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古徽州历史悠久,历来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州篆刻、徽州建筑等徽州文化。徽州砖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物,是徽州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部分。

  • 标签: 古徽州 艺术特点 砖雕 建筑装饰艺术 源流 文化教育事业
  • 简介: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流布于安多藏区的一个重要画派.藏传佛教艺术是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产生、发展、融汇与演进的.作为弘扬佛教教义载体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是虔诚宗教信仰的物化形象.首先是与兴建寺庙而同步兴盛的雕塑与壁画,同时顺应在广袤藏地弘扬佛教的广泛需求,便于携带、悬挂与珍藏的卷轴"唐卡"随即迅速普及.现存能见到的壁画是拉萨大昭寺主殿二楼吐蕃时代的壁画.

  • 标签: 热贡艺术 藏传佛教艺术 绘画流派 教义载体 艺术形式 物化形象
  • 简介:本文通过传世古代书论文献文本的梳理、稽考和分析,得出东汉草书大家张芝之草书既取法东汉章草家崔瑗、杜操,又在崔、杜章草技法的基础上,脱去章草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形成自己有别于章草的“一笔书”,亦称“大草”。考索汉未士人们如何以张芝为精神领袖,执着痴迷地研习草书,在东汉未年的旧京长安以西的西州地区,形成中国最早的草书艺术流派。提出在张芝资料、作品没有增加的条件之下,通过当时各类文献文本进行旁证研究以及书风演变分析的重要性。

  • 标签: 张芝 草书流派 源流
  • 简介:土家织锦是土家族女子自幼学习、相伴终身的传统女红,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西兰卡普"。数千年来,土家织锦一直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传承,历经先秦时期的賨布到魏晋时期的阑干细布,到隋唐两宋时期的斑布,再到繁盛于明清时期的土锦,直至土家织锦在20世纪的起起落落,以及在21世纪的传承保护与复兴。对其传承源流的考证,有助于廓清发展脉络,使土家织锦得到更好地传承与振兴。

  • 标签: 土家族 织锦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流
  • 简介:本文尝试从照相式成像原理的角度对照相式绘画发生的渊源和传承加以分析和总结,从西方古典油画中对摄影术原理的应用和观察方式入手,研究照相写实油画产生的表面问题及相关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取向。在尊重画家的直觉、心理需求和技法演变的前提下,更深入地探讨对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认识的模仿、笔意、绘画性以及传统与创新对立统一的关系。

  • 标签: 照相原理 照相写实主义绘画 审美观念 笔意 绘画性
  • 简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書法史學史上,除了受舶來的"新史學"觀念影響而寫就的幾種《書學史》之外,由兩部"源流論"所代表的傳統書法史研究也是另一種學術範式。這兩種學術體例代表了中國書法史寫作的兩種不同面向,分别體現了書法史研究與現代新史學觀念及傳統書論的繼承與發展,共同推動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書法史"作爲一門學科的生成。

  • 标签: 書學史 源流論 書法史學史
  • 简介:新疆米兰、龟兹等地的佛教壁画大量采用了带有光影立体感的凹凸画技法。这种绘画手法源自于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手法,而犍陀罗艺术是受到古希腊和波斯等地的影响而呈现出希腊化的印度佛教艺术特征。西域地区的凹凸画技法流传到中原,对中原的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产生了像张僧繇、尉迟乙僧、吴道子这样著名的画家,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高度繁荣。

  • 标签: 西域凹凸画法 犍陀罗艺术 影响
  • 简介:龟兹中心柱履为克孜尔典型石窟之,为古代龟兹地区佛教石窟的代表,学术界常常将中心柱窟看成是在犍陀罗“帝释窟”浮雕或在龟兹本地文化影响下产生。并未关注和深入探讨其石窟形制及源流,更多的资料发现克孜尔中心柱石窟整体形制明显受到早期印度“帝释窟”浮雕的影响,其主室结构及图像构成更接近印度贵霜朝晚期西南印度“帝释窟”浮雕,总体而言克孜尔中心柱窟正壁的特点更多的县有印度本+的因素,经贵霜和笈多时代及其后中印佛教交流,最终在克孜尔形成稳定的中心柱窟正壁“帝释窟”样式。

  • 标签: 龟兹中心枉窟 帝释窟 浮雕 秣菟罗 犍陀罗
  • 简介:在2011年第四期《敦煌研究》中,我们对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唐代《恪法师第一抄》(以下简作《恪抄》,见后附一)的内容性质进行了详细论证。实际上,在对《恪抄》的性质考察同时,我们也对这份经卷的真伪源流作了较详细的调查。关于该卷的文章并不多见,在仅见的相关文章中,都十分肯定此卷是敦煌经卷,经上虞罗雪堂收藏,后入藏辽宁省博物馆,但该卷的详细源流并不是很清楚,也未见有文章专门论述。敦煌卷子赝品伪造极多,即使一些大型收藏机构也难免将赝品伪造卷子收作秘藏。以日本收藏为例,1986年1月,藤枝晃对《每日新闻》记者表示,有约一千件的日本国内的敦煌写本中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伪作。

  • 标签: 源流 法师 《敦煌研究》 断限 时间 《每日新闻》
  • 简介:画水源流与技法(五)第五章画水之形象王春立王学龄古人论画,讲究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远看画面构图要显气势,近看所画物象要逼真生动。画面没有气势必定不是好画,但若没有生动的艺术形象,终究也不会感人。一、古今画水之特征古今画水之法,有着本质不同。一般...

  • 标签: 变化与统一 个性特征 水源 艺术形象 黄果树瀑布 形象处理
  • 简介:本章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在谈如何画水之前,先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宋代以降,山水画总是以"山"为主体,而很少以"水"为主体呢?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古代先民总擅以山水属性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如第一章所言,孔子《论语·雍也》曾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是

  • 标签: 山水画 三个问题 立意 宋代 精神品格 古代先民
  • 简介:邓拓捐赠一百四十余幅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组成了文人画发展的一个清晰有序的脉络。本文从这批珍品中,选取苏轼、倪瓒、沈周、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几张作品,追溯从王维、苏轼到倪瓒、沈周的文人画观及表意和清润秀逸的文人画风,分析从王维、董源、米芾到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山水画之水墨渲淡到元气淋漓、墨韵浑沦的发展过程,从一个角度揭示文人画发展的源流,探讨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笔墨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

  • 标签: 邓拓 中国古代绘画 文人画 水墨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