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哦,来了。”我们几名复员军人正在大门口聊天,老曹猛然间发出一声议论,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向右边望去。这可能是当兵养成的习惯吧,多少年来总是向右看齐。“我就知道各位忘性大,左边,左边,老首长来了。”我们看见了,是他,刘丰。从高位上跌落下来的刘丰,跌落到我们大院里,成了我们的邻居,成了一只闲鹤。当年他可是威震中南的曾、刘首长之一啊!曾思玉与刘丰,分别为武汉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文革”期间,刘丰栽了大跟头,跟着林彪之流,参与了反对毛主席、反对党中央的活动。

  • 标签: 晚年生活 “文革”期间 复员军人 曾思玉 司令员 党中央
  • 简介:在闪亮的舞台灯光照耀下,一群身着绚丽藏装的歌者,和唱着动人的西藏传统"朗玛"、"堆谐",响亮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这一幅画面,是今年春节、藏历新年前夕,自治区老干部艺术团演员正在为离退休干部进行文艺表演。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艺术团体,成员们个个精神矍铄、神采飞扬,舞台魅力绝不输给年轻演员。

  • 标签: 老干部艺术团 舞台灯光 藏装 艺术团体 堆谐 台下观众
  • 简介:齐如山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自民国初年结识梅兰芳起的二三十年间,与梅兰芳结成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对辅助梅兰芳确立梅派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7年,齐如山在上海和梅兰芳见了最后一面,并作了长谈。这次会晤后,

  • 标签: 齐如山 晚年生活 台湾地区 梅兰芳 民国初年 梅派艺术
  • 简介:祖国大地解放,新中国成立,对我姑母陆小曼来说,无疑是拨开乌云,重见天日。早在解放前,她就经常接触一些进步的文艺界朋友,通过他们的介绍,她对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她是经历过几个朝代的人,看到过军阀官僚的腐败无能,而国民党统治的二十多年,河山破碎,民不聊生,加上她自己的种种不幸的遭遇,使她产生悲观失望的厌世感。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她认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国人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所以她以无限欢欣的心情,迎接上海和全中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时,她已年过半百,久卧病床,但仍抖擞精神,决心离开病榻,走出卧室,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毅然下决心,戒除鸦片嗜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也从各方面给她关怀和照顾,推动她走上康庄大道。解放前,我有二十多年时间同姑母住在一起,觉得她在解放前后的变化,真是判若两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从一个半死不活的人,忽然变成一个生气

  • 标签: 徐志摩 共产党的领导 党和人民政府 解放前后 国民党统治 中国人才
  • 简介:<正>1917年7月12日,张勋发动的丁巳复辟丑剧失败后,在两个荷兰人陪同下逃到荷兰使馆避难.张勋的复辟行动曾得到包括段祺瑞、冯国璋在内的北洋军阀的积极支持.可是一旦张勋拥溥仪复辟,陷入“普天同愤”的火海中时,这些军阀一看风头不对,立即摇身一变转入到讨伐张勋的行列中.那个与张勋称兄道弟积极支持复辟的冯国璋,7月3日就以副总统的身份通电讨伐张勋“叛国”,还在万人大会上表示要与民国共存亡,并在南京乘机登上大总统的宝座.段祺瑞与张勋共同策划了解散国会,推翻总统的复辟计划,这时也自任讨逆军总司令,表示要为“再造民国”而讨伐张勋,并自行恢复总理职务,成为这次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最大投机者和最大受益者.对于冯、段等军阀首鼠两端,翻脸不认人的行

  • 标签: 张勋复辟 近代工业 北洋军阀 江西 反复辟斗争 奉新县
  • 简介:<正>抗日战争初期,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笼络,化装逃离上海到达香港.蒋介石委任杜月笙统一指挥“孤岛时期”上海的抗日活动.一时间杜成了凌驾于“军统”、“中统”之上的“统统”.这期间杜指挥他留在上海“孤岛”的帮会力量协助“中统”、“军统”与日、伪势力对抗了一时,搞了些暗杀汉奸的活动.香港沦陷后,杜月笙逃到重庆,协助孔祥熙和戴笠合伙搞了个“通济公司”,即与日本方面做生意,贩运大后方缺乏的棉花

  • 标签: 蒋介石 杜月笙 蒋经国 宣铁吾 参议会 上海
  • 简介:书法绝笔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字: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

  • 标签: 陈伯达 印象 晚年
  • 简介:离2008年还差三天,孙道临却走了。一时间,怀念这位八十六岁老人的声音,通过媒体传播到各个角落。但我发现,很少有媒体提到孙道临晚年关于"采访收费"的事儿,好像大家都躲闪着,不愿意提。不能说孙道临先生的去世跟那个话题有关,但我感觉,那个话题深深刺伤了这位老人。这个话题应该是孙道临的晚年之"痛"。那是2005年年初,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好多媒体都在策划着纪念活动。孙道临是电影百年标志性人物,我当时也

  • 标签: 晚年 采访 明星 收费 媒体传播 电影事业
  • 简介:1926年,吴佩孚所部十几万直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此后,吴氏便蛰居北平城内。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日敌为动摇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的决心,便利用吴佩孚同国民政府间的旧歧,多方引诱吴氏出头,为其“和平息战”的阴谋摇旗。然而吴氏终未附逆。一 土肥原“息战”诡计之出笼1938年,侵华日军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土肥原在上海设立对华谋略组织土肥原机关,计划策动唐绍仪、吴佩孚等出任伪政权首脑。1939年1月初,土肥原所导演的“和平息战运动”终于在北平登台了。这是日敌扩大侵华战争的新手法,这个运动围绕吴佩孚的“出山”展开。首先由汉奸江天铎、陈中孚等16人自上海拍电至北平,吁请吴佩孚“发起全国和平息战运动”;继而由北

  • 标签: 吴佩孚 国民政府 救国会 委员长 “三原则” 维新政府
  • 简介:晚年的康有为,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1914年,康有为租赁了盛宣怀的一座住宅辛家花园定居了下来。园主人原是犹太人辛溪,后因破产而落人盛宣怀之手。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光景也不是太好过。1921年,康有为又在愚园路自购地皮,建造了一座占地10亩的“游存庐”。这位在19世纪风光一时的康圣人,是如何打发他桑榆之年的呢?妻妾成群晚年康有为的家中成员庞杂,其中有他的4位夫人和6个未婚子女。元配是张妙华,第2到第6位夫人,分别为梁随觉、何旃理、市冈鹤子、廖定徵与张光。张妙华比康有为大3岁,结婚时她22岁,康有为19岁。他们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的婚姻生活。早年康有为为国操劳,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中。戊戌出亡后,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书》 男女平等 周穆王 “天人” 化人
  • 简介:<正>关于李鸿章的死因,解放前后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著述,均沿袭梁启超“忧郁积劳,肝疾增剧,拊心呕血”致死的说法。在整理上海图书馆未刊的盛宣怀档案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三十四件有关李鸿章晚年病情的电稿,较全面地记录了李鸿章发病至死亡的全过程。其中关于李鸿章死于何病,与梁启超之说相左。这组电稿是目前研究李鸿章究竟系患何病致死的最有说服力的资料。现将其全部发表。

  • 标签: 李鸿章 盛宣怀 十七年 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 光绪
  • 简介:本文根据作者2007年3月31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所作的演讲速记稿整理而成,主旨是运用政治心理学的方法探讨毛泽东的死亡意识与他晚年所发动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关系问题。认为毛泽东是一位时时与死亡对话,但又同时是一位时时挑战死亡焦虑的天才,正是这种对肉体死亡不畏惧的“幸存者”情结,使他产生了对精神永生的追求,于是试图通过频频发动政治运动来消除其晚年的政治焦虑。

  • 标签: 毛泽东 死亡 “幸存者”情结 焦虑
  • 简介: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全面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后,由广州移居香港,事实上已与国民党政权中断了联系,成为流亡海外的“寓公”。孙科在欧洲、美国一住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1965年返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阶段,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去世。

  • 标签: 孙科 蒋介石 孙中山 中华文化 国民党政权 台湾
  • 简介:我和画家张省是同乡,从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办画展起,就关注他的创作,写了不少文章,后来又出版了《神笔墨意——画家张省写真》。经他介绍,我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钱君匋先生。在中国,很少有人像钱君匋那样,

  • 标签: 钱君事
  • 简介:今年,是李明顾先生百年诞辰。现特将他晚年几件感人之事回忆如下:1978年9月中旬,我随省政协副主席李明顾赴红安、新洲、稀水县了解农业情况,他没有向机关要小车,也没有叫我事先通知红安、新洲、稀水县政府,我们上午坐上长途汽车,中午就到了红安县城,住在县招待所。吃了中午饭,他跟我说:“我们休息一会,一点半钟步行到城关的几个生产大队去看看,不要惊动县政府的领导同志,更不要陪同。”但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一点半钟还未到,县委书记、县长等一帮人就来到我们的房间,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们事先的确不知道李主席要来我县视察,所以没有很好的接待,敬请原谅。”李明颁副主席听后认真地说:“我当过十几年的副省长,分管过

  • 标签: 副主席 孙中山 文史工作 和平解放 合作共事 毛主席
  • 简介:  一  笔者研究陈独秀晚年生活多年,与所有研究家一样,认为陈独秀晚年经济十分窘迫.但让人大惑不解的是,陈独秀在江津3年多时间里,既有章世钊、蔡元培、傅斯年、罗家伦、薜农山、包惠僧、段锡鹏、杨鹏升、邓氏叔侄等众多新老朋友或多或少不定期的资助,胡适与赵元任也各赠陈独秀1000元,杨鹏升一人有据可查的便赠陈4500元.……

  • 标签: 穷困潦倒之谜 陈独秀穷困潦倒
  • 简介:“七重天”是文坛名宿冯亦代先生在北京小西天的寓所,高居一幢楼的七层。黄宗英称它是“乌蓬船”般的小屋:“小屋狨小得两人走动必须礼貌让路,三个人坐下就‘满座’了。”临窗有一张写字台。一把高背皮椅,那是属于冯老的,上面堆满了书报、文稿、资料,那个角落,是他心灵的牧场。黄老要写。只能坐在沙发上,移来一张小桌。铺上花台布,做成临时的书案。他们时常这样同向而坐,沉醉于各自的艺术世界中。

  • 标签: 黄宗英 冯亦代 婚恋 晚年 艺术世界 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