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根据形态的理论和方法,对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诗歌,音乐作文化价值探讨的同时,亦对它们各自的构成特征作层次的或类型的简简释,即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对象的生存现实-包括其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方式-作科学的描述。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间传统艺术 构成特征 形态 诗歌
  • 简介:近期日本东京国立现代艺术(TheNationalMuseumofModernArt,Tokyo)举办展览“空虚的形态”(MorphologyofEmptiness)和“冈本太郎百年诞辰纪念展”(OkamotoTaro-The100thAnniversaryofHisBirth).

  • 标签: 诞辰纪念 日本东京 现代艺术 形态学 空虚 艺术馆
  • 简介:图像文化人类志是用静态的影像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人类影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视文化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人类用图像文化人类志的方法论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已经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但我们对图像文化人类志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却极为薄弱。图像之于文化人类的意义和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文化人类的历史影像天空;二是成为独立地记录、研究文化人类的影像手段;三是帮助人们进行文字文本的文化人类研究;四是可以进入摄影展览的领域,形成图像文化人类研究和展示的新方式。

  • 标签: 影视文化人类学 图像文化人类学志 历史 意义和功能
  • 简介:音乐图像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西夏历史的补充研究和西夏音乐理论的完善构建,运用音乐图像的方法研究西夏音乐图像对于古代音乐文献研究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系统梳理和整合西夏音乐,从而构建起脉络清晰的相关文献体系。

  • 标签: 音乐图像学 西夏 音乐文献
  • 简介:现象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因此人们也将现象称为胡塞尔现象。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同时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纯粹现象当中,还催生了世界现象等重要的分支。我们非常关注现象对于摄影图像有怎样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尝试探索和发现现象对于摄影理论以及摄影实践的积极价值。摄影指的是采用专业的设备记录影像的整个过程,通常也将摄影称为照相。从本质上说,其是借助物体反射的光线

  • 标签: 关系探究 图像现象学 摄影图像
  • 简介:“帖”在遵奉二王与魏晋风度的同时,却因为图像印刷技术落后而不得不采取刻帖与墨拓方式,其实已经在本质上异化了“帖”本身。它的结果是后人在看二王法帖时,对线条取墨拓式的平面化处理意识与理解角度。这给我们今天重新创造“新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换言之,我们可以凭借当代印刷术极为发达的有利物质条件,对曾被长期误读的“旧帖”进行改造,并且以把握、理解古典法书线条为契机,重新构筑起一个“新帖”的当代书法创作新标杆,并以此来展现当代学者与创作家们所具有的深度思考与历史逻辑的理性力量。

  • 标签: 帖学史 误读 刻帖 新帖学
  • 简介:文章主要以图像的方法对新中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的封面图像进行研究与阐释。首先分析了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与内涵.其次分析了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与内涵.最后分析了割面中版画和红色的应用。图像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社会政治含义。

  • 标签: 建国十七年 红色文学 书籍封面 图像学
  • 简介:《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参照文学观照绘画史,不仅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叙述性图像的关系史,而且对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研究表明,无论图像媒介怎样丰富、绘图技巧如何演进,作为对文学的"图说",图像基本的文学功能是图像修辞、图像阐释以及图像表彰。图像的文学功能,也就成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图像 文学功能 修辞 阐释 表彰
  • 简介:红山文化中玉鸟图像在整个东夷地区数量最多,体现了高度的集体宗教、礼仪等意识,证明了《山海经》等古籍文献中神话传说部分史料的可靠性。鸟图像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美术的审美、造型等问题,从体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礼仪活动。这是源于宗教的意识转化为礼仪的活动。随后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宗教意识的独立审美观念,构成了一种风格基本一致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鸟图像的造型样式,显示了红山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红山文化 玉鸟 东夷 太阳神鸟
  • 简介:中世纪的艺术有特有的出发点和审美标准,并形成了相应的表现形式。从符号到图像的应用与变化,使中世纪艺术在人物形象的表达方面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性,体现了中世纪造型艺术的发展轨迹。

  • 标签: 中世纪 造型艺术 人物形象 符号学 图像学
  • 简介:鲁迅图像是毛泽东时代文化理想与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物,也是艺术家进行身份构建的道具,其实质为文化偶像的视觉呈现。鲁迅形象在不断地被毛泽东概念化的同时,这种概念化本身成了一个再想象的基础,从而衍生出诸多新的“鲁迅形象”。这些“鲁迅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真实鲁迅的仿像,由此导致的形象错觉阻隔了观者探求原形鲁迅的视线。鲁迅图像以视觉的方式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心态。

  • 标签: 鲁迅图像 视觉文化 再现 匹配 仿像
  • 简介:图像研究》一书通过对图像的讨论,不仅实现了对这些图像图像解读,也使得这些解读成为一种“图像”,勾勒出人存在的种种状态,用以书写作者心中对于人的基本认知,暗喻着关于人的价值与人的界限的讨论。此书可视作潘诺夫斯基利用学术研究,传达心中对人文精神之理解的作品。

  • 标签: 《图像学研究》 图像学解读 人文精神
  • 简介: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基本的感觉,其中视觉因素更为重要。美国艺术教授卡洛琳·M·布鲁墨女士在《视觉原理》一书中说:“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这样基本而又奥妙的经历,以至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活动与视觉联结在一起了。”据统计,在人类的所有感觉活动中,视觉占87%。今天,有关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全球化)、人的生活

  • 标签: 视觉 图像文化 大众文化 审美心理
  • 简介:由于我们通常把“什么是艺术?”作为一个本质论或本体论问题,所以关于艺术的问题就时常陷入理论的循环阐释中。图像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广度和历史深度为艺术研究开辟了潜在的新方向。图像研究涉及到柏拉图以来哲学家们对图像的思考而接近于认识论问题,同时图像与造型艺术和文字的发源也有着同一的人类根源,所以,或许我们就此可以提出“图像的起源是否就是艺术的起源”这样的问题。

  • 标签: 艺术研究 图像 本体论问题 认识论问题 造型艺术 本质论
  • 简介:作为“70后”,周虹的艺术很早就拥有了相当独特而成熟的艺术个性与语言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周虹的艺术价值显然与她对波普艺术的图像重构与语汇创新密切相关。一方面,周虹延续了武汉波普艺术的创造路径,另一方面,又以新的视觉经验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语汇创新。

  • 标签: 艺术个性 波普艺术 语汇 图像 创新 重构
  • 简介:现代艺术正处在多元共生的时代,地域、气候、环境等因素成为新的言说对象,人类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水器作为其中一种说明问题的方式,它对于其地域文化具有无法回避的负载力,所以便以一种复杂的当代方式存在。作为东方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它几乎浓缩了东方人所有的情感和艺术智慧。

  • 标签: 现代形态 水墨 地域文化 东方绘画 多元共生 现代艺术
  • 简介: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艺术史在不断继承与开拓创新中向前发展,艺术家紧随时代潮流而创造,不断丰富和增加着艺术史册的内涵与分量。从原始时代质朴单纯的土陶罐到后来的精美凝重的青铜器,从轻巧典雅的漆器到蔚为大观的石窟、寺观、陵墓的壁画,以及绘画材料逐渐由丝绢材料发展到生宣纸,每一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艺术家观念的每一次更新,都带来了艺术创造的变革,都为艺术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 标签: 形态 雕塑 绘画材料 艺术史 艺术样式 时代潮流
  • 简介:宗教和世俗王权是主导西方社会发展的两种主要力量,前者用神性把人带离现实,生活在今生却把目光投向来世;后者强化现实,用政治来管理现世,营造今生的美好和希望。这两种力量时而分离、交融,时而对峙、冲突,而牵引着人类的走向。

  • 标签: 王权 神性 图像 社会发展 力量
  • 简介:史前人类工具活动史大约历经百余万年,这无疑是为人类写实绘画行为的发生作了铺垫.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绘画起源问题,利用人类、生物以及考古的发现对原始绘画的发生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旨在得出一个完满的诠释.由于史前人类生存需求的不断深化,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形态思维能力的分化,成为绘画行为发生的内在依据.因此,原始写实形态的发生应植根于人类的创新思维能力,植根于人类的才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普及.

  • 标签: 写实形态 绘画行为 绘画起源 史前艺术 原始思维 精神观念
  • 简介:<正>人体有人体美。人体,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几乎从来都是人类艺术活动中最重要的。人体形态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相貌(即脸及全身长相),一是指姿态(即面部表情和身体举止)。用个俗艳一点的词来说,人体形态美就是指美色和风度。现在流行在艺术理论(特别是造型艺术理论)界的,常有用“人体美”这个称谓的。由于我认为它内容有所局限(即有“体”而无“态”、有静而无动),

  • 标签: 人体形态 美学 人体美 面部表情 艺术活动 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