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20年代末,台静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国学门学习3年,台静结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其中就有刘半先生。台静与刘半相识于1925年的秋天

  • 标签: 台静农 刘半农 国学门 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先生 诺贝尔奖金
  • 简介:位于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坝村外山道旁。该牌坊是为旌表赵亚正妻苏氏节烈而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 标签: 贞节 和平县 河源市 节烈
  • 简介:台静方面大耳,身材奇伟,仪表堂堂,宽厚豁达,热爱人生,淡泊名利,是一个颇有魏晋风度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对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趣味,对艺术和学术则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新文学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集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不仅视野恢弘,而且精微独到;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献身教育50余年,无论是道德、学问,还是敬业精神,都堪称一代师表,说他的'桃李满天下',确是名实相副;他又是一个书法家,有传世,书法家启功评价他的书法艺术是'虎虎生气'、'浩浩落落'、'沉郁顿挫'.启功还说:'台先生从人品、性情、学问,以至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成就,可以说是综合而成的一位完美的艺术家.'

  • 标签: 台静农 小说集 乡土文学 新文学 魏晋风度 鲁迅
  • 简介:残酷的战争,锻炼了我们年轻的文艺战士。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单纯,心地很高尚。为了祖国和邻邦朝鲜,为了千百万孩子和母亲能过幸福生活,他们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了战争胜利,他们什么工作都抢着干,一般情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他们也能出色地完成。我永远也忘不了师文工队员解秀的模范事迹。她是我们志愿军文艺战士的骄傲,是新中国青年的榜样。她是50年代参军的新同志,她的亲人惨遭美蒋军队的杀害,最懂得战争对希望和平人民的危害。因此朝鲜战争一爆发,她便多次要求上前线。为了表示决心,解秀咬破自己的手指,写下了血书,向组织请战。入朝后那一阶段的行军中,她被评为模范,在护理伤员的

  • 标签: 战士 队员 过幸福生活 朝鲜战争 毛主席 解大小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景定成字九,号无碍居士,又号铭鼎,还用老梅作过笔名,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城关北大街人,生于1882年3月4日,1959年旧历二月初二病逝于西安。他自幼聪敏,于1899年到太原令德堂和晋阳书院求学,1901年冬,被保送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师范班(北京大学前身)上学。1902年,又被清政府官费派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第一高等学校理化科学习,被推选为留学生山西同乡会会长。此时,他在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开始倾向革命。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同盟会,回国探亲的景定成回到东京知道该组织后,就毅然加入。从此,他便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除在校学习外,还撰写文章,宣传革命思想,并参加了《第一晋话报》、《晋乘》、《汉帜》等杂志的创办和编辑工作。

  • 标签: 民主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 京师大学堂 戏曲 日本留学 革命事业
  • 简介:几年前,为祖父张肇铭编辑画册,在收集资料时,在东湖城管工作的朋友陈勇提供了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幅鹿形的梅花图和几乎占满画幅的题诗.尽管在此之前我便知道照片上梅花图的背景,有关张难先先生的这段轶事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得到这幅照片仍然异常兴奋.依稀记得在家里曾看到一套这样的照片,那套照片拍的是60年前东湖展的盆景和国画作品,盆景有鹿形的梅花,象形的梅花,而国画作品的照片一定就是这幅“梅花鹿”了.

  • 标签: 东湖 国画作品 梅花图 梅花鹿 收集资料 城管工作
  • 简介:《南社丛谈》郑逸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学者,也是熟悉掌故、著作等身的前辈。由于他的撰著,很多是短篇,又多佚事趣闻,刊登在报刊末尾,因而称他是“补白大王”。其实他也有文史方面的专著,那就是《南社丛谈》。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柳亚子、陈去病、高天等发起的进步文学团体,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成立,社员所作,辑为《南社》。《南社丛谈》将南社的酝酿、成立、纠纷、斗争以及后期活动、纪念会各篇叙述外,

  • 标签: 辛亥革命时期 文学团体 南社 柳亚子 陈去病 纪念会
  • 简介:“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邓友(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 标签: 邓友梅 老舍先生 作家 丁玲 《正红旗下》 《茶馆》
  • 简介:<正>卡尔克人具有史诗《奥德赛》般的历史。早在17纪前的20年间,这个部落的一部分(即士尔扈特)就开始离开祖先的营地向西迁徙,最后流落到了乌拉尔和俄国南部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地带。之后的一百年内,又有其它几支从卫拉特人中分离出来的卡尔克人与之融合。但到1771年1月,为了避免沙皇俄国的强权和同化,他们之中五分之四即17万人集体东移,返回了准噶尔。在1918—1920年俄国革命爆发的内战中,这批继续滞留在伏尔加河西岸的卡尔克人受了严重的人员、财物和牲畜的损失。他们中一部分曾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人由于俄国革命的胜利,不得不逃离俄国,取道土耳其,分散到法国、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但随着1944年秋到1945年春苏联军队向西欧东部和中欧的迅速推进,那些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卡尔克逃亡者又急忙逃往奥地利、德国和法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在德国东部和北部的卡尔克人便已逃到了美军占领区。

  • 标签: 卡尔梅克人 捷克斯洛伐克 伏尔加河 南斯拉夫 俄国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简介:2011年9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德阳三图志》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德阳三图志》编纂始于2010年3月,历时1年半完成;由卷首、概述、大事记、农业、农村、农民、附录七部分构成。采用述、记、图、表、录等体裁,以图、志为主,设中英文目录;成书约35万字近千幅图片。该志本着存史资政的原则,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用直观、鲜活的图片和文字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述了2003年至2010年。农村改革发祥地德阳的“三”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奔向殷实小康生活的伟大历史进程;

  • 标签: 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农”工作 德阳市 2010年 农村改革 农民收入
  • 简介:转眼间,李世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年多了。作为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我始终忘不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忘不了他对我的教诲和影响。1970年代,我从安徽劳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委办公室秘书一处工作。一天,处领导找我谈话,

  • 标签: 同志 怀念 办公室秘书 70年代 大学毕业 省委
  • 简介:藤自传体铭文译注是对古代埃及藤自传体铭文进行的释读、翻译,并对译文中出现的官职、地名以及古代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必要解释。该文献刻写在藤位于萨卡拉的墓室墙壁上,是迄今所知年代最为久远的古代埃及自传体铭文。该铭文反应了古代埃及早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故此,它是研究古代埃及早期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经济形态的首选文献资料。

  • 标签: 古代埃及 梅藤自传体铭文 译注
  • 简介:英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追求艺术真善美的艺术家。品读先生的书画作品,既是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也是对艺术家坦荡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先生的书画作品无论尺幅大小,无不流露出艺术家对所描绘事物的真情实感,无不充满着和善的美和艺术的美。先生的书画之所以有如此的艺术魅力,与先生做人做事密不可分。

  • 标签: 书画艺术 书画作品 艺术家 真情实感 艺术魅力 真善美
  • 简介:1916年秋天,中华书局发生财政危机,刘半辞去编辑,搬到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今延安中路上海展览馆前),任上海实业学校和中华铁路学校教员。

  • 标签: 刘半农 陈独秀 交往 中华书局 财政危机 展览馆
  • 简介:“帝制商社会”是从中国历史作为主体而不是作为相对于西方的比较对象角度,对明清时期国家、社会、文化总体形态的一种概括。这是一种在中央集权的帝制体系框架内展开的以农业、手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化程度日益增强的社会,其最基本特征是,帝制——官僚——郡县体制与商混合经济达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共生态。明清帝制商社会覆盖广袤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来保持基本社会平衡和持续性,具有独特的性征和演进倾向,应该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对其生成的轨迹的梳理有助于重新解读秦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进的历史,对其遗产的考察则有益于把握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渊源。

  • 标签: 明清 帝制农商社会 西方中心主义 社会形态
  • 简介:<正>卡尔克人带着他们已定型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来到了俄罗斯,在新的土壤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卫拉特—卡尔克文字“托忒”文一直被卡尔克人广泛使用到1925年,这种文字是卡尔克人的祖先在几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之一。这样的文字是编年史、纯粹的卡尔克文学诞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流传至今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书面材料证明了卡尔克书面词汇的高度发达,如编年史、文献、公文、函

  • 标签: 卡尔梅克人 四卫拉特 卫拉特人 文学艺术 编年史 文学作品
  • 简介:一明末清初近百年间,大量名僧来黔传法,形成“百廿高僧入黔疆”的盛况。释如纯所著《黔南会灯录》,记述一百二十位高僧的行迹。现存当时名僧《语录》二十多种,《东山溪度禅师语录》十卷是其中成就较高的一部。

  • 标签: 高僧 名僧 禅师 明末清初 东山 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