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科幻片日益成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票房收割机,然而以《地心引力》(2013)、《星际穿越》(2014)、《火星救援》(2015)为代表的"硬科幻"年度科幻太空片,名义上"致敬"影史经典——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实则从内容到技术全面媚俗化:叙事逻辑方面内转后退,悖离了崇高美学传统;价值走向方面科技至上,表现出鲜明的科普化倾向;行业标准方面技术革新,强化电影院的不可替代性.究其实质,主要是迎合金融危机之后城市新兴中产阶级自我认同的需要,求得最大的资本市场收益,亦体现了电影作为热媒介对高清晰度的技术追求.

  • 标签: 科幻太空片 媚俗 崇高 科普化 热媒介
  • 简介:特色商品以其精湛的传统制造工艺和地域文化特征受到世人青睐,其无包装的"裸奔"时代虽已过去,但目前包装低劣、包装过度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为此,有必要通过吸收借鉴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丰富特色商品包装的文化内涵,提升商品附加值和亲和力,体现现代包装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从而,满足消费者对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双重需要。

  • 标签: 特色商品 民俗文化 包装设计
  • 简介:从世界上最早的多声音乐形式——奥伽农(Organum)在欧洲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为音乐世俗化埋下了种子。起初,顽固的天主教会还企图使用种种手段压制束缚多声音乐的世俗化,但无论教会的势力有多庞大,在历史发展的洪流前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这将近七个半世纪(公元850—1600)的发展历程中,欧洲早期多声音乐逐步挣脱了宗教神学思想的枷锁,呈现出日益世俗化的趋势。

  • 标签: 中世纪 新艺术时期 文艺复兴 多声音乐 世俗化
  • 简介:文章针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存在的不足,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从缺失本土化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亟待挖掘的中国传统民俗化瑰宝艺术等角度阐述了在当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缺失的不是外来文化的补给,而是本土化与民俗化的融合,要在寻求本土化和民俗化的结合中不断发展现代艺术设计教学。

  • 标签: 语境 现代 艺术设计 民俗化 本土化 教学
  • 简介: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南宗佛教的重要石窟道场之一,在艺术形态上主要以儒释道摩崖造像为主,妆銮设色趋于简括,甚至直接舍弃黄色颜料的使用,而这种现象在中唐以后的北方石窟中早已出现萌芽。因受唐室崇尚土德而衍生的"禁黄"运动、政治行为干预和世俗权利介入对宗教秩序的影响,以及后来文人画观念对佛教美术的逆向作用等,都逐渐淡化了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宗教意识,黄色颜料的使用也几乎是伴随其俗化发展而逐渐消失。因此,大足石刻妆銮设色中缺失黄色谱系的现象应是对历史的层累性继承并达到了俗化巅峰。

  • 标签: 大足石刻 妆銮设色 俗化 黄色
  • 简介:从原始装扮表演出现到歌舞杂戏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的形成有诸多源头,但最主要的两个源头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娱神表演以及宫廷府邸俳优和侏儒的娱人表演。初始形态的原始歌舞和原始装扮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其本质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承担着大量乃至主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现实功能,故尚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原始歌舞与装扮表演转变成为真正的艺术,必须由人类的表达工具,转化成一种情感表现形式,并将自身实用功能转化为人类的审美愉悦功能。俳优表演的杂戏和滑稽戏,与原始宗教仪式歌舞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亦庄亦谐、悲喜交错的艺术原则,开启了戏剧表演先河,奠定了戏剧表演基本规范和戏曲构成基本元素,直接促使了早期以逗乐和喜剧为主的宋金杂剧的诞生。

  • 标签: 戏曲艺术 原始装扮表演 歌舞杂戏 世俗化路径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开始支配文化生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则一步步被挤向“边缘”,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也以一种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姿态来争取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和支配中国电影的三股势力(主流意识形态势力、大众文化势力、精英知识分子势力)因大众文化势力的发展,在90年代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变换的关系,中国电影处在一种因开放而异常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美学追求,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依据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梳理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世俗化的美学追求:1、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精英知识分子、主流意识形态向大众化靠拢的倾向及表现。2、新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 标签: 学院文化 中国 电影 世俗化倾向 娱乐性 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