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一、第三种话语的提出:从电视镜头说起话语(discourse),从字面义上看就是讲述、论说。电视体现了第三种话语,这一提法的缘由在于,我们先已肯定了有两种话语存在,即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前者是在当下的言说语境中发挥作用的,后者则可以脱离当下状况,大范围、长时段地产生影响。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体现了人类文明时代的两种主要的话语形式,在两种已有话语形式的基础上,电视的出现标志着第三种话语的兴起。

  • 标签: 书面话语 话语权力 电视节目 语境 话语形式 罗兰·巴特
  • 简介:进入新世纪,准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们一味追求高价物品,强调消费的中心化和政治化,使得消费成为个人身份的表征,购买力成为地位、品位以及时尚的语义所指.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漫无边际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由此使得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的消费主义状态.大众在模仿他者偶像之中"挪用"他者的形象,这种消费式的模仿将权力视觉化,或者将话语权力的表征表面化和消费化.本文从学术前沿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讨论东方消费主义问题:准中产阶级的浮升与消费政治凸现;东亚消费主义背后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媒体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中国文化立场.

  • 标签: 东方消费主义 身份表征 中产阶级 身体话语 同质化 文化立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音乐批评中出现了以反思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批判现代音乐为契机的后现代话语。这种后现代话语是以当代文化批判中的现代性反思为依托的,显露出放逐现代性的价值迷失。

  • 标签: 文化批判 音乐批评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简介:一印度学者阿希斯·南迪认为,在世界结构范畴愈来愈以西方为中心的今天,“西方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也在人们的思想里。”因此,在今天的世界中,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空间,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空间,并由此体现出后殖民时代西方跨国资本主义的霸权策略。一方面,后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一样,在本质上都是西方谋求对第三世界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与殖民时代西方谋求世界霸权时直接诉诸于政治和军事干预不同,后殖民时代西方的霸权

  • 标签: 中国 历史题材小说 民族语言 文化价值 审美价值
  • 简介:军事题材小说中关于"枪"的描述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枪是军人投入战争时的支配性工具,消灭生命,是枪的原始功能;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是枪的最高使命,从而使枪成为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代言人.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军人与枪的关系发生了意味深长的变化,枪的角色走过了工具--战友--生命--灵魂的流变历程,在这个历程中蕴含着一代代军人的情感意绪和精神指向.

  • 标签: 小说 军事题材 精神指向 生命 代言人 流变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战争叙事当中,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问存在着总体合作又不乏矛盾的关系:在《生死场》、《我在霞村的时候》、《风萧萧》等文本中,一方面女性形象必须通过民族话语的提升才能获得主体性,另一方面民族话语又压抑了女性个体丰富的情感与个性要求。总体看来,两者关系是以民族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借民族而塑形,女性话语通过民族话语的面目展示自己。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战争叙事 民族话语 女性话语
  • 简介:为了摆脱西方殖民文化的控制,提升版画创作的当代价值,致力本土话语的建构,是当下版画创作的根本选择。对传统文化根性、人性、现代性、科技性的深刻把握与推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内容。当代版画创作本土话语的选择当代版画创作应当与国际接轨,是多年来版画界的呼声,也是建国以来过度强调民族风格遭遇到改革开放国外现代思潮冲击下,版画界痛定思痛的抉择。

  • 标签: 版画创作 当代价值 话语 审读 与国际接轨 殖民文化
  • 简介:汉语世界在近代以后不断引进西方美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本土人们的知己知彼、相互映照。但迄今为止这样的映照还存在局限,比如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及阐释上就还大多停留在'优美''崇高''荒诞'以及由此对应而派生的'虚静''空灵''逍遥'等属于性质、情态的类型之中。如若将视野扩展,则还应关注多元文化语境中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相关联的其他范畴。以我们在此言及的多民族审美案例而论,值得阐发的审美范畴至少就包括了关系和过程。把'养'(心)、'暖'(屋)和'闹'(场)当作审美实践中的特殊范畴——关系范畴、过程范畴,其目的在于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提升乡土实践的理论价值,强调把对地方、民间及多民族文学、艺术与文化的研究提升到话语建设层面,努力创建兼容民间范畴、乡土实践、审美生活及至生命美学等多重表述的开放体系。

  • 标签: 养(心) 暖(屋) 闹(场) 多元美学 审美范畴
  • 简介:我总觉得关于青春的话题不应该由青春期的人来诉说,因为他们太容易自恃青春期的骚动来激发歇斯底里般的伤感,结果使这个话题变得过份张扬和没有节制,同时又变得过度的自我而使人厌烦,变得神经兮兮的,缺乏必要的张力。只有当我们放肆地生活过来了,没有功利之心地挥霍青春之后,我们才会寻找到恰当的角度,用恰当的方式来审视和诉说关于青春的话题,来重温一种永难忘怀的激情。

  • 标签: 杂感 近作 春期 表现主义 人脸 必要的张力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成为传播新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1966年戏曲纳入新的文学秩序,戏曲改革成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意识形态实践的过程,彩调剧《刘三姐》的创编并推广到全国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实验的过程。新的国家话语对其影响关涉创作方式、艺术形式以及作品内容,其创作方式使用了新推行的导演制,艺术形式则是采用广西宜山一带的彩调与民歌相结合,内容上在主流文学经验与意识形态的组织下,突出了阶级斗争、压迫与被压迫的主题。总之,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于新的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之语境,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民间文学作品、干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机制的呈现,这一话题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民间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 标签: 国家话语 戏曲改革 彩调剧 《刘三姐》
  • 简介:湘西南民族地区仪式语言丰富,特征明显,其中数字得以广泛运用,已然构成话语仪式与仪式话语.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文章以构成数字�

  • 标签: 仪式话语 地区数字 数字仪式
  • 简介:彝族大型歌舞剧《太阳女》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而其丰富的内涵来源于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话语体系,包括官方的、民间的、精英的、大众的,在时空交错的美卷中还原民间真实场景,用神话原型赋予剧作更厚重的历史意义。独白型叙事和对话型叙事不仅将彝族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双声展现出来,还将彝族的过去与现在对照起来。层层交错的话语体系赋予了《太阳女》更深厚的文化意义,展现了彝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彝族人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太阳女 叙事话语 彝族 民族意象 文化认同
  • 简介: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了动态社会系统的理论,他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认为艺术系统能够进行自我描述,他的观念对于理解全球化时代的艺术和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富有成效。艺术系统的分化和进化具有偶然性,和任何其他功能系统不同,它有能力将大多数各种各样的运作模式整合进一个"自动生成的功能关系之中"。艺术系统的这种独特性,能够解释为什么现代艺术能够发展出一套象征体系,可以表征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问题。艺术史将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全球导向的学科,观察并反思世界各地艺术发展的多面性。

  • 标签: 艺术系统 艺术史 尼克拉斯·卢曼 视觉文化 动态社会系统
  • 简介:如何达成写实呈现与银幕赋魅这两种驱动力的平衡,仍然是当前国产人物传记片创作中存在的重要的问题。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产人物传记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如《孔子》过度注重商业诉求却忽略人物塑造,又如《中国合伙人》为表现对象过度赋魅。当下国内银幕急需启动对优质人物传记片的召唤,《我是医生》的登场正逢其时。

  • 标签: 人物传记片 吴孟超
  • 简介:一、关于三个版本图鉴编辑的由来韩:您曾经以“文图结合”的方式分别在2001年和2006年主编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湖南美术出版社),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 聚变 话语 2001年 当代美术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故事备受国内外受众的关注与喜爱,如何完善、创新"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的叙事话语,即以怎样的技巧、策略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增进海内外观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理解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近年来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而创作的几部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重点聚焦其在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述者、叙事时空、叙事结构方式等叙事话语层面所呈现的具体表现,并阐释形成其叙事话语的影响因素,探寻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叙事话语规律与特征。

  • 标签: “一带一路” 纪录片 叙事话语 时代语境
  • 简介:作为当代伊斯兰"中和"思想的代表人物,格尔达维将伊斯兰固有的"中和"思想赋予了时代话语,并运用伊斯兰的"中和"思想与不同文明展开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伊斯兰的"中和"精神,回应西方主流话语对伊斯兰的误解。本文对格尔达维伊斯兰"中和"思想的话语表达策略放在文明对话的场景下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试图从文明对话的视角来探讨格尔达维伊斯兰"中和"思想的时代意义。

  • 标签: 格尔达维 伊斯兰 “中和”思想 话语策略
  • 简介:从小说到电影改编,吻合当下大众文化的视觉转型,《我不是潘金莲》作为重要文本尝试与探索,对经典小说的改编极具理论价值。刘震云小说关注主体话语伦理的建构,在刘氏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这种主体话语的孤独意味更加值得审视。从小说到电影细节的重新省察,可以阐发电影叙事带来的张力,回归到人文主体性的关怀本身,体味李雪莲这一视觉形象所面,海“元语言”冲突的时代语境与悲剧人生。

  • 标签: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视觉文化 张力 话语 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