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2002至2003学年德国夏季学院的两位外籍教授来我系担任三个星期的客座教授,授课对象是五年级毕业班学生.我从头至尾参与了他们的授课过程,从构思阶段到作品的制作阶段直至作品的布置、展示.我看到了他们授课方法与我们的相同和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授课结果的不同.

  • 标签: 视觉语言 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 艺术规律 雕塑艺术
  • 简介:数字时代的到来,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开始并行,甚至"矫正"着真实世界的运行模式。举一个简单的随处可见的例子:在餐馆里,一桌年轻人吃饭,等菜的过程非常安静,每一个人都拿着一个手机或iPad在那里各自忙着。甚至和旁边的人也在通过微博或是微信进行交流。菜一上来,争先恐后地拍照,然后秀给"全人类"。

  • 标签: 信息传播方式 数字时代 艺术批评 虚拟世界 生活方式 年轻人
  • 简介:焦点与散点焦点是画面主体部分的最重要最集中之点,它的作用,是使观众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到画中的主要部位,第一眼就造成强烈印象。处理焦点的办法很多,主要靠人与人之间的行动关系;色调的明暗与强弱虚实;人物本身的动势运动线和物象的疏密聚散所形成的视觉节奏高潮,以及利用人物周围的背景色彩对比关系等等,以达到焦点突出之效果。列宾的《伊凡杀子》焦点在伊凡雷帝的两只睁大失神的眼睛上,为突出因与儿子政见分歧进行争吵,而失手误伤其子所产生的惊愕、悔恨、不知所措的十分复杂的表情,画家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那双失神的惊愕的眼睛上。画家用儿子身穿亮色衣服躺在地上形成曲线形的动势与伊凡雷帝两只颤抖的捂住儿子血流满面的手势,必然引向了伊凡雷帝的两只眼睛。在大片黑暗沉重的宫廷背景衬托下,造成强烈的焦点。(图1)

  • 标签: 构图规律 绘画构图 规律初探
  • 简介:谈中国书法的当代标准,既不能忽视作为重要参照的古代的书法品评鉴赏标准,又要考虑到当代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审美需求。书法是中国地地道道的国粹,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近百年来它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较小。表面上看,它的发展似乎慢一些,有点“落伍”,但“落伍”也有“落伍”的好处。

  • 标签: 中国书法 鉴赏标准 艺术规律 审美需求 文化发展 艺术门类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艺观念的开放,国画的语言和技法大量地借鉴了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和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国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说,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国画创作理念的变化。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为国画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便捷的媒介和渠道,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和国画艺术两个领域进行切入,探讨国画如何利用这些传播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 标签: 国画艺术 传播方式 西方绘画艺术 现代科技手段 改革开放 文艺观念
  • 简介:“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理论教学环节主要由教师讲解,通过多媒体等授课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和阐释,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框架。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在机房或者实验室开展,教师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 标签: 运动规律 课程改革 动画 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讲解 实际操作能力
  • 简介:书法的“便捷”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辨认的便捷,它使汉字书写走向规范,形成正体字;二是书写的便捷,它则使汉字书写走向约易,形成草体字,它不但没有统一或稳定的要求,反而要破坏统一,实现书体的不断演变。而隶变过程则是这一规律的典型表现。

  • 标签: 书体演变 隶变 汉字书写 正体字 书法
  • 简介:何绍基的书法在当朝及后世均受到鉴藏家的追捧。一个书画家的作品要得到业界认同,并对后世产生影响,离不开鉴藏家的递藏与同行的砥砺、品评与推广,甚至离不开批评者的鞭挞。正是因为晚清以来包括何绍基师友、亲属、弟子以及无数鉴藏家、文人学者在内的人士的喜好与推介、传播,何绍基的书艺才有今天所见到的如此景象,而他在清代嘉道以来书坛中所确定的里程碑式的地位,也多是和其书艺的鉴藏与传播分不开。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及传世作品的基础上,阐述清代中晚期以来何绍基书法的流传及鉴藏情况,并由此分析其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标签: 何绍基 鉴藏 著录 书迹 传播 揄扬
  • 简介:齐白石绘画在1922年通过陈师曾首次带往日本展出,引起轰动。自此以后,齐白石作品相继通过各种途径在日本得到传播。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的疏理,廓清这段史实,希望能有助于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齐白石艺术及其影响。

  • 标签: 齐白石 陈师曾 中日绘画展览会 日本 须磨
  • 简介:每一种颜色都包含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感情情绪,不同的色彩搭配更是丰富了人们的情感。色彩对企业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好看与否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企业和顾客问沟通的一个有机组成。许多研究表明色彩可以引发不同的心情和情绪,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和购买态度,帮助区分企业与竞争者并准确定位。而给品牌准确的色彩定位,意味着和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直接沟通,用无声的方式传达了品牌价值和内涵。

  • 标签: 色彩搭配 品牌传播 情感 色彩定位 直接沟通 品牌价值
  • 简介:一、继承与创新有无矛盾?能否撇开传统,另起炉灶来创造?继承与创新,我以为本来是没有矛盾的,只是对于继承的理解有偏,学习方法有偏,于是产生了矛盾。这好比吃东西,有的人属“热性”,不好吃鸡吃牛奶。这是他本身的机能有毛病,绝怪不得鸡和牛奶。善消化者,是没有矛盾的。所以前人早有“师心”与“师迹”的说法。只要我们理会和掌握传统的根本道理,取其精华,就可以学为我用,就能通而

  • 标签: 艺术规律 师心 热性 人属 石涛 墨法
  • 简介:包世臣是推动清代碑学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呢?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学术背景出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并从包世臣本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广泛交游在“包派”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播途径特别是包世臣论著的大量出版在“包派”形成中的媒介因素。

  • 标签: 碑学 经世致用 出版业 包世臣 书法艺术
  • 简介:题壁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传播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书法艺术独具风貌的特殊形态。唐代是题壁书法艺术勃兴的关键时期—不仅逐渐走向兴盛,同时还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这就为书法艺术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题壁书法艺术在唐代形成了特定的媒介、多元的空间、高效的机制、宽广的价值等完整的艺术传播逻辑体系,并在书法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唐代题壁书法艺术的繁荣,不仅反映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传播路径上的独特性,同时也彰显了其作为传统艺术门类在审美价值以外的社会价值。

  • 标签: 题壁书法 唐代 媒介 传播
  • 简介:历史上朝鲜半岛与汉文化交融颇深,高丽王朝作为汉文化圈的笃信者不断吸纳、熔铸宋元绘画的适用因素,并与朝鲜民族自身的审美习俗相结合,形成了朝鲜绘画的基本发展格调。本文通过梳理、归纳两国相关史料,力图勾画高丽与宋元间绘画交流的大致面貌,以今人之视角解读艺术作为民族间文化沟通的媒介所起的特殊历史作用。

  • 标签: 高丽 宋元绘画 交流 汉文化圈
  • 简介:本文对旅游引导标志设计的视知觉认知规律进行了论述,旨在加深我们对城市标志设计的认识和了解,也能以一种高水准与高姿态投入到未来城市标志的设计中。

  • 标签: 旅游 标志设计 视知觉 认知规律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进步,当代室内设计朝着多元方向发展,不仅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关注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对设计的影响,本文试图将传播学的5W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效果)引入到商业环境设计中来,试图诠释传播的过程是怎么在商业环境中体现和运用的,并指出,受众需求影响商业规划设计,同时商业环境引导受众行为。传播学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较多见,

  • 标签: 环境设计 商业环境 传播学 视域 受众需求 教育理念
  • 简介:亚明先生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他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一直担任江苏文化界的领导,曾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与傅抱石先生共同组织江苏山水画家进行了在现代美术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旅行写生,行程2万余里。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反映新的生活气息,溯源导流,融合中西,赋予古老的山水画以新的生命力,为丰富和强化山水画的表现力拓展了空间,在山水画的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也使江苏省成为了那个时期山水画创作的重镇之一。

  • 标签: 亚明 中国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山水画家 现代化进程 重读
  • 简介:叶浅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以漫画与舞蹈人物画著称于画坛,他勤奋努力坚持创作,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以舞蹈人物画在中国画领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从漫画转向中国画创作,速写伴随其风风雨雨,他足迹所至之处,搜集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从而研究出“目识、心记、意测”这一重要的艺术创作造型规律。他特别重视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所表现的现代舞蹈人物和传统中国画笔墨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纵观其漫画创作转向中国画创作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艺术手法的突破和对艺术“真、善、美”的领悟。

  • 标签: 漫画 目识 心记 意测 速写 造型规律
  • 简介:书籍之美,在于设计师赋予有限的纸质平面无限可延伸的多维审美体验,在于对书籍形态、材质、色彩、气味、装订方式发生的读者与书籍亲密融合与微妙互动所建构的审美对话与精神气质。其中,艺术的处理方式无疑承担了最柔和、愉悦和让人感动的那一部分。时至今日,优秀的纸质书籍并没有在数字化时代中湮没,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呈蓬勃之势,全民读书已蔚然成风,成为文化城市新时尚。

  • 标签: 书籍设计 审美规律 视觉流程 书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