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流亡”是贯穿中国俄侨作家巴维·谢维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作家笔下流亡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对母国的文化记忆,在流亡地的现实生活、情感遭遇、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等,无不带有深刻的流亡印迹。谢维内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思索,颇具意识流特色。整体上充满静态的、孤独的、忧伤的审美氛围。

  • 标签: 流亡 谢维尔内 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侨民
  • 简介:<正>枞树乌黑的枞树,有如中国塔影——一层坐落一层,直至尖顶。冷风嗖嗖,孤零于晦暗之中。树枝摇晃,怎么也无法入梦。我仿佛觉得:这枞树周身是鬼影!不祥的预感,可怕的幻景。不必嘲笑,尽可簌簌有声,哪怕对一切都不屑一顾,只要自重。

  • 标签: 洛夫诗 大力士 摇晃 树枝 鬼影 中国
  • 简介:<正>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酷爱旅游。比如说,当夏天的假期快到的时候,地铁共青团站(莫斯科市)旁的一座巨大楼房里的职工们就会问他:“你这次要到那儿去呀,费多?”费多眯起浅色的眼睛,回答说:“这一次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你干吗去那儿,费多?你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去干什么?那儿要是下雨,一片泥泞呢?”费多的同事们互相推搡着说。“即使下雪也不怕,”费多坚定地说。“我无论如何都应当到那儿去。首先是因为我没到过那儿。其次是我想亲自到每一处前沿去走一走。”“再次,你最好别发傻了,还是象所有的善良的人们一样,到加格拉去吧,”一位暴躁的同志生起气来。对暴躁人提出的问题,费多是从不回答的。他总是低下头,看着摆满数字和文件的桌子,他低下头,因人们不理解他而感到痛苦,他那无生气的脸颊涨得通红。

  • 标签: 多尔 莫斯科 西伯利亚 伊利 苏联 水电站
  • 简介:“索仁尼琴文学奖”从肇始到落地一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索仁尼琴的苦难意识和诸多诉求,其授奖章程、评奖机制以及授奖对象都成为索仁尼琴苦难意识和精神关怀、历史记忆和文学价值、民族认知与道德意识的表达者,成为认识索仁尼琴道德意识的一面镜子。在文学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索奖”及其评奖委员会珍视俄国传统文学价值,注重文学评奖的独立性,这值得加以关注。

  • 标签: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道德意识 文学价值 历史记忆 民族认知
  • 简介:1924年6月6日,莫斯科举行普希金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诗人叶宁第一个登上普希金纪念碑底座的台阶,站在献上的鲜花丛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著名诗篇《致普希金》。叶宁把普希金称为“俄罗斯的命运”,对他表示无限崇敬。最后,叶宁仿佛面向未来,朗诵了预...

  • 标签: 叶赛宁诗歌 普希金 诗歌传统 十二月党人 勃洛克 民间创作
  • 简介:“吉普女郎”柳霞──一位翻译的旅俄纪事张冰柳霞并不真的是吉普人,但她又确实象一个吉普人。热情奔放,野味十足,她使我时时想起俄国当代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笔下那些“自然人”形象,柳霞之所以给我这么个印象,是和那年十月国庆节公司举办的那次舞会分不开的。在...

  • 标签: 吉普赛女郎 娜塔莎 俄国人 自由经济区 貂皮大衣 总经理
  • 简介:列·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托斯塔娅(1844-1919)颇具文学天赋,早在少女时代就写成中篇小说《娜塔莎》,托尔斯泰读后曾惊叹该小说中的“真实和质朴的活力”,遗憾的是小说手稿被作者在婚前焚毁了。托斯塔娅以其日记和回忆录闻名于世,但她的...

  • 标签: 散文诗 贝多芬 第五交响曲 列·托尔斯泰 无边无际的空间 北极狐
  • 简介:本文对伊·巴别(1894-1940)进行研究和探讨。与以往从种族、语言和心理层面认为他是《骑兵军团》和《奥德萨的故事》作者的外国作家,进而对这位讲俄语的犹太作家提出相应的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这些书突现了伊萨阿克·巴别精通于跨文本创作的才能。相应地,本文针对巴别带有文学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 俄国 艺术风格 妓女题材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克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图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塔图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图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的倾向。这类作品的作者在描绘客观的事物和刻划人物的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抒情色彩。别戈利茨的《白天的星星》和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与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比与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汗格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