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叙述主观化是语篇建构的重要手段,是文学修辞学研究的传统内容。随着当代俄罗斯文学叙事方法的变化,叙述主观化的手段和表现形式随之改变。在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化叙述。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者意图、构建动态语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叙述主观化 女性文学 特点 作用
  • 简介:<正>由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的谭得伶、潘桂珍、连铗同志主编的《苏联当代文学作品选》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这是受国家教委委托,列入国家“七五”规划的教材编选项目。我阅读了这部教材之后,觉得有许多优点,很适合于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以及相应的各类成人高校学生使用。以50年代初期为起点的苏联当代文学,

  • 标签: 当代文学 作品选 苏联文学 文学思潮 文学作品 肖洛霍夫
  • 简介:<正>1941—1945年苏联的卫国战争不仅是苏联文学家,也是苏联艺术家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战争时期起直到今天,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断涌现,产生了如《丹娘》(库克雷尼克赛)、《游击队员的母亲》(格拉西莫夫)、《前线来信》(拉克季奥诺夫)、《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苏利缅科)、《黑海健儿》(普兹里科夫)、《胜利攻下德国国会大厦》(克里沃诺戈夫)等名作。画家们用艺术形象把无数可歌可泣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展现在人们面前,教育了人民,繁荣了苏联的造型艺术,使卫国战争史画成为苏联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苏联文学 创作源泉 英雄人物 四十年 母亲 游击
  • 简介:一般理论问题是自在的,俄罗斯学也是自在的,这是俄国一系列学科如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等的主要命题。在俄罗斯学诸基本研究领域形成之后(若论研究工作的强度和成果的重要性),还出现了俄国的东方学。

  • 标签: 俄国斯 当代 俄罗斯学 地理学 人类学 语言学
  • 简介:被访谈人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的教授,“俄国布克奖”的文学秘书,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文学问题》的第一副主编。他主要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也涉足文学理论和俄罗斯文学批评,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莎士比亚学者,在诸如《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等英美杂志、文集上经常发表学术成果。我决定采访他,初衷是想了解近十几年来“布克奖”获.奖作品的大致情况,以期以这些作品为重要侧面,窥探到当代俄罗斯长篇小说发展的某些特征。但遗憾的是我的问题越积越多,超出了原先的设想。

  • 标签: 沙伊塔诺夫 俄罗斯当代文学 布克奖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
  • 简介:记忆对于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中的记亿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是其“绵延”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的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的呈现方式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的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的历史进程的方式。

  • 标签: 记忆 绵延 视觉记忆意象 流亡
  • 简介: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乡村散文”,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获得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展现了当今农村日益衰败的现状和精神道德的进一步迷失与滑坡。面对民族梦的渺茫和田园梦的破碎,它依然不改初衷,继续为寻求俄罗斯民族发展道路而不懈努力。

  • 标签: 俄罗斯 “乡村散文” 民族梦田园梦
  • 简介:奥列格·马斯洛夫是著名的俄罗斯远东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会员,俄罗斯联邦功勋文化工作者。阿穆尔州文学艺术奖金获得者。他出版有九本诗集。他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涉及俄罗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伊格尔·伊格纳简克也是俄罗斯远东诗人,出版有六本诗集。他是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之一,阿穆尔州作家协会主席。

  • 标签: 当代 俄罗斯 远东诗人 奥列格·马斯洛夫
  • 简介:“斯拉夫主义”本为历史名词,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在19世纪末趋于沉寂。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急剧的社会转型,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开始复兴,并力求从传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基础,成为当今俄罗斯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

  • 标签: 俄罗斯 斯拉夫主义 西方主义
  • 简介: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称之为“白银时代”是当代西方通常做法,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都采用此说。欧美一直很关注白银时代文学,并逐渐形成特定的学术传统,尤其是随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所引发的重估20世纪俄国文化遗产浪潮兴起,外加人文学科研究的新方法不断渗入到该领域,因而

  • 标签: 白银时代 当代 文学 重估 俄国 形象
  • 简介:关于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学术会议纪要陈静编译1996年12月在莫大哲学系召开了题为“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发展道路及诗学问题”的学术会议。50多名俄罗斯学者参加了会议。全会的主要议题是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文学博士C科尔米洛夫...

  • 标签: 当代文学 发展进程 学术会议纪要 俄罗斯文学 当代俄罗斯 现代主义
  • 简介:当代俄国文学的衰落原因及其新兴派流梅列日科夫斯基〈……〉就是这位歌德还说,诗歌作品本该是象征的。象征是什么呢?在阿克罗波尔①,在帕特农神庙②的框缘之上,直至今日仍保留着某个浅浮雕的少许迹痕,这个浅浮雕刻画了一个最平常,看来最不起眼的场面:一些赤身裸...

  • 标签: 衰落原因 俄国文学 梅列日科夫斯基 自然主义风格 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非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非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非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非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非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当代俄罗斯女诗人奥列霞·尼古拉耶娃的长篇小说《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俄罗斯第一部直接描述东正教会内部生活与信众精神世界的长篇小说。本文详细介绍了小说主要人物及真实原型的生平与活动,分析了国内学界较为陌生的当代俄罗斯教会的状况及以神职人员、信众为主体的宗教世界风貌,揭示了权威宗教人物及其形象在俄罗斯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的生平发展与影响做了一定的预测与论证。

  • 标签: 尼古拉耶娃 季侬 俄罗斯东正教会 圣像画师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193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肖洛霍夫早期作品的评介,国内由于资料匮乏,了解甚少。针对这一时期肖氏的创作,苏联评论家们主要从社会学角度予以评析。但在主流声音的掩盖之下,却也不乏一些论述精到的“杂音”。评论主要围绕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对经典作家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本文试图立足于此展开述评。

  • 标签: 社会学 主题 创作手法 经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