法建交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戴高乐将军的决断对于促成两国建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出版界中法外交关系 台湾地区 平衡 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 简介:小斯当东是英国最早的中国通。1833年,他在英国议会下院动议了关于英国与中国商务关系的9条议案。议案在当时未经辩论与分组投票即被否决,但在1840年下院关于对华战争的大辩论中,辩论的双方均有引述并加以赞扬。对于研究鸦片战争前英国的对华政策,小斯当东是很好的视角,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 标签: 对华政策 律劳卑 东印度公司 巴麦尊 阿美士德 对华贸易
  • 简介: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伊藤博文内阁颇为相似。今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将是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在这120年间,中国和日本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甲子,这主要是时代背景与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不同所引起的。抚今思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十分必要。从2014年甲午马年开始,未来的新甲子中日关系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未来日本走什么道路。

  • 标签: 安倍晋三 伊藤博文 甲午战争 钓鱼岛 中日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英国等列强于1912年至1913年期间所进行的善后大借款交涉,进而探讨英国对华政策的若干特质。英国政府参与善后大借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强化袁世凯政府对中国国内的控制。由于该目标的对象为中国国内政局,因此在借款交涉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的决策深受朱尔典公使等"英国驻华现场人员"(驻华外交官等人员)的影响。该次借款并非仅为外交交涉,同时亦牵涉北京政府内部政局的演变,观察中国内政的英国现场人员因深恐袁世凯政权崩溃,进而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总而言之,英国对华政策企图影响中国国内政治,但它反而深受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 标签: 北京政府 对华政策 朱尔典 国内政治 四国银行团 中国国会
  • 简介: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学界对其研究都集中于国内的视角力图从内部寻找答案,对于列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通常从其"伪装中立""企图干涉""企图瓜分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英国的外交文献中对这样的观点进行考证。

  • 标签: 辛亥革命 英国 严守中立
  • 简介:历届苏联政府对犹政策的形成与演变,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这里既有苏联党内斗争、俄苏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反犹传统的影响,以及其他苏联国内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又存在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反苏反共势力的兴风作浪、东西方冷战,以及中东阿以冲突等各种国际因素的制约。由于特定的国内和国际因素,70多年苏联政府对犹政策经历了左右摇摆的变化过程,犹太人问题成为这个多民族国家尖锐而敏感的民族问题之一。戈尔巴乔夫处理犹太移民问题上的失策,也成为其改革失败、加速苏联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对犹政策的演变,显然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 标签: 苏联 犹太人 民族政策
  • 简介:苏联对外政策的决策一直是严格保密的.苏联党、政、军、警各自在其中占有何种地位,发挥何种作用,维持何种关系,尤其是苏共中央国际部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更加鲜为人知.有的学者认为:苏共中央国际部掌握着苏联对外政策的决定权,外交部只是执行决定的行政机构.

  • 标签: 国际部苏联 对外政策 苏共中央国际部
  • 简介:加盟共和国民族意识的增强及民族问题的激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分析了苏联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苏联民族语言政策存在如下失误:一是语言政策与宪法原则及苏共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使得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情绪具有正当性并对其有很大程度的强化作用:二是过分强调语言政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双语政策仅针对非俄罗斯民族,不利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些失误强化了加盟共和国已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之一。

  • 标签: 语言政策 民族主义 乌克兰 苏联
  • 简介:中国史学界对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介绍往往是与'史汀生主义'相提并论的,而事实上'不承认主义'并不等于'史汀生主义',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史汀生主义'的使用范围.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并非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华使用'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早在1915年,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使用过'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了.

  • 标签: 美国 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 简介:200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50年前的这一场战争对于战后的中国、美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共党史、新中国外交史、战后中美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朝鲜停战,尤其是苏、中、朝方面

  • 标签: 国际关系史 中美关系史 中苏关系史 政策方针 朝鲜战争 中共党史
  • 简介:苏联航空志愿队援华是抗战初期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是1929年7月中苏断交之后两国首次大规模的友好行为,而且是双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为维护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的背景下,捐弃前嫌,超越政治之争,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所创造出的超过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隔阂的一段历史佳话;既是在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中国特殊政治区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各界认识苏联的特殊产物,也是苏联方面重塑苏联形象和认识特殊年代的中国形象的结果。

  • 标签: 苏联形象 抗日战争 苏联航空志愿队 中苏关系 “国统区”
  • 简介:<正>苏联蒙古学是东方学最古老和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早在彼得一世时代就出现了蒙古学。1716年俄国在北京设立了教士团,1724年成立的俄国科学院组织了第一批考察团,对同蒙古接壤的西伯利亚和卡尔梅克进行考察。结果,西伯利亚历史学家米勒院士和菲舍尔院士的著作,巴库宁和帕拉斯的著作,就为对蒙古,首先是对它的悠久的历史和人种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蒙古学 苏联 东方学 蒙古语 蒙古民族 西伯利亚
  • 简介:建党93年、执政74载、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于1991年8月25日宣告自动解散,身后留下最丰富的遗产是一大堆问号。苏共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我研究,苏共的悲剧之源,不在于个别问题上的失误、失策,而在于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上的失败,在于背离了宪政民主的世界潮流。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原因 亡国 国家政治体制 宪政民主 苏共
  • 简介:1927年6月底,邓演达在多次劝告汪精卫集团坚持革命无效后,毅然辞去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中的职务,化装成铁路工人,只身悄然离开武汉,步行北上郑州。此前,他与宋庆龄、陈友仁曾邀约国民政府的苏联顾问鲍罗庭,商讨今后的斗争之路,决定暂时撤离武汉,到苏联去访问并共商大计。他们决定分三批出发。邓演达和苏联顾问团为第一批,鲍罗庭等人为第二批,宋庆龄、陈友仁为第三批。邓演达在郑州上了西去的火车,在往西安的途中追上了苏联顾问团归国的汽车队。这批人中有邓演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时部内的苏联顾问铁罗尼。汽车队自西安往北,经陕北榆林、绥远五原,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国,转赴苏联莫斯科。8月15日,邓演达到达莫

  • 标签: 邓演达 苏联和共产国际 蒋介石 中国革命 中国国民党 宋庆龄
  • 简介:宋庆龄曾在1927年、1953年、1957年三次到访苏联。这三次访问宋庆龄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1927年,她以孙中山遗孀、国民党左派领袖的身份到访,受到斯大林的接见;1953年,她以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访,先后与朱可夫、斯大林会面;1957年,她与毛泽东一起率领中国党政代表访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了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三次访问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美好的回忆,即便后来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宋庆龄始终对苏联保持着一份别样的情感。

  • 标签: 宋庆龄 苏联 1927年 中国代表团 国民党左派 党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