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胡腾是北朝异域艺术传入中原的特色种之一,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苏思勖墓、陕棉十厂唐墓及宁夏盐池唐墓壁画乐舞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唐代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得胡腾在传播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原宫廷乐舞等文化元素,其服饰搭配和舞蹈动作更接近于中原宫廷乐舞,西域舞蹈的风格逐步弱化。目前学界对于考古图像中的胡腾、胡旋种划分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仅以旋转和腾踏作为胡腾和胡旋的区分标准有些过于模糊。

  • 标签: 胡腾舞 考古图像 图像动作分析
  • 简介:广场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已经家喻户晓,然而学界对于广场的理论研究仍然欠缺,社会大众对广场活动的质疑仍然存在。本文通过社会调查,总结了广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公共性、自发性、开放性以及非赢利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广场对提高参与者的身心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政治治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广场舞 功能 特性 文化自信
  • 简介:2018年3月,吕艺生教授的专著《者的智慧——意会思维研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关于意会思维的思考,是因作者多年前对舞蹈美学和舞蹈编导理论的研究延伸而来。该书基于对舞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惯常说法,提出了舞蹈思维就是意会思维,且认为意会思维普遍存在于非语言艺术领域。该书内容涉及美学、心理学、舞蹈史学、舞蹈教育学等领域,结构为——自序;前言;第一章破思维学之门而入.

  • 标签: 上海音乐出版社 思维研究 意会 智慧 舞者 舞蹈编导
  • 简介:"是宗白华阐释中国艺术的关键词。""的观念基础来自于《周易》的宇宙观。宗白华认为宇宙万物由气的节奏性变化构成,并伴随着一定的条理与秩序。而宇宙空间是由时间统率的,也是节奏化的,并呈现为"时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宗白华指出""是艺术本体"生生的节奏"最直接的显现,同时也是艺术境界的典型形态。宗白华对""的阐释暗含着中国舞蹈审美特征的线索。他所阐发的《周易》宇宙观是中国舞蹈"圆"审美特征的根本依据;"无往不复"的观念是中国舞蹈"终点回归起点"运动原则的理论原点;"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舞蹈"线"性特征的本源。

  • 标签: “舞” 宇宙观 艺术境界 美学特征
  • 简介:译者在为期一年(2015-2016)的公派访学中,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UHatManoa)、加卅I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和旧金山公立图书馆浏览了各处的舞蹈馆藏,深深体会到美国学术研究的传递有序和教学的地域差异及多元维度,也读到很多世界舞蹈文化方面的优秀文章,因此希望通过其中的研究,来扩展对世界舞蹈的认识维度,同时也借此反身观验我们已有知识体系的漏洞和不足。

  • 标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夏威夷大学 日本 疯狂 舞蹈文化 认识维度
  • 简介:创作之难,在于创作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创作者必须具有以新为本、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创作精神。中国古典作为当代创建的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属性和古典文化精神的舞蹈种类,创作更是难上加难,因中国古典不仅需要符合艺术创作的出其不意,而且还要吻合种规定的属性和范式,所以,中国古典的创作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和曲折。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创作者 突围 困境 文化属性 标新立异
  • 简介:文章以当代舞蹈作品《白纻》和《胡旋》为例,从舞蹈的舞姿造型、服饰装束、形象特性等方面着手,对古代文学书写下的形象描绘与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形神复现进行评析,力图将当代古典作品置于文学书写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比较研究视角之中进行剖析和解读。

  • 标签: 白纻舞 胡旋舞 文学书写 当代创作
  • 简介:彝族传统丧不仅有其传说由来,而且因居住区域不同而传承和发展各自不同,包括川滇大小凉山、滇黔乌蒙山、滇桂黔六诏山、哀牢山等不同类型和流派,并且都明显带有生者对死者的感情追思和功利目的。丧既是为亡灵顺赴阴路回归祖魂世界,又告示历代祖魂前来迎接新亡魂归祖,与历代祖魂一起生活。作为世间与祖魂之间"迎来送往"的直接反映,丧具有为亡魂在归祖途中铲除妖魔鬼怪,颂扬死者生前功绩,以及善娱人、崇祖悦祖、告慰亡灵,慰藉孝子孙等多重内容和功能。

  • 标签: 彝族 丧舞 源流 表现形式 文化内涵
  • 简介:《纸扇书生》是以"折扇"为道具的中国古典舞男子群舞,于2017年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艺术"学院奖"和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的舞台上亮相。在作品创作的十年历程中,作为编导,笔者不断探索"书生"形象的多元表达,挖掘"折扇"道具的实践运用,力求生动准确地将文人的风趣、雅致和狂放表现出来。本文从作品中书生形象的塑造、视觉处理的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思考中国古典舞男子群舞的创作题材及其表现形式。

  • 标签: 《纸扇书生》 中国古典舞 折扇 意境 形象
  • 简介:2018年,时值交响芭蕾代表作《斯巴达克》成功上演五十周年。本文回顾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舞剧观念和技法与苏联芭蕾之间的关联历程,从舞剧的本体特征中试图重新阐释《斯巴达克》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即《斯巴达克》所遵循的"音乐视觉化"编原则,"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响呼应的编原则,以及审美图式上群舞的"典范性"和主要人物的"补充性"。

  • 标签: 交响芭蕾 《斯巴达克》 格里戈罗维奇 舞剧创作 编舞原则
  • 简介:2018年6月,唐满城、金浩合著《中国古典身韵教学法(第3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奖。本书第一作者唐满城先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古典事业,可谓论宏富、研究深广,他更像是洇入土地的水滴,和"身韵"再也分不出彼此。

  • 标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典舞 第3版 教学法 身韵 北京市人民政府
  • 简介: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已落下帷幕,作为全国顶级赛事,本届舞蹈比赛作品可圈可点。本文以此次舞蹈比赛作品的舞蹈调度为研究对象,从舞蹈舞台调度的主要类型和审美形式展开分析,针对作品之多、覆盖地域之广、形式题材之宽的民间创作现状,以舞蹈调度这一形式要素进行创作反思,为舞台化的民间创作和表演提供借鉴与思考。

  • 标签: “荷花奖” 民族民间舞 舞蹈调度 审美模式
  • 简介:2017年7月7日晚,北京舞蹈学院举行了2017舞蹈艺术"学院奖"舞蹈创演竞赛现当代组的决赛。从进入决赛的十八个作品来看,编导已不再止步于西方现当代编排技术的运用,而是有了新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不同种间跨界的结合与创新;尝试折射和反思社会现象;将传统素材进行当代演绎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参赛作品的具体分析,透视现当代舞蹈作品的编创特点和审美取向,以期为中国舞蹈创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艺术“学院奖”舞蹈比赛 现当代舞蹈创作 形式 反思性
  • 简介:音乐是芭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者不了解音乐,或伴奏者不了解舞蹈,都无法呈现出精彩的表演。舞蹈音乐是音乐文献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有极其必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作者担任芭蕾基础训练,性格训练等舞蹈课堂的钢琴伴奏工作,对弹奏舞蹈音乐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本文从性格音乐的角度出发,以柴可夫斯基谱写的芭蕾舞剧作品中常见的几个性格为例,介绍其使用的舞蹈音乐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 标签: 性格舞音乐 音乐分析 课堂教学应用 浪漫主义
  • 简介:“广场”是当下最受舆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反映了艺术生活化的发展趋势,生动诠释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广场”具有强烈的“伴生性”,它是社会文化变化的产物,而非舞蹈艺术内部逻辑演化的结果。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特征在舞蹈艺术中的呈现,以及当代中国民众以艺术的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回应,“广场”的确立表明舞蹈或文艺与社会的互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场是中国舞蹈史的最新篇章。

  • 标签: 广场舞 中国舞蹈史 现代化 伴生性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氛围的变化和舞蹈专业水平的提高,传统民族民间在继承各民族舞蹈传统的同时,在身体语言的塑造力、艺术形象的创造力和舞台综合的表现力等方面,逐渐建构起其审美范式,并以此为载体与途径,追求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更富有时代感、人民性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建构,是在新中国初兴的历史语境中,在苏联模式、专家系统、人民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以"舞台化"呈现出来的。在这个现代转型的历程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对蒙古族传统舞蹈的"规范化"改造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的艺术经验和传统。

  • 标签: 自律性 新中国民族民间舞 审美范式 贾作光 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