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瓦·维·巴卡京是前苏联最后一任的克格勃首脑。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名为《脱离克格勃》,这里译载的是有关1991年“8·19”事件的一段。对这一事件,我国读者已经见过许多不尽相同的资料。而巴卡京作为忠实于戈尔巴乔夫的克格勃头头,又从他特有的角度和观点,叙述了这一事件。我们相信,这个资料一定会更使读者了解这一事件的性质和始末。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克格勃 普里马科夫 俄罗斯 办公室 副总统
  • 简介: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因忠于婚姻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女性典范,但她的忠贞是以“你一我一他”的三角关系为前提的。悬而未决的“出轨”难题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另外两位践行出轨的女性身上得以展开,即《大雷雨》的卡捷琳娜和《安娜·卡列宁娜》的安娜。此所谓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女性出轨”母题。本文分析了该母题的文化语境、主体诉求和典型模式一语句。对该母题的阐释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俄罗斯文学的规律性和民族性特征,更可为解读类似文学形象和情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女性出轨 母题 达吉雅娜
  • 简介:<正>卡拉恰罗沃——秋赫林卡可我喝完酒后,你们看,又是皱眉,又是恶心,难受了好久,又是骂街,又是说脏话,闹了好一阵子。不知是五分钟,还是七分钟,再不就是整整一辈子——我就这样抓住自己的喉咙,在车厢的过道里折腾来折腾去,请求我的上帝别委屈了我。<……>我很讲究礼貌,这给我带来了很大害处,它毁坏了我的青年时期。还有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或者应当说,这并不是讲究礼貌,而只是我无限制地扩大了隐秘性的范围。这已经坑害过我许多次了……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还记得,我是十年前搬到奥列霍沃-祖也沃的。在我住进我的房间以前,那里面已经住着四个人了,我在那儿算是第五个。我们过得很和睦,从不吵架。如果有人想喝波尔特温酒,我就会站起来说:“弟兄们,我想喝波尔特温酒。”于是大家都说:“好。你喝波尔特温酒吧。我们也和你一起喝波尔特温酒。”如果有人想喝啤酒,那大家也都想喝啤酒。

  • 标签: 莫斯科 青年时期 少年时期 脏话 上帝 喉咙
  • 简介:<正>1苏联文学经历着剧烈的变动,各个时期的作品同时登台。除了(?)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作之外,前70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埋没的作品,也一部跟着一部与读者见面了。如果说文学作品过去受到排斥的主要原因是与政治内容有关,那么美术作品则多数是由于现代主义手法招来的横祸。本期向读者推荐一位苏联油画家阿利斯塔·连洛夫(1882—1943)。十月革命前

  • 标签: 主要原因 苏联文学 洛夫 现代主义 莫斯科 文学作品
  • 简介: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的中国观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时期有多位来华俄国人在其行纪中就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社会与风俗运用了不同于18世纪的负面评价套语。中国由18世纪令人艳羡的文明国度沦落为停滞、腐朽、落后的代名词。欧洲社会的进步、黑格尔等人的历史哲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来华行纪深刻影响了来华俄国人关于中国的书写倾向并与后者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中国观的转向。

  • 标签: 俄国人 行纪 中国观转向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的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的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的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与司汤达在相近的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克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尔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塔尔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尔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曾思艺教授等著《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是一部融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佳作。它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全面梳理了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并对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进行了回归艺术本体的分析解读,兼顾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实现了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同时,该著还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究了俄国唯美主义的文学关系,论述了其继承发展与影响接受。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对完善俄国文学发展史、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曾思艺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理论与创作》 唯美主义
  • 简介:在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的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的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一、委婉语汉语辞格“委婉”或称“婉转”,常用“婉曲”。人们在交际的过程,有时会碰到一些事情不便直说,因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出来,或用与本意相关的话来代替,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好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就是委婉语。”①俄罗斯《大百科词典语言学》这样阐释委婉语:Эвфемизмы(греч.Euphemismos,отeu—хорошоиphemi—говорю)—эмоциональнонейтральныеслова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ыевместосинонимичныхимсловиливыражений,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хсяговорящемунеприличными,грубымиилинетактичными.②《俄语大详解词典》对эвфемизм的定义是:Эвфемизм—словоиливыражение,употребляемоевз...

  • 标签: 中的委婉 俄语中的 委婉语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本文以普希金、屠格涅夫、勃洛克、曼德尔施塔姆、纳博科夫和库什纳六位重要作家为例。探讨了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在不同时期对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内涵、美学观念和文学风尚的启发作用。俄罗斯作家对卡图卢斯的创造性借鉴表明,文学传统可以日久弥新。

  • 标签: 卡图卢斯 古罗马诗歌 俄罗斯文学
  • 简介:符号域是文化符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文化所依托的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心》符号域空间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的关于符号域边界的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的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
  • 简介:“对话性”是巴赫金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性”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真相。

  • 标签: 对话性 剧本 时空 角色 种族主义
  • 简介:文本与语境的关系向来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俄国文艺美学的一个恒定话题。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上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对语境研究的不同定位,从语境与文本的关系入手侧重分析了语境的基本特征,概述了语境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基本参照划分了三种主要语境类型,即文学语境、作家语境和历史语境,并解读了各种语境的分析原则和策略。

  • 标签: 俄国文艺美学 语境 类型及分析原则
  • 简介:记忆对于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的记亿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是其“绵延”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作品的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的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的呈现方式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的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的历史进程的方式。

  • 标签: 记忆 绵延 视觉记忆意象 流亡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的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的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的,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身份焦虑的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的过程,金经历了长期的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的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的夹击带来的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的交互作用下,作家的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的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作家提出,影响自己的文化合力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的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的作品,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的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的思想,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的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对于陀氏,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拷问人的灵魂”的一面,并且侧重于分析他作品的主人公形象。但是在《白痴》,突出表现这一点的不是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而是纳斯塔霞。本文试图从解读作品入手来分析纳斯塔霞的分裂人格。

  • 标签: 《白痴》 斯塔 名著 重读 主人公形象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