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题记:此文最初的版本当中,杜格纳的“插释”部分是单独行文的;然而在这里,却正如雷蒙德曾经告诉过我的,他乐见这样的安排,可以交织贯穿于我的文本当中。本文大部分的注解都是由艾德里安·马丁依据原始出处添加的—-他也对成文做了某些微妙睿智的改动,比如翻译了雷蒙德引用的拉丁语。

  • 标签: 电影 剧本 电影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如果说清晰地标记出个人化的风格是关注电影人的一种标准,那么很少英国电影导演可以像德莱叶、布努埃尔、弗朗叙和雷诺阿那样,获得赞誉性的关切。但在另外的一些标准中,在个人化的风格之后潜隐了诸多最为精妙委婉的要旨,这些关联着某种特别的传统,时间,背景或者说“流派”的集体意味和理解。由此达成某种广泛一致的见解,即使把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艺术作品理解为一种共识的表达,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 标签: 英国 非个人化 电影导演 作品理解 电影人 雷诺阿
  • 简介:作为一部青春喜剧,从《闪光少女》身上可以同时看到日式和美式青春喜剧的影子.比如周方正雄的《瓦个光头的少年》《无个相扑的少年》,矢口史靖的《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以及《一吻定江山》《绯闻计划》之类的好莱坞电影。

  • 标签: 青春片 少女 标杆 中国 好莱坞电影 少年
  • 简介:改编自新闻事件的电影一直是电影题材的一大类型,在每年新上映的英美新片中,这类影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改编自新闻事件的故事首先是一种创作上的讨巧,它可以免去编剧对故事逻辑性与情节上的创造与推敲,轻易地得到最离奇的情节.但是,又因为公众对该事件的熟悉和对该事件固有的态度,

  • 标签: 新闻事件 故事片 艺术特质 电影题材 逻辑性 改编
  • 简介:《少年》是杨树鹏执导,欧豪、张译、余男、郭晓冬、刘天佐、郭姝彤、周一围等人联袂主演的青春悬疑电影。该片2016年12月16日在国内上映后掀起了热论的高潮,褒贬不一的评价也可以看出这部影片所引起的强大反响。不可否认的是,导演高超的拍摄技术及给观众的深刻的艺术感受,赋予了这部影片独特的灵魂,其几条脉络紧密交织的叙事方式、血腥冷酷与温暖感动的融合,给观众提供了一场在刺激好奇中不乏感动的视觉盛宴。

  • 标签: 《少年》 叙事手法 类型片 创新 结构 艺术感受
  • 简介:优秀纪录的诞生一般与最初的策划和创意有密切关系。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11月9日至11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文献纪录《孙中山与南京》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并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显得意义重大。

  • 标签: 电视文献纪录片 孙中山 南京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民主革命 爱国主义者
  • 简介:1932年9月1日,雷蒙德·杜格纳特出生于伦敦,2002年5月19日逝世,享年近70岁。父母是瑞士人,1924年移民到了英国。他的学术视野里除了对英国电影的观照,也包含了对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法国和美国电影的洞悉。1952年曾入伍两年,1954年在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习英国文学专业。

  • 标签: 电影批评 英国电影 1954年 学术视野 美国电影 英国文学
  • 简介:2016年7月,在我国首部以全方位视角展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为主要内容、以代表各民族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纪录《风情中国》走进联合国,在展现普通新疆人奋斗历程和生存状态的纪录《我从新疆来》举行首映礼之际,展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手艺大理》和展现安徽文化的纪录《文房四宝》相继举行开机仪式。

  • 标签: 电视纪录片 地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听 《文房四宝》 文化风俗
  • 简介:《海南岛纪事》是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纪录栏目,播出五年来,赢得了较好的收视和口碑。本文从坚守"真实"、选题多样化、故事化呈现、镜头表现、项目化运作等方面对该栏目进行了多维度解读。

  • 标签: 《海南岛纪事》 纪录片 栏目化
  • 简介: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印象蒙古》以多视角的记录方式,为广大电视观众展示了蒙古草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其为研究范本对草原题材纪录的审美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为新世纪草原题材纪录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 标签: 大型电视纪录片 蒙古草原 审美特征 题材 内蒙古电视台 成因
  • 简介:人文地理类纪录栏目《行者》创办于2004年,被称为是旅游卫视最具人文气质的栏目。从栏目创建至今,《行者》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以其丰富的影视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栏目风格。

  • 标签: 纪录片栏目 《行者》 人文气质 地理类 语言分析 影视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产推理与推理小说之间的联系,提供一种影视创作思路。推理小说范畴很广,不仅有注重解谜的本格推理小说,还有包含解谜、悬疑、惊悚、犯罪元素的泛推理小说。在推理片中,推理更像一种万能的可添加“元素”。国产推理片中除了小部分本格推理外,以多样化题材的泛推理为主。国产推理片中“侦探”的形象较少,警察形象居多,且注重塑造人物。国产推理包含多种叙事手法,其中不少高质量影片采用了“POV叙事”。不同类型与推理之间有着良好的相性,不同类型的叠加会产生无限可能。

  • 标签: 推理片 本格推理 泛推理 侦探 POV叙事 推理加
  • 简介:马志丹工作室以纪录生产为特色,是广东广播电视台推进工作室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目前,该工作室发展势头良好,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业务量和经济创收持续增长,作品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媒体融合与对外传播也有所突破.纪录的市场化运作空间巨大.

  • 标签: 马志丹工作室 机制革新 纪录片 创业
  • 简介:新世纪以来的罗马尼亚政治与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政治是“新浪潮”创作最主要的倾向;另一方面,政治作为罗马尼亚乃至东欧的电影传统也在该浪潮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本文在梳理新世纪之后罗马尼亚政治叙事策略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产生的全新母题,并从修辞角度出发,通过国家机器和“不存在的人”等方面反思其历史伤痛及身份构架问题,以解读新世纪罗马尼亚政治

  • 标签: 罗马尼亚“新浪潮” 政治片 历史创伤 身份构架
  • 简介:贝拉·巴拉兹曾认定纪录拥有“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卢米埃尔给人类史上的第一批电影观众提供了在工厂大门前在场的证据,弗拉哈迪带着观众走进了一户爱斯基摩人的真实生活,战争中的纪录则如幽灵般提供了离散亲人的存在……

  • 标签: 纪录片 影像观念 创作主体 叙述 虚构 电影观众
  • 简介:2017年是华语武侠导演胡金铨(1932-1997)逝世20周年纪念。胡金铨凭借《大醉侠》(1966)、《龙门客栈》(1967)、《侠女》(1971)等影片将中国武侠电影带入国际影坛,并使之成为受人瞩目的全球类型。为纪念胡金铨电影文化遗产,上海戏剧学院特别邀请张错教授、郑佩佩女士、石隽先生、许鞍华导演等胡金铨导演的生前友好与创作伙伴,就他的生平事迹与创作成就展开对话。

  • 标签: 胡金铨 逝世20周年 武侠片
  • 简介:社会、政治环境与电影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探讨“9·11”后美国犯罪片中出现的各种新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和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9·11”以后,美国社会经历了伤痛、反思以及后金融危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交替盛行,这些因素对犯罪的题材、形式、类型融合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后“9·11”犯罪片 类型电影 意识形态
  • 简介:近年来,尽管动画纪录的概念在国内学界备受争议,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佳作荣登世界级的领奖台。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瑞恩》(Ryan,2004)到金球奖最佳外语《与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withBashir,2008),

  • 标签: 动画短片 纪录片 功能 艺术 心灵 对话
  • 简介:根据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库显示,在2016年全网纪录点击量排行榜中,《极致玩家》第五季网络点击量高达0.57亿次,名列点击率第九位。该片以人类挑战自然为主题,是国内极限运动纪录的开拓者。本文作者采访了《极致玩家》系列纪录总导演冯冀,对本系列纪录的创作、纪录与新媒体的融合、极限运动题材纪录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等问题展开对话。

  • 标签: 《极致玩家》 纪录片 极限运动 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