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备受青睐。对于"如何‘’,‘’在哪儿?"的问题,一些教师还心存疑惑。对此,笔者以人音版第十三册第三单元"欧洲风情"中《桑塔·露琪亚》一课所进行的"课异构"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同课异构 新课程改革 教学形式 人音版 教师
  • 简介:近日,该栏目编辑来函、来电,热情的约我为《歌海》2004年第4期发表的由杨子达作词,分别由珊卡和魏宝华作曲的《真情相依》写一篇点评文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手头还有一些杂事,但我还是应允了。

  • 标签: 独唱歌曲 人生哲理 乐段 作曲家 革命者 浅议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十二年来"均三宫"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除介绍一均不只三宫、均调二层说、调式基因论等代表性观点外,还对部分学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三种音阶记谱的选择非随意性、《雨不洒花花不红》为A宫下徵音阶商煞无误,同时笔者对童忠良先生的谱例也提出修改建议。

  • 标签: 同均三宫 《一百八十调谱例集》
  • 简介:音乐与美术这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各自的领地。音乐是表现人们心灵感觉的时间艺术;而美术是表现人们心灵感觉的可视的空间艺术,然而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说,音乐是无形的绘画,绘画是有形的音乐。

  • 标签: 音乐 美术 艺术评论 艺术作品 艺术家 艺术创作
  • 简介:"六"的训诂历来不能厌饫人心。文章通过先秦两汉典籍中十二筒、十二管、十二钟等名称的记载,并结合出土文献中""字的用法,推断十二和十二律本来都是指十二根用来定声的竹管,"六律六"的本义由此可以确知。

  • 标签: 六律六同 十二筒 通假 上博简
  • 简介:中国音乐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的清商三调,由于相去久远,有关它乐律方面的一些情况历史文献记载甚略,疑点较多,文章以学术上有争议的"均三宫"为切入点,对三宫调均的可能性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同均三官 三调 三律系统 五度链 三度链 律均
  • 简介:家长让孩子学琴,是为了让他们演奏乐曲。初学者在演奏时或多或少想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

  • 标签: 乐曲 故事 思想感情 初学者 演奏 学琴
  • 简介:戏台楹联,联贴艺术中备受重视的一枝奇葩。自从民族戏剧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因在中国这样以农为本、讲究耕读传家的小农经济社会,戏剧艺术长期起着传播历史知识、扶植人伦道德、扬善抑恶、匡扶正义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城是乡,每当有神会、节庆、农闲

  • 标签: 佚名氏 同州梆子 楹联 州府 乾隆 会馆戏台
  • 简介:古乐“和”的思想早于“”,在商代晚期甲骨文中即有反映,西周时期出现音乐之思想。古人主张音乐之和的技术构成和思想内涵,但同时又不排斥音乐形式上的同一性。西周编钟便是将音乐的“和”与“”集于一体的典型实例。这种音乐物化形态乃至内在的音阶结构上的“”,与音乐思想里的“和”是没有矛盾的。礼乐之间,中有,同中有异,正体现出“和而不同”的古代思想本质。

  • 标签: 古代 音乐思想
  • 简介:拜读了《歌海》2004年第4期上的两首曲异词的歌曲——《送别战友》(潘龙江曲、丁留强词,以下简称《送》)和《思念》(潘龙江曲,宋继军词,以下简称《思》),总体给我的印象是抒深情,各显才情。前者深情地《送别战友》,后者深情地《思念》家乡,由于都较准确地表达了旋律中蕴含的情感,并都能巧妙地改变原旋律中的某些旋法和节奏。可见填词者才情充盈,已达到了灵活处理旋律的较高境界。

  • 标签: 终止式 旋律素材 旋法 歌曲 情感 灵活处理
  • 简介:去年“双十一”那天,大家在网络上抢购东西的时候,我“抢”来的是“赴杭州与郎朗同台”的机会。经过了两个月的艰苦练习之后,1月21日早上,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飞往杭州的飞机。活动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一大一小两人的往返机票和酒店住宿。同行的还有另外3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以及两位带队老师。

  • 标签: 郎朗 天籁 主办方 小朋友 杭州 住宿
  • 简介:<正>我一生走的音乐创作道路,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说也惭愧,走了半个多世纪,成绩平平;少壮不努力,老太徒伤悲.我没有真正想清楚的东西,不愿轻易随声附和.例如无调性音乐,我在年轻时就接触到了,但我钟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失去调性,似乎就失去了我生根的地方,好象不再能辨认出这些山山水水,便感到是难以接受的痛苦选择.我国音乐文化传统、西方音乐文化传统,这两位巨人,前者以庄严的目光,后者以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个三十年代学习音乐的年轻人;他们一直注视了我半个世纪,我顺从也不是,背叛也不是,始终逃不脱如来佛的巴掌心!其结果,我走了一条既不完全顺从,又不彻底背叛的道路.我看不但是音乐艺术,包括我的为人也如此.悲剧在于:旧的嫌我新了,新的嫌成旧了;土的嫌我洋了,洋的

  • 标签: 文化传统 音乐学院 西方音乐 三十年代 孟浩然 无调性音乐
  • 简介:本文认为“均三宫”还远未确立其理论地位,它的各种基础还很虚弱。对“均三宫”不宜作简单的否定,也不宜作简单的肯定。“均三宫”涉及到中国音乐体系之全局和根本,需要对其作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本文作者不仅提出问题,而且从史学依据、乐学逻辑、乐调实际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在对各种观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的同时,系统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以为,对“均三宫”加以论证,其结果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对于中国音乐理论事业的根本利益来说,都无疑是一件幸事。

  • 标签: 同均三宫 论证 史学依据 乐学逻辑 乐调实际
  • 简介:本文主要讲述的主音大小调,虽然有四个点用三和弦,但在传统和声教材中都被认为是远关系调,根据其共同和弦的相同功能属性,主音大小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近关系调”或称为“亲密调”。

  • 标签: 同主音调 同主音大小调 共同音 共同和弦
  • 简介:本文对“均三宫”假说的论证、争议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作新的初步阐发,指出,迄今为止,争论双方一直关注于“均三宫”假说本身的技术理论问题,而忽略了这场争论所蕴涵的重大的学科发展意义。认为,音乐理论学科要在人文学科中显示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必须以高难度的重大课题为支撑条件。而“均三宫”假说作为音乐理论学科的前沿课题之一,为音乐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契机。因此,这场争论究竟应该废止抑或继续下去,值得慎重思考。

  • 标签: 同均三宫 前沿课题 学科能量
  • 简介:音乐艺术与造型艺术是判然有别的两个艺术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既可各臻其美,异曲同工;又可耳目通灵,相互生发。从音乐到造型的审美创造,就是揭示这一艺术事理的佳例。

  • 标签: 音乐艺术 造型艺术 启发灵感
  • 简介:我们每天从收音机、电视机、影碟机接触各种各样的音响,它们越来越动人美妙,一般人很难弄清它们的音质区别和器材不同究竟在哪里?操作时稀里糊涂,因此,很难享受它们给人的美感和乐感。音响技术和其它技术一样也是日新月的,这里对各种音响略作介绍:单声道声音:也就是发声源由一点发出,在听觉上就会感觉到这样由一点发出的声音非常“平”,不能展现音响效果的方位

  • 标签: 音响技术 环绕声 立体声音响 扬声器 音响效果 源的方向性
  • 简介:<正>“治学之道,赖乎新资;考古之道,材料为尚。”这是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在音乐史学界,每当涉及商代音乐的研究,学人均常叹史籍难征——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礼乐大师孔子,就已经发出了“难征殷夏礼典”的。喟叹。随着甲骨学蔚成大国,殷墟卜辞中所记载的乐舞资料,很快被音乐学家所采用:如“濩”,如“雩”,如“乐”,如“舞”,均成为商代音乐研究的有力佐证。但是,商代的音律到底是怎样,以前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 标签: 殷墟卜辞 商代音乐 音律 音乐史学 甲骨学 治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