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家谱萌芽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的亲情网,起源相当久远。现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群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纽带。人类最初的群体是“榛榛狂狂、群居袭处”的原始群落.其婚姻关系也纯属浑然之群。诸如远古传说华胥氏脚踩雷神足印,感应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商朝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下玄鸟卵而生:周朝的始祖后稷,是其母姜螈踏巨人足迹而生。

  • 标签: 家谱 起源 血缘关系 人类学 封建时代 上古时期
  • 简介:关西武将集团在战争频繁的秦汉时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尚武、逐利、有气节、粗砺性格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大体来说有这样几点:首先,因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尚武风俗;其次,与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军事制度以及关西人的价值追求等息息相关;第三,经学的兴起对关西武将集团的内在素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关西武将集团 地域风俗文化 政治军事制度 经学
  • 简介:龚荫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史》是目前学术界一部较全面的关于土司研究著作,其内容涉及各地区土司承袭情况,史料运用广泛。笔者查阅《清实录》中土司承袭史料时,发现该书中亦有一些土司的世系中有遗漏,及承袭时间与《清实录》不一致。故以《清实录》为依据,进行拾遗补阙。

  • 标签: 清代 土司 世系 《清实录》
  • 简介: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标志着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从理论渊源来讲,《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维,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维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之后传统史学的发展,也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特点,从汉代宣扬天人感应论,到魏晋重视名教与自然之辨,再到宋明强调天理与人欲之分,反映了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演变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则是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从两汉重神意、魏晋法自然到宋明哲理化的演变轨迹。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体现了传统史学的整体性思维和二重性思维特点。

  • 标签: 传统史学 天人合一思维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 简介:满族说部反映了满族及其先世从远古至清末、民国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其中的“乌勒本”至迟在辽金时期应已趋于成熟。目前,很多传统的满族说部已散佚,有的因为年长者的离世而不再为人所知,有的仅保留在民众的记忆中,有的仅有片段留存。从已出版及即将出版的51部来看,满族说部的文本演述、传播主要经历了七个时期:口述记忆时期;以口传为主,讲古习俗盛行时期;明末清初新说部大量产生时期;清代康乾至宣统讲述说部习俗定型期;辛亥鼎革影响下对满族母族文学有意识传承期;满族说部与乌勒本定名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以迄当下的定型期。

  • 标签: 满族说部 乌勒本 演述 传播
  • 简介:回族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经堂语+汉语。“经堂语+汉语”作为回族语言的基本结构,是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回族先民原语言的消失与转化,以及对汉语的接受与改造而形成的,具有二元一体性。回族语言的形成,既反映了回族原语言与汉语一体性结合的事实,也反映了回族与中国社会的一体性融合及自我意识的重新表达。

  • 标签: 原语言 经堂语 汉语 民族意识
  • 简介:元初修建的顺元城,初为军事指挥机关,是中央政权在边远民族地区的权力象征。明初重修贵阳城,为贵州卫和贵州宣慰司的共同治所。贵州行省建立后,贵阳城上升为贵州省城,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军事中心。明隆庆年间,程番府移驻省城,省府同城地位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城市的发展。明天启年间,贵阳外城拓修,基本奠定了古代贵阳城市的规模和结构。

  • 标签: 阳城 元明时期 演变 军事指挥机关 边远民族地区 权力象征
  • 简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1930年代涌现出一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史学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具体表现为: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以回应和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研究指向,探索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开辟和拓展了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细化和剖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范畴和问题,这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 标签: 1930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 研究谱系
  • 简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党中央和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为解决我国革命中的现实问题而制定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策略,在我国革命进程中起到了极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民族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 线形 抗日 宁夏 西征
  • 简介:由于明代制度设计导致的理想与现实双重失意,根植于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晚明儒生重构道统论,开始新一轮儒学革新浪潮,但也导致儒生集团分裂及与皇权关系更加紧张。清初孙奇逢率先通过重构道统论来重建儒学体系,费密则通过对孙奇逢道统的展开与重构,建构其"中实之道",走向"王道政治"和汉唐儒学,体现了清初儒生建设新社会和重构儒学体系的一种蓝图。由于书生论政,外王方面,费密虽把道统论建构转化为"王道政治"构想,但除鼓励儒生更加积极、全面向专制权力靠拢外,了无新意,内圣方面,虽转化为对汉唐儒学的重视却又不从事具体考据学的开拓,所以隐而不彰。宏观来看,清学也正是在皇权社会儒学普范性共识基础上,在清朝不断汉化的制度设计中,通过各立道统的方式,各学派由此展开。

  • 标签: 孙奇逢 费密 道统论 皇权社会 儒学普范性共识 制度设计
  • 简介:本文將《繫年》中的大量字形與抄寫時代較早的新蔡葛陵簡、曾侯乙墓竹簡等楚系簡牘文字進行比較,發現《繫年》的字形特徵具有相當古老、正統的特色,尤其是與下葬年代在楚悼王元年(前401年)到悼王七年(前395年)之間的葛陵簡的字形特徵、書風最爲密合,與一般的戰國中晚期的竹書文字特徵很不相同,結合《繫年》編纂成書時代的最大可能性來推測,清華簡本《繫年》最可能抄成於楚肅王時代到楚宣王前期之間(從字形特徵看,以肅王時代的可能性更大),是《繫年》定型之後的一個早期謄録本。《繫年》和葛陵簡等材料的比對結果,讓我們看到戰國竹書文字縱向時代性問題是確實存在的,以形體特徵和書風爲基礎的戰國竹書文字分類研究應儘快深入進行。

  • 标签: 清華簡 《繫年》 新蔡葛陵簡 抄寫時代 戰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