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人类是在自然生态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耦合运行
  • 简介:文化生态是特定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内在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是特定“时间-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不断建构的结果,建构形成的“文化”又在新的“时间-历史”情境中得到继承、诠释和传播。纵观以“沧浪之水”为载体、以“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为核心的“沧浪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全过程,“沧浪文化”从文化的原始生长点出发,早期为扩展扩散,后期为迁移扩散;经由地理表征“升华”到经典文化中,又从经典文化“落实”到地理表征上的双向互动的生成和反身建构过程。就现实意义而言,不同地域的同类文化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关系,绝大多数地理性的“文化正宗”之争可以就此打住。

  • 标签: 沧浪之水 沧浪文化 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景观 “时间-历史”情境 生成
  • 简介: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进行探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刀耕火种农业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主要包括:在维系生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的适度开发;实行有序的垦休循环制,保护性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人工造林;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云南 少数民族 刀耕火种 生态文化
  • 简介:地处西北的陕甘青宁四省区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清代不同阶段管理层采取的具有传统延续性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垦殖政策及其实施,使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加重,生产成本提高.投入加大,恶性循环,经济再度陷入贫困。为当时所认识不及的负面效应,今人当引以为教训。

  • 标签: 清代 西北地区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垦殖政策 生产成本
  • 简介:1989年4月,清镇县被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新西兰政府与中国合作的“贵州草地农业系统项目”试验示范县。项目预定在1990年至1994年5年间,通过引进以新西兰为主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在清镇红枫湖区建立科研、培训、生产三结合的草地奶牛系统

  • 标签: 草地农业 新西兰政府 红枫湖 清镇县 天然草地资源 人工草地
  • 简介: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改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开序幕,并在民国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如设立各级农业改良机关,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病虫害的科学防治,等等。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各机关不仅采取特约农户、示范推广的方式,使改良、推广与农民的生产相结合,而且注重将新品种的推广与提供优质工业原料相结合,注重与各方面的合作。这时期安徽的农业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地区或示范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

  • 标签: 安徽省 农业试验 农业推广
  • 简介: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梁启超,是以政治家、思想家、宣传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他当时提出的革新鼎故的主张,不仅涉及政治、文化方面,而且涉及经济方面。

  • 标签: 梁启超 农业思想 中国 清朝 农本思想
  • 简介:浅谈法国农业丽泉Resume:laFrance,ledeuxiemeexportateurdeproduitsagricolesdumonde,s′estenrichieanfuretamesureens′appuyantsurl′exploitat...

  • 标签: 法国农业 欧共体 共同农业政策 法国政府 农业劳动者 农业经营组织
  • 简介: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把《洛阳市志》第8卷《农业志》寄给了我,而且附上一个约稿《通知》。《通知》说《洛阳市志·第八卷“上起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下至1990年,横分门类,纵写历史,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论述了洛阳农业数千年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翻阅《农业志》的全部内容以后,方知《通知》所云不假,故我称之为“洛阳农业发展史集锦”。

  • 标签: 《洛阳市志》 地方史志 新石器时代 历史轨迹 发展变化 内容
  • 简介:农业是人类最先开创的产业,源远流长。云南的自然条件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非常丰富。远在170万年以前,就有古猿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等地。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云南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农业。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使用的农具和耕作方式较能代表农业的发展水平。云南农业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刀耕——锄耕——犁耕——牛耕——机耕。也有把这一过程简化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 标签: 云南 农业文化 农业生产 农业结构 农业技术
  • 简介:农业法》是拜占庭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法典。它规范了拜占庭农庄中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内容涉及村庄组织、土地占有与使用、农民权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等方面,反映出拜占庭帝国中期农村经济生活的一般状况,是研究拜占庭农村经济制度的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自该法典被发现以来,国外学术界对其研究已有多年,其中阿什布尔纳的希腊文校勘本与英文译本是现今学者们认可的权威文本。本文根据阿什尔布纳的校勘本为底本、并参考其译本对《农业法》进行译注,意在提供更切近希腊原文的中文文本。

  • 标签: 拜占庭 《农业法》 译注
  • 简介:评《中国东北农业史》桑润生吉林师范学院衣保中副教授的《中国东北农业史》于1993年12月正式付梓,成为一项地区农业史上填补空白之成果。这是农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在商品经济浪潮迭起,学人"下海"风行之时,作者安贫乐道,甘于寂寞,坐冷板凳八年,得...

  • 标签: 农业史 中国东北 科研成果 上海农学院 东北地区 农史学
  • 简介:史鉴(《百年潮》杂志社编辑):何老,您今年已90高龄,与中国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这其中有些特殊的缘故吗?

  • 标签: 农业部 访谈录 部长 结缘 杂志社
  • 简介: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民族一直在世界的第二三极繁衍生息。由于长期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巾,因此,对环境的重要性感受和理解尤为深刻,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普遍具有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 标签: 生态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 藏族 自然环境 主体民族
  • 简介: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既有尼罗河定期泛滥而形成的自然灌溉,也有人工基础上修建的堤坝、开凿的沟渠等水利灌溉。人工灌溉包括规模较小的局部性盆地灌溉和规模较大的政府主持的灌溉网络系统等。自前王朝后期起,古代埃及的水利灌溉开始起步,历经法老时期的发展,至托勒密时期取得显著的成就。水利灌溉对古代埃及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埃及 尼罗河 水利灌溉
  • 简介:许倬云先生所著《汉代农业》,若论其对汉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很充分的。毫无疑问,许先生充分地使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汉代史料及考古发现,充分地利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且充分地考虑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所以,若谓此书之成功,也就是在这些方面。但是,许先生所真正要讨论的,是“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问题。但许先生的某些见解与史实不合,故此商榷。

  • 标签: 许倬云 《汉代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 汉代史料 考古发现
  • 简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成果。非洲像西亚、东亚和中美洲一样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非洲农业明显地具有地区特色。非洲农业大体上分别在尼罗河流域——北非、西非、东非等三个地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洲古代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在当地一些野生种籽植物中,培育和改良出种类很多、数量很大的农业作物。非洲的考古发掘、古代语言、人类学和古代历史研究的深入,将使非洲农业起源的历史更加清晰。那些忽视、鄙视非洲的观点是错误的。

  • 标签: 农业开发 尼罗河流域 地区特色 考古发掘 南部地区 非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