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我是贵刊的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俄苏文学》的热心读者。我先后读了《苏联文学》1985年第1期译载的《后来发生了战争》和《俄苏文学》1985年连载的《少女玛莎的烦恼》。这两篇小说我都非常喜欢,连

  • 标签: 俄苏文学 苏联文学 卫国战争 缺乏 小说 中学生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苏联作家协会”等陷入一片叫骂声中,这里发表的一组纪念苏联作家协会成立70周年的文章,反映了一种反思苏联文学和当今俄罗斯文坛状况的声音。虽然有些观点言辞慷慨激昂,甚至有派系斗争和泄私愤之嫌,我们不一定全部接受,但它们不失一种独特的视角,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因篇幅有限,文字略有删减。

  • 标签: 苏联作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苏联文学 作家协会 俄罗斯文坛 派系斗争
  • 简介:近年来,俄语承受着外来语借词的巨大冲击。各方学者,专家,政要,乃至总统都在关注这一问题。早在1996年,莫斯科市长就已忍受不了满街满巷悬挂的非本国文字招牌。这位市长进而明确指示:“外文名称的广告不该放在大楼正面,而是别的地方,譬如橱窗里,字母高度不得超过10公分。”1997年前总统叶利钦面对充斥大街小巷的外文广告也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他在出席普希金诞辰198周年纪念活动时曾强烈呼吁俄罗斯民众要使用伟大的母语。2001年5月普京总统更表示要发动一场净化俄语的运动,进而准备制定有关净化俄语的立法。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及学者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著名作家А.И.索尔仁尼琴在流亡国外20年后返回俄罗斯时曾很痛心地说:“现在俄语处于很糟糕的状态。”普希金俄语学院院长В.Г.Костомаров院士,高尔基文学所副所长Л.Е.Скворцов教授也对外来的泛滥表示不满。而大部分语言学家对俄语中外来借用的现象均持较为客观的态度,如Л.П.克雷辛认为,外来用得最多的是报刊文章,尤其是有关经济,政治,体育,艺术,时装方面的文章。在政论性口语中,如...

  • 标签: 借用现象 外来词借用 浅谈外来词
  • 简介:是应该向读者公开秘密的时候了,这不是我——安德烈·彼托夫——在写这篇文章,是当我喝着咖啡、读着《星火》杂志的时候,厨房里的小录音机录下了我的话,从而形成了下面的文字。即使这篇文章是我亲手写的,也不能说明其中包含多少我自身的成份……

  • 标签: 内心独白 后现代小说 自身 文章 读者 文字
  • 简介:我们坚持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访亚·卡金采夫任光宣[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卡金采夫,俄罗斯当代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现任《我们同时代人》杂志副主编。笔者于1996年11月28日对卡金采夫进行采访。以下“任”指笔者,“卡”指卡金采夫。]任...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民族文学 民主派 农村题材小说 普京 作家
  • 简介:<正>李晓明同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授课老师与听课学生不协调”、有“感情上的隔阂”,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认为,这一问题的症结是教师未能把坚持“教学大纲”和兼顾学生的“欣赏情绪”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两个方面是可以结合好的。

  • 标签: 教学大纲 教师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欣赏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在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的"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在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中,宏观的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的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的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的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的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中的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的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的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的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在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的转换。相同位置的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在符号矩阵的四个行动元组成的系统中具有同样的功能,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的集合和符号系统的载体,《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的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的文化符号专注的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的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