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明末以来,扬州的商业发达,其中又以盐业为最,来自徽州的盐商又是扬州盐商的主要力量。徽州人的族群意识很强,在扬州的徽州盐商也是如此。扬州徽商突出以大户为主体的特点。据《嘉庆江都县续志》记载:歙之程、汪、方、吴诸大姓,累世居扬而终贯本籍者,尤不可胜数。'《民国歙县志》卷一亦有载: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

  • 标签: 查士标 徽商 徽州盐商 族群意识 续志 江都
  • 简介:“文革”时期,那是个动荡、无法无天的日子,可以任意打、砸、抢,可以造任何部门的反;也有一定好处,就是大串连,不用自己花一文钱,就可以到全国各地去游玩,不愁吃,不愁住,就连穿的都给你准备好了。吃,只要在接待的地方添上单子,几个人到吃饭时候就可以打几份饭,中午出去不回来,可以带包子。

  • 标签: 李苦禅 交往 “文革”时期 城区工业 毛主席 北方人
  • 简介:初识启先生我认识启先生,还是通过黎锦熙老先生介绍的。一九七四年,系里派给我一个任务,给黎锦熙先生送文件,传达学校的消息。黎老先生住在朝阳门北小街,我有一段时间经常去黎先生家,完成学校派给我的差事。有一天黎老先生和我闲聊天,问我:'小秦同志,你爱好什么呀?'我说我喜欢古典文学,还有呢,我喜欢练大字。黎老先生说:'是吗?那你认识咱们系的启功吗?'我说:'我知道,我见过他,他不认识我。'黎

  • 标签: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艺观念的开放,国画的语言和技法大量地借鉴了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和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国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说,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国画创作理念的变化。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为国画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便捷的媒介和渠道,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和国画艺术两个领域进行切入,探讨国画如何利用这些传播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 标签: 国画艺术 传播方式 西方绘画艺术 现代科技手段 改革开放 文艺观念
  • 简介: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信札文化自古就十分发达,传统书信来往极其讲究礼数,如何具礼、称谓、祝颂,乃至书写格式及字体等,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新旧交替的民国时期,虽然也有胡适等人大力推行并实践白话文的写作,但在这些文化修养比较高的文人学者之间,他们还是更愿意采用传统的文言书信来进行日常交流。王国维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受过传统文化的滋养,也保留着老派文人的一些习惯,所以信札中透着一股文人书

  • 标签:
  • 简介:在艺术创作中,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由一定观念积淀而成的思维框架,它必定会通过芝术主体的活动去规范艺术客体,使艺术客体带上艺术主体的印记。书法创作同样受制于思维方式,构建何种思维框架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康德说过,重要的不在哲学,而在哲学思维。艺术亦然。一、线性思维与书法创作惰性书法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是一个不可置否的客观事实,这集中体现在书法创作的惰性上。首先,书法创作过分沿袭固有的形式范型和理法技巧。在宏

  • 标签: 书法创作 思维方式 非线性思维 书法艺术 艺术客体 艺术创作
  • 简介:作为深圳美术馆关注本土艺术的一个常设项目,第四届"相聚热土系列邀请展",将延续第三届主题展的方式,继续以"本土、创新、个性"为基本原则,邀请艺术家通过自身的经验,用艺术作品介入和表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用艺术化的语言传达出艺术家在城市中的体验和思考。此次展览以"透镜"为主题,意欲表达在被科技无限大介入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被急速地改变着。

  • 标签: 媒介 观看 图像
  • 简介:当边界被巧妙而自然地稀释,生长出来的是更加自由而内涵丰富的作品。黄斌的创作开始逼近、突破传统版画的边界,再加上他想讨论的多元的话题:城市、材料、物、场域……一如作品名“Ambiguity”所表达的含混和微妙。早已融入自身的版画的概念、思维逻辑和工作方式成为这一探索的助力而非屏障,内化为极具特色的个人语汇。

  • 标签: 边界 场域
  • 简介:10年前,“女画家的世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那时,她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女,刚刚踏出美院的校门。历史也恰恰是在一个转折的临界点上,从80年代的计划经济转向90年代的市场经济,从理想主义转向个人经验。“女画家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性别,她们表现的并不是女画家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那一代人眼中的世界,尽管她们也是以女性的眼光,画出了女性的艺术感觉、生活感觉和生活世界,但这个转型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比性别的经验更加重要。因此她们代表了一种新的共同经验,一种新的眼光和新的潮流。她们被称为新学院派,新生代,……,那个展览和90年代初的其他现象一道,预示了整个90年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差不多过去了一个10年,又是一个“女画家的世界”,在这10年中,社会发生了社会,艺术潮流发生了变化,艺术本身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艺术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最后一点,即艺术的评论,在这10年中,对于女艺术家来说,身份的批评或女性艺术的批评使女性艺术本身有一种不可归复性,尽管“女画家的世界”中的大部分画家都不在潮流之中,但人们观看她们的眼光已经发生了变化。关注女艺术家...

  • 标签: 个人方式 整体面貌 方式整体
  • 简介:本文试图探讨,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新媒体艺术的"新",特别是在计算机和软件被运用于艺术创作之后?新媒体艺术强调的或许是媒介的运作方式,而不是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当艺术家将一个原本不是用来生产艺术的媒介(比如,淘宝网,微信)转换为一个艺术媒介时,他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运行这一媒介的方式,即对媒介的再创造。

  • 标签: 计算机 软件 元-
  • 简介:  书法批评要具备眼界、勇气,而选择何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批评的功效.从表面上看来,批评家与书家之间是一种"对抗和挑战"的关系,实际上批评是一种在冲突情景中发生并展开的精神交流活动.当下书法创作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批评也趋向商业化、新闻化和广告化,迷失于思维快意,沉溺于消费和狂欢的快感中.批评应该寻求并创造方法.一方面,由于书法批评涉及多种相关理论,包含多种方法;另一方面,当代书法创作与传统的决裂造成创新脱节,一些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借助个性和多元进行招摇撞骗,"挂羊头,卖狗肉",混乱的秩序反证了当代书法批评的失职.……

  • 标签: 书法批评 勇气方式 批评断想
  • 简介:曲盈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对生活中现成品进行挪用,增加平面作品的“厚度”。而这个“厚度”更多的是指作品意义的广延度,特殊的物件与特殊的象征标记在某一临界点上的重合,两者之间互相成就,相互冲突,总能迸发出令人超乎想象的能量。

  • 标签: 现成品 媒介 挪用 审美现代性
  • 简介: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一八八三——一九七一)早年在杭州任教时即与马一浮相识,但别后的近三十年中,并未互相通信。直到创立复性书院,沈任董事后,两人才诗歌唱和不断。马对沈的诗是称颂备至的。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在给弟子刘公纯的信中就说:'承写示沈尹默先生杂诗四十首,何幸今日得覩斯篇.自来以理语入诗最难,唯渊明能之,朴而弥隽。沈先生五言,风神标格深得力于陶公,亦不刻意取貌,是以为高。'沈先生十分支持书院的事业,一九四三年曾向书院捐赠刻资。一九四四年,由于书院刻书经费更加困难,靠有关人士捐赠刻资,有似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董事会决定向社会广泛募集刻书基金,即由沈先生

  • 标签: 沈尹默 马一浮 理语 复性书 杂诗 渊明
  • 简介: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中国民间剪纸不仅面貌发生了转变,而且传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民间剪纸是通过母女之间、婆媳之间、村内剪花巧手和劳动妇女之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一辈又一辈地传承着。而新剪纸的传承方式打破了这一局限,它产生了教材和"作品集",以出版的方式扩大传播,参与创作人员更加广泛,作者有作品意识与署名权,在传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使得新剪纸作品提升到与主流文化艺术相提并论的地位。

  • 标签: 民间剪纸 新剪纸 传承方式 创作群体 文化地位
  • 简介:当今中国的版画教学一方面是严格遵循传统的经典版种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具有版画的意识和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观念,利用新媒介来探索版画的多种可能性。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的版画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综合与跨界”的教学与创作实践。综合与跨界不仅是一种实践行为。也应该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是对整个艺术教育原有系统的一次大的提升与突破,也是当下中国反思创新教育模式的一个有力注解。同时,也可以将“综合与跨界”看成是版画自我审视的一种角度和方式

  • 标签: 版画 综合 跨界 思维方式
  • 简介:当代装置艺术形式语言,不仅包括传统材料这样的物质性语言,同时也包括如空间,声、光、电和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内的非物质性材料语言。在这些材料的共同作用下,当代装置艺术在审美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环境语言的分类,来举例论述观者如何参与到当代装置作品中。

  • 标签: 环境语言 参与 装置艺术
  • 简介:在普通高校基础素描课程的改进中设置临摹、写生和意象表现等作业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素描学习规律,培养他们的素描艺术表达能力,比单一的写生作业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

  • 标签: 普通高校 基础素描 表达能力 临摹 写生
  • 简介:世界各民族由于文化历史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观看方式,在传统绘画专业教学中,统一的观看方式易使学生走到经验主义的套路上去。因此提倡观察方式的多元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敏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标签: 观看方式 绘画专业教学 意义 多元性
  • 简介:中国书法史中一直有着尊古、崇古的传统,但同时,对于变革的探索和追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对清代篆书的研究中,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清人既热衷于发现、探求古人的点滴遗泽,从中汲取书写的养分与灵感,也在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意。在摹古与创新之间,篆书在清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篆书一体而言,清代篆书,尤其是小篆书法,以其参与书家人数之多,成就之大,

  • 标签: 篆书 清代 表现技法 中国书法史 解读
  • 简介:对于画家来说,画画是表达自己的方式,画展是表达自己方式的延续。对于观众来说,时下有着太多画展,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让人记忆和回味。什么是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作品呢?当然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作品?说实话哪怕专业人士也讨论不清楚。那么,什么才是不好的作品呢?倒可以聊聊。“行、俗、野”应该算是不好的作品,“行、俗”是审美品味问题,不可治;“野”有审美问题,也有技术问题。画画这种事,宁愿技术有问题,千万不要审美有问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 标签: 山水画作品 审美品味 专业人士 审美问题 “野”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