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不是他的俄语诗歌,而是他的英语散文。作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书”,尤其拓展了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的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的散文讲述着他与威尼斯城的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的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情书的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的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的与威尼斯城的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的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的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他穷困潦倒,精疲力尽,轻轻地敲着窗户——浪子返回父亲的家门。“可以进吗?”“我的儿子!宝贝,快进!什么都随你的便。你乐意,就吻吻父亲,那边的排骨香喷喷。你回来了,真值得高兴!孩子,你最好留下来,安安分分。”儿子卷着浓密的胡须擦擦嘴唇,就着水,吃起排骨,这样的饭食他好久没有吃过,’竟累得额头上热汗涔涔。瞧,他已吃饱。瞧,他走进了卧房,躺在干干净净的被窝里睡觉。他睡得多好!睡足了便起床。他找到自己的手杖,不辞而别,又去流浪。带弗崇眼泪的成分是痛苦和水——痛苦原子加水原子合成眼泪。组成眼泪的是不幸和水,所以它才成如海水。泪水里有船舶遇难的哀痛,也有一切绝望和悲愁。它们象陷入重围,无路可走,它们须

  • 标签: 排队 节日 原子 眼泪 心灵 排骨
  • 简介:维塔耶娃的最后几天孔延庚,龙飞编译1992年,正当已故著名女诗人玛丽娜·伊万诺夫娜。维塔那娃诞生100周年之际,俄罗斯《文学评论》杂志发表了记者拉斐尔·穆斯塔芬撰写的一篇采访记,采访了维塔那娃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其住所的女房东阿纳斯塔西妊·伊万诺...

  • 标签: 茨维塔耶娃 伊万诺夫 玛丽娜 女房东 自治共和国 白俄罗斯
  • 简介:<正>卡拉恰沃——秋赫林卡可我喝完酒后,你们看,又是皱眉,又是恶心,难受了好久,又是骂街,又是说脏话,闹了好一阵子。不知是五分钟,还是七分钟,再不就是整整一辈子——我就这样抓住自己的喉咙,在车厢的过道里折腾来折腾去,请求我的上帝别委屈了我。<……>我很讲究礼貌,这给我带来了很大害处,它毁坏了我的青年时期。还有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或者应当说,这并不是讲究礼貌,而只是我无限制地扩大了隐秘性的范围。这已经坑害过我许多次了……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还记得,我是十年前搬到奥列霍沃-祖也沃的。在我住进我的房间以前,那里面已经住着四个人了,我在那儿算是第五个。我们过得很和睦,从不吵架。如果有人想喝波尔特温酒,我就会站起来说:“弟兄们,我想喝波尔特温酒。”于是大家都说:“好。你喝波尔特温酒吧。我们也和你一起喝波尔特温酒。”如果有人想喝啤酒,那大家也都想喝啤酒。

  • 标签: 莫斯科 青年时期 少年时期 脏话 上帝 喉咙
  • 简介:笔者于1998年秋造访了俄罗斯。时值俄罗斯刚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国家的金融、银行信贷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整个社会秩序、国计民生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国民教育是与社会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成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遭受危机和侵害自然难于幸免。

  • 标签: 俄罗斯 教育事业 国民教育 教育机制 教育财政
  • 简介:由俄罗斯有关方面和意大利中部城市彭内共同设立的“莫斯科—彭内奖”1997年的评奖结果又一次出乎人们的意料。按照评奖程序,专家评委会(俄罗斯文学界两派都有人参加)先评出了3名获奖者,他们是女作家托卡列娃(获奖作品为中篇小说《北方的栖身之地》和一些短篇小...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叶基 农村题材 获奖作品 苏联解体
  • 简介:无论是在生活中,无论是在理论著作里,人们已经习惯反复强调,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俗话说:就算你有理。但问题不在这里,谈的是历史车轮上的辐条—一应当把辐条珍惜。有麻雀,还有更大的鸟……应当知道,要雄鹰扇起它倾斜的翅膀,飞离地面,比麻雀该多困难。从那浮云轻笼,任情翱翔、心境舒展的高空,:要疲惫的雄鹰不跌得粉身碎骨,降到地面,更是难上加难。费奥多夫诗二首@费奥多夫@王守仁~~

  • 标签: 车轮 雄鹰 麻雀 历史 辐条 地面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的倾向。这类作品的作者在描绘客观的事物和刻划人物的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抒情色彩。别尔戈利的《白天的星星》和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正>苏联1987年9月24日的《苏维埃文化报》刊出苏联学者谢·托普切夫的文章:《中国第一次全国电影汇映》.文章生动而详尽地向苏联读者介绍了我国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汇映的盛况,指出有100余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参加这次汇映,规模在中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国内受到重

  • 标签: 苏联 电影 苏维埃 纪录片 动画片 故事片
  • 简介: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森的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的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森对形式论的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的声音”。两人在诗性功能和言语交际上的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共鸣。两人在形式论上的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万·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索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乌利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提要《熊掌山》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弗·索金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在未来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后古登堡时代”。人们以崭新方式“阅读”书籍——将纸本书充作燃料烤制食物,“阅读”成为毁灭书籍的过程。作家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书籍”和“阅读”的变异,从未来角度形象描述技术进步与文化衰退之间的冲突,表达对人类文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忧虑。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书籍”与“阅读”为切入点,解读索金这部新作。

  • 标签: 弗·索罗金 《熊掌山》 书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