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王小帅一直不愿意被归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行列,他希望导演因个性而独立,并非因时代而被归类。他的最新作品《我11》坚持着他一贯的影像风格,用更加平实的态度来书写自己的致幼青春。本文试从影像结构与风格的角度分析《我11》,结合电影中的典型片段,从视与听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

  • 标签: 王小帅 风格 影像 结构
  • 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张亚莎教授曾长期在西藏工作并进行实地艺术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以西藏山南的扎塘寺壁画、艾旺寺雕塑为主的"萨玛达类型"的寺院佛教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而勾勒出后弘期初期"萨玛达类型"的演变轨迹、艺术渊源,并衔接前弘期与后弘期初期的艺术发展史。该著作图片众多,且多为彩色,边读边看,给人一种栩栩如生,自己处在满壁画的佛堂里的感觉,还有作者的犀利眼光、独特的思考能力、大胆的推理等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本论文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 标签: 西藏 佛教艺术 观点
  • 简介:自人类开始设计第一件工具始,人类本身也被工具、被物所改造,人的行为、行动及思考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在进行设计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事理学的思辨方法,就可以对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相对明晰的分析和预测,这种思辨的方法从构成“物”的外部因素和条件入手分析、评估和预测“物”存在的可能方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加合理的探究设计思考方式方法的规律性。

  • 标签: 设计 事理学 思辨方法
  • 简介:汉字是一种符号。我们将汉字的字形和字音作为它的所指,将汉字的各个义素作为它的能指,那么可以说汉字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就是它的形意关系。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上看是由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与少数的独体字组成.

  • 标签: 汉字 装饰性 本质 应用 表意文字 独体字
  • 简介:11届广东省艺术节期间,我作为一名粤剧爱好者,观看了《青春作伴》等几个新编粤剧剧目,总体感觉还不错。这些剧目在贴近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尤其是戏剧情境的营造、情节的铺排、人物的演绎等都较以往注重了戏剧性和观赏性。一些剧目的个别场次和个别情节的演绎,凸现了编剧的才华和表导演精湛的艺术技能,可喜可贺。

  • 标签: 精品剧目 艺术节 广东 粤剧 观后感 创作
  • 简介:以艺术人敏感的触角,捕捉热点的话题;以编辑人理性的思考,透过热点表层抽丝剥茧、直面现实。关注、关注、再关注,以“点”带面,蔚然成风,营造我们广东艺术的“兴奋点”,激发我们广东艺术人的创作激情。

  • 标签: 艺术节 广东 创新 力度 惠民 板块
  • 简介:为了鼓励青年新锐艺术家发展,香港的艺术公益机构K11艺术基金会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开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通过调查-发掘-孵化-展览的模式培育未来艺术英才。双方的合作以2015年1月15日开始的“第二届CAFAM未来展”为开端,K11艺术越金会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的展览、巡展提供香港及上海的场地支持。基金会创始人郑志刚先生在谈及此次选择央美美术馆作为合作对象时表示,“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和使命是培植大中华区年轻新晋艺术家、设计师,并提升社会对中国内地、香港与及国际当代艺术的浓厚兴趣。

  • 标签: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馆 基金会 合作 艺术
  • 简介:“伤痕展陈”是以纪念灾难事件为目的的特殊设计命题。对于512抗震纪念设计而言,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的展陈带给设计界诸多借鉴和反思意义。着眼于个体对灾难创伤的怀念与倾诉,以及群体对生命、民族精神等的感悟这两个大的方面。以设计启示的方式思考分析了512纪念的“伤痕展陈”应关注和反思的展陈体验设计及其蕴含的设计文化.灾难的纪念应重点传递出的抚慰心灵与致敬精神的价值、最终实现对成都抗震救灾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构建成都“文化之都”建设的文化多元性.

  • 标签: 伤痕展陈 汶川地震 抗震救灾 设计伦理 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