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滨湖场冲突》是部富有时代色彩的作品。小说尖锐地反映了苏联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两种思想和两种道德观的冲突:是为了追求速度只顾眼前去兴建些单调乏味的标准化住宅,还是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量考虑方便人民生活、保护文化古迹和自然环境;是为了保住个人名利地位因循守旧,还是为了人民长远的利益敢于大胆革新?作品围绕这基本冲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敢于坚持真理的革新家斯特里若夫工程师的形象。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方面表现他具有公民责任感,敢于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坚持原则,同时着力揭示他的内心世界的美,他有理想,有事业心,道德品质高尚。作品的其他人物,如院长舒鲁耶夫,工程师罗马什科、娜佳也写得形象生动,真实可信,只是副院长科鲁格雷有些概念化。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场尖锐冲突,但作者并没有从表面上去追求情节的曲折和紧张,而是通过各种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和思想交锋,着力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揭示这场冲突的社会道德内涵。从整个作品来看,作家不是以精雕细刻的描写取胜,而是以朴实、生动的描写和政论的激情来吸引读者,但有些论战场面显得冗长。

  • 标签: 共和国 建筑工程师 莫斯科 办公室 革新家 院士
  • 简介:<正>我坐在“萨哈林”旅馆前厅,等待和我起来出差的同志。这时我看到朝服务台走去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他脚有点跛,看上去和大多数现代青年样(如今几乎全世界的年轻都这样):身穿夹克衫、牛仔裤,脚穿厚软底矮腰皮鞋,肩背只运动包,头上没戴任何东西。只凭这点也许我不会去特别注意他,但从小伙子不慌不忙的步履中,从他那紧皱双眉下的眼神里,甚至在他那晒得黝黑的指尖不时扯几下刚理过的胡须的动作中,显露出坚强和刚毅,同时又不乏几分幼稚,以至于我不由自主地想把他看

  • 标签: 阿富汗人 萨哈林 服务台 日本人 阿富汗战争 旅馆
  • 简介:莫斯科习惯在改变回国半年后,我又重返莫斯科。有朋友问我:你这次“二进宫”印象如何?我说刚来没几天,还谈不上印象,不过,除了卢布贬值厉害,买东西要成千上万计算外,我这次发现莫斯科读书看报的人少多了。记得93年我第一次来莫斯科时,在地铁里看见许多莫斯科...

  • 标签: 莫斯科人 被调查者 俄罗斯人 地铁 报刊市场 新报纸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自己》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时期苏联流行的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描写的是70—80年代的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的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以假想的苏联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的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的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的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和不大熟悉的面孔。翻开各种大型文学杂志,随时都可读到这些的作品,其中的某些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重视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报纸上不断有他们的谈话和评介他们创作的文章发表。有时他们当中某些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各种文学...

  • 标签: 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年轻作家 发表作品
  • 简介:的命运》和书的命运──苏联文学史评臆说吴泽林中国人熟悉肖洛霍夫的《的命运》。因为当年狠狠批过,过后又喷喷夸过。这不断为它改写的碑铭,实际上便成了我们自己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由此想到,每时代、每社会中人,对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的解读,并因它...

  • 标签: 《人的命运》 苏联文学史 文学精神 人道主义 《归来》 文学史意义
  • 简介:<正>我开玩笑地管莲娜叫“雪花莲”。西伯利亚的雪花莲有两种颜色:长在草原上的是金奶油色,长在原始森林隙地中的是湛蓝色。蓝得有点发紫。莲娜头发的色调就象草原上的雪花莲,而眼睛却是蓝湛湛的,跟森林里含苞待放的雪花莲样。不过最象雪花莲的,还是她那娴静甚至羞怯的性格。只有在同我谈话的时候,她才会

  • 标签: 鲜花 性格 雪花莲 公共汽车 白手套 办公室
  • 简介:夜霞光布宁,贾放译Ⅰ日落时分下了场雨,屋子周围的园子里片单调的喧响,春日里绿叶湿后散发出的甘甜清爽从容厅敞开的窗口吹送进来。雷声在屋顶上隆隆轰鸣,噼里叭啦的雨声愈响愈厉。道微红的闪电划过,乌云低垂,天色暗了下来。随后,穿着湿淋淋外衣的雇工们从...

  • 标签: 西维尔 夜莺 胳膊肘 苍白的脸色 脚步轻快 收拾桌子
  • 简介:诗,并非只有分行押韵才算诗,散文,也可以具有诗意。说到底,诗的本意,应是指观察世界的种方式、种角度或曰种立场。只要他是在“诗意地栖居着”,那么,在他眼中,大千世界,鸟兽虫鱼,无不焕发着无穷的诗意。总之,要写出好的诗,需要作者具备双诗人用...

  • 标签: 布尔什维克 罗伯斯庇尔 罗斯托夫 人的本质 高尔察克 人物素描
  • 简介:这些小说着力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塑造现代人的形象。《最后个炉匠》从个侧面反映个时期以来苏联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提出青年教育和农村出路的问题。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炉匠果尔节依·依里阔维奇的鲜明形象,写法别具格:主人公尚未出场,人们就对他议论纷纷,有人找他,有人等他,“我”却多少有些怀疑他,这就造成种浓郁的气氛,吸引着读者想要弄个明白,看看炉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不单是淋漓尽致地描写炉匠的精湛手艺,而且突出地表现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对农村前景的忧虑。透过他们生动的交谈和含蓄的抒情,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家努力揭示当代普通苏联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探索现实迫切问题的热情。然而作者并没有真正找到产生矛盾的原因和解决矛盾的办法,因此作品后半部分在触及农村出路这个问题时空泛的议论较多,这就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 标签: 列宁格勒 石头 性格 莫斯科 苏联人 果尔
  • 简介:茵娜醒得早,而且好象有人推了下肋部样,刹那间就醒了。眼睛没有早起时常常出现的那种用凉水洗便可以消除的轻微酸痛,茵娜立刻意识到今天将是个特殊的日子。其实,件重大的事情已经酝酿了将近两个月,茵娜甚至已经猜得出是什么事。只

  • 标签: 《一个特殊的日子》 柳·马卡罗娃 俄罗斯 文学 小说
  • 简介:给扶战场上归来的人我们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不需要赞美的好话,不需要桂冠,不需要人们敬献鲜花。不,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向前,踏上野花盛开的草地,踏上生长庄稼的田原。请不要怜悯我们,不要让我们休息,我们丝毫不觉劳累。我们正该上路长征l请不要用怜惜的目光注视我们,’不必惊讶我们的这股朝气。我们经历过战争。我们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宁静。别用“战争参加者”这样的美称把我们惯坏l我们要用劳动去使勋章和荣誉再添异彩!我们摩拳擦掌渴望艰苦工作的到来。我们曾把大地挖遍了堑壕,此刻需要驾驶拖拉机,‘先把犁铧磨快。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斧头替代武器,把子弹的啸叫换成锯子和笔的细语。请原谅我

  • 标签: 战争 救生圈 长征 鲜花 生活中 花环
  • 简介:本鲜为人知的画册尼·普罗诺金李玉琴译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帕斯捷尔纳克①有感于列·托尔斯泰对他画作的爱护,记下了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发生过的些生活片断。有次,作家的女儿塔吉娅纳·利沃芙娜请他为她精美的带银扣环的画册画点什么,以留作纪念。托尔斯...

  • 标签: 托尔斯泰 帕斯捷尔纳克 安德列耶夫 列夫·托尔斯泰 画册 俄罗斯
  • 简介:阿克梅主义诗歌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克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阿克梅主义的诞生。阿克梅主义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正>亲爱的妈妈:乌拉!民主万岁!我亲爱的,真是意想不到,咱们终于活到了“复活节”这天。让咱们在咱们备遭玷污的圣堂里静静地、高兴地为解放者的健康祈祷吧!愿上帝帮助他!阿们!从此步也不后退!此刻,因为老想写点东西,我的手直发痒。正是这个缘故,我才来到这极其可爱的穷乡僻壤。啊,这地方使我依稀记得我的童年,记得多次同你起搭乘蓝黄色特别快车外出旅行,记得那位爱吃核桃的格列济翁小姐!——记得瑞士,她的国旗在每个小站猎猎飘扬,到处都散发着药店、薄荷醇和百日咳药的气味。山岗、沟壑、云杉、白雪——万赖俱寂!阒无!——突然森林里出现个自然界小小的奇迹:终年不冻的山泉,欢快细流有如乐队在演奏细碎的歌儿。难怪人们说这山泉是白雪公主的颗心。每逢清晨雪后起床,透过凝结着冰花的窗纱,我都看见轮朝阳在北纬地带上空冉冉升

  • 标签: 解放者 长时间 上帝 窗纱 知识分子 沟壑
  • 简介:<正>苏联实行民主化和公开性已有4—5个年头,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到目前阶段,各种合法的、半合法的、不合法的群众组织大量涌现,让应接不暇。文学界历来是苏联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领域,群众组织的出现,也是以文学界最早,最多。现在向我国读者作简要介绍。

  • 标签: 莫斯科 作家 临时委员会 列宁格勒 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人
  • 简介:<正>在谢姆昌诺我们营里有过个托西卡,她有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姓氏——佩佩利亚耶娃。从切来看,她之所以落到科雷马集中营,只是出于偶然。她的罪行无足轻重——刚从乡下来到县城,在商店里偷了块肥皂(众所周知,有段时期乡下根本没有肥皂),而所谓“初犯”判就是两年,可我们谁也没有把这么短的刑期当回事儿。托西卡是在1938年来到我们集中营的,那时候般都是判10到25年,所以她的两年刑期在富有阶层里就显得寒碜了,这种小乞丐很少被遣送黄金科雷马。富有阶层得有相当可观的判

  • 标签: 集中营 历史渊源 肥皂 头巾 裙子 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