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天津地处渤海之滨,近代以来一直是传统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开埠之后,艺人逐步接受了外来慈善理念的影响,音乐文化活动与慈善爱心相结合,使得该地成为义演活动集中的地区。民初天津义演所获募捐,主要用于赈助救灾、济贫助学、支援爱国运动等方面。本文主要通过《益世报》刊载的消息和报道,对当时天津义演情况进行初步考察和分析。

  • 标签: 义演活动 天津 民国初年 音乐文化活动 慈善理念 《益世报》
  • 简介:梅兰芳民国初年两次赴上海演出后从民国4年4月到民国5年9月的这18个月中,他在冯幼伟、齐如山等一批文人的帮助下排演了《宦海潮》等一系列“新戏”。这些“新戏”分为四类:1、穿老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2、穿时装的新戏,如《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梅兰芳排演的时装新戏还包括民国三年[1914年]7月排演的《孽海波澜》及民国七年[1918年]2月2日排演的最后一出时装新戏《童女斩蛇》);3、古装新戏,如《嫦娥奔月》、

  • 标签: 民国初年 梅兰芳 历史语境 演剧 《嫦娥奔月》 排演
  • 简介: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此轿是浩末民初宁波式花轿。木质雕花,朱漆泥金贴花。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周身雕刻天官赐福、八仙过海、和合神仙、渔樵耕读等数百人物,

  • 标签: 民国 工艺手法 民初 神仙 耕读
  • 简介:近代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掠夺、奴役、宰割之后,中国人开始觉醒并奋起反抗。为了寻求救世良方,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出国门,接受科学、民主思想,从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政治、文化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及其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及其美育的思想基石,亦引领了中国现代舞蹈教育的方向。民国时期的前二十年,是中外舞蹈文化交流频繁的年代。学校舞蹈的教育理念与内容亦主要来自外国的影响,甚至所用教材,大多为编译作品。但是,它们的教育主旨都和"救国强国"紧密联系。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舞蹈教育开始纳入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之中。外国土风舞、儿童游戏舞、欧美交谊舞、新编儿童歌舞、体操训练、健身舞、模仿动物舞以及各种舞蹈步伐都被纳入教学内容,并且有一些为儿童与学堂编撰的舞蹈教材出台。在这一普及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运动中,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是黎锦晖,他的校园歌舞教育理论与实践,创造了新型的校园美育的示范,亦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与儿童特点的校园教育艺术。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虽是一段被封存的历史,却奠定了中国现代舞蹈美育的基础。

  • 标签: 民国时期 学校美育 舞蹈教材
  • 简介:民国时期,郑振铎、胡适、汪协如、杜颖陶、孙楷第、傅惜华、金受申等著名学者对《缀白裘》均有初步研究。尽管所涉及的版本类别和数量尚乏全面,但由于其学术功力深厚,研究或整理水平颇高,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学者们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仍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戏曲史研究中,对民国汪协如校本大量而不加区分的征引却很容易得出错误的论断。校勘精详、密切舞台的新的《缀白裘》整理本急需问世。相关学者只有具备多元、综合的学术视野,才有望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 标签: 《缀白裘》 郑振铎 胡适 杜颖陶 金受申
  • 简介:民国时期是戏曲期刊盛行的时期。数量众多的民国戏曲期刊不仅是戏曲文化的传播载体,还是戏曲传播的媒体。这些期刊树立传播理念,参与戏曲生产、戏曲批评,建构伶人形象,是民国时期戏曲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民国戏曲期刊具有学术理论价值、文献资料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传播 戏曲 期刊
  • 简介:民间小戏研究在民国时期是依附于文学史、俗文学和戏曲史框架而存在的,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本体性研究受到遮蔽和影响。然而,随着不同学科、视野的介入跟进和研究的深入发展,民国时期不仅为民间小戏研究在理论建构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刘师培、王国维等创立的研究范式及学理形态,对后世民间小戏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总之,民国时期的民间小戏研究不是完全的被动式的依附,而是依附中有建构,建构寓于依附之中。

  • 标签: 民间小戏 理论研究 依附性建构 民国时期
  • 简介:整个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围绕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开的,民国时期的南京出现了一批兼顾西方现代建筑功用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新建筑,并衍生出了一条清晰的由"传统复兴式"建筑到"新民族主义式"建筑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南京民国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使用方法及原则。

  • 标签: 南京 民国 建筑 艺术
  • 简介:清末民初,伴随着京剧的改良运动,海派京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代表了京剧的另一种风格。在影响海派京剧特点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新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新剧与海派京剧,二者均在相同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中发展,面向共同的观众。新剧对海派京剧特色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剧目创作、表演方式、舞台美术及审美现代性四个方面。海派京剧受新剧影响的同时,反过来也对新剧产生影响,加速了其民族化的进程,使得新剧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 标签: 新剧 海派京剧特点 上海民国年间报刊
  • 简介:豫剧名角与知识分子合作创作新剧目开始较晚,1935年陈素真与樊粹庭的合作拉开了帷幕,随后常香玉、徐艳琴等也开始与知识分子合作推出了新剧目。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合作刚刚开始就被迫中止。虽然他们创作的剧目不多,但在豫剧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两者的密切合作成就了20世纪30年代豫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标签: 演员 知识分子 豫剧 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