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时隔16年,复排后的《生死场》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原班人马,原来的导演。《生死场》的首演是当年热议的文化事件,田沁鑫当年还只是青年导演,现今早已跻身名导行列。无独有偶,国话王晓鹰、查明哲、孟京辉三大导演此前也都复排了各自的代表剧目。经典复排,可能是院团年度演出计划的一项,可能出于重新阐释的需要,可能是弥补剧本荒的空档,也可能是利益的驱使。而近期国话的扎堆复排,似可作为论说一番的现象。从经典剧目在时间轴上的分布看,可以清晰窥见戏剧原创力退化的事实。

  • 标签: 原创力 退化 戏剧 《生死场》 集体 话剧
  • 简介:本文围绕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法治题材剧《阳光下的法庭》展开分析,结合行业剧的历史发展、现状与不足、全球化融媒时代海外相近类型剧创作,以及行业剧向职场剧过渡的创作诉求等变化,探讨该剧在专业性上达到的高度、开掘生活的深度、亚类型定位、叙事结构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的艺术创新,也指出了该剧在个别人物塑造上的偏差、细节处理和表演上存在的不足,以期有利于未来创作的长足发展。

  • 标签: 法治题材剧 行业剧 现实主义
  • 简介:戏曲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电影类型之一,而越剧电影又是戏曲电影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七年”时期的越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在越剧电影代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现之前,戏曲片还停留在对舞台的记录上,没有完全脱离舞台。直到它的出现,戏曲电影才开始突破舞台的限制,从戏曲纪录片向戏曲电影发展。作为第一部在香港发行的新中国越剧电影,为沪港两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粤剧戏曲片的创作热潮和黄梅调电影的诞生。本文试图将历史与文化和电影分析研究相结合,从多元角度勾勒出一部伟大电影的史学脉络和艺术价值。

  • 标签: 十七年 越剧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 沪港交流
  • 简介:本文介绍了美国老年有线电视频道RLTV在节目题材与制作理念、运作团队与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特点,结合“积极老龄化”的时代内涵,阐释了RLTV服务于“养老”、热衰于“用老”的发展模式,对我国老年媒体发展有启示作用。

  • 标签: RLTV 积极老龄化
  • 简介:(接上期)海报是图片形式的物料,是电影信息点和卖点的立体呈现,“要传达出电影的情感状态、故事核心、造型卖点和场景氛围”。预告片、拍摄花絮是视频形式的物料,主题曲本身是音频形式,但是在电影宣传中多做成MV的形式。拍摄花絮则以随意轻松的形式展现电影的拍摄过程,包括演员的NG镜头、拍摄的幕后故事、正片中被剪辑未播出的部分、工作人员的现场采访、幕后团队的工作场景等,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对电影的好奇心的同时传达团队的工作氛围和拍摄理念。

  • 标签: 电影宣传 营销模式 社会化 拍摄过程 媒体 图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