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剧场艺术开放性的不断提高,各种经典剧本被改编的策略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为观众、戏剧评论者不断提供着更多想象的空间,也对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发展提供着更多的可能性。但面对一个经典的戏剧文本,尤其是外国的经典戏剧文本,如何改编才是有效的和成功的,这也是人们一直争论不断的一个焦点,而前不久于京城上演的根据布莱希特的经典剧本《四川好人》改编的《北京好人》一剧或许可以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提供一些启迪。

  • 标签: 《四川好人》 改编策略 “不确定性” 剧本 北京 戏剧文本
  • 简介:本文从仪式的角度分析了不确定回避理论在《集结号》和《血战钢锯岭》特写镜头中所体现出的行为特点和文化差异:中国英雄在履行仪式的过程中倾向于宣泄情绪,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回避倾向;而相似场景下的美国英雄通过自我压抑的方式控制情绪,对于不可预见因素的回避倾向不明显。

  • 标签: 不确定性回避 仪式 英雄
  • 简介:演出时,台上精彩纷呈,台下聚精会袜演完后,演员频频谢幕,观众意犹未尽。这是2008年初由方亚芬、钱惠丽、张永梅、吴群献演《西厢记》时的动人情景。

  • 标签: 《西厢记》 越剧 演出 谢幕 演员
  • 简介:“油画山水”这个命题,是在中西方美术比较的范畴下提出的,梳理它内在的逻辑结构,能更为确切的显示出比较的价值和意义。“油画山水”作为中西方艺术的冲突、比较融合过程中新的探索点,是中西方美术比较进程中的重大突破。但是从其作为一个命题的角度人手,会发现“油画”和“山水”两词的搭配,在比较的范畴里,涉及技术与精神这两个不在同一层面概念的并置,如果我们不能对之进行辨析,或许会在理解方面出现“方枘圆凿”的错觉,

  • 标签: 逻辑结构 山水 油画 西方艺术 中西方 命题
  • 简介: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库切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财富,没有两部作品采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福》是库切的第五部小说,本文拟揭示《福》的多重不可靠叙述,库切以这种手法改写《鲁滨逊漂流记》,体现了他对传统小说叙述真实性的挑战和颠覆,揭露了历史叙述背后的权力结构,从而提出了对历史话语、殖民话语霸权的质疑和反思.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福》 《鲁滨逊漂流记》 诺贝尔文学奖 解读 创作手法
  • 简介:突破戏曲创作定势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不能把“以情动人”奉为金科玉律,作为创作的主要目标或唯一的目标,搞情感至上的“唯情论”。目前不少戏曲创作与演出,情感至上已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有人还为此创造了一个新鲜的技巧术语,名之曰:“煽情”。煽情成了写戏、演戏的主要技巧和手法。煽情论者很少想一想所煽之情的性质、形态、心理依据和艺术

  • 标签: 戏曲创作 情与理 戏曲剧目 感伤主义 人情世态 演出效果
  • 简介:在有29台剧目参评的第13届中国戏剧节上,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演出的《保婴记》高票摘取综合类最高奖项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的第三名,并收揽单项奖中的优秀导演奖和优秀表演奖,成绩引人注目。从演出现场的"热度"观察,从获奖情况分析,《保婴记》的二度创作无疑是成功的,"戏很好看"是观众和专家较为一致的评价。

  • 标签: 保婴记 福建省漳州市 单项奖 中国戏剧奖 二度创作 优秀剧目奖
  • 简介:不可忽视的偶戏史料———古代咏偶戏诗汇释秦学人我国的偶戏(木偶戏和影戏)虽在戏剧园地中仅占小小的一席之地,但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偶戏在国外举办的种种偶戏节中,屡屡获奖,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同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日本、美国、英国...

  • 标签: 杖头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 水傀儡戏 皮影戏 生卒年 表演形式
  • 作者: 张新辉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每个戏曲工作者、每个传统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扪心自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定性是戏剧美学中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最初指向的是戏剧艺术中的舞台假定性,后来延伸到了艺术各个领域之中,成为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正如人们所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里的“高于生活”正是艺术的假定性表现。然而一般我们提到的假定性都是在影视剧的构思与制作阶段,却很少牵涉到受众的理解,实际上假定性的塑成与受众的接受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 标签: 戏剧艺术 假定性 影视剧 戏剧美学 生活 受众
  • 简介:带有精神分析色彩的电影作品不应该全被简单地理解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像转译,其中一些也可以像经典文学作品一样,被视为精神分析思想合理性和深刻性的佐证。本文认为奥逊·威尔斯的处女作《公民凯恩》就具有这样的价值,它独立于甚至先于后精神分析理论阐述了许多重要观念,如对象a、欲望主体、意识形态询唤等,可成为后精神分析理论建构与阐释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公民凯恩》这一地位的确立,也为思考精神分析与电影发展的交互关系史开启了一种新视角。

  • 标签: 《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 后精神分析 对象a
  • 简介:曾闻“舞台美术的假定性”新说有如“春雷”,给八十年代的中国戏剧界以“强有力的震动”,从而结束了“历史的错误、理论的贫困、艺术的浩助”,似乎就此开辟了戏剧艺术的新纪元。

  • 标签: 假定性 金石 戏剧艺术 舞台美术 中国戏剧 八十年代
  • 简介:伯恩哈德剧作《伊曼努埃尔·康德》剧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出鲜明的否定性,这主要由于作者对和主人公一样只会鹦鹉学舌的哲学家以及当代西方世界普遍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和否定,对传统的理性信仰的怀疑,以及对传统戏剧结构和人物对话方式的消解。上述现象的产生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以及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关。通过其富于否定性的人物形象,作者意欲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并竭力避免将戏剧创作沦为商品和大众娱乐的工具。

  • 标签: 否定性 哲学家 当代西方 理性信仰 情节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