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苏联剧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剧作家亚历山大·比洛夫。其影响之大,在苏联七十年代剧坛上是少见的:苏联许多著名的话剧团体竞相上演他的剧本;执苏联话剧艺术牛耳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也以演出他的剧本为荣;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奥·叶弗列莫夫不仅亲自导演比洛夫的戏,而且担任主角;不少青年剧作家群起学习、模仿比洛夫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以致形成了“比洛夫流派”。国际戏剧界对比洛夫也日益重视起来:西欧、美国、日本和东欧各国不断上演他的戏;研究

  • 标签: 戏剧创作 剧作家 创作方法 话剧艺术 总导演 剧坛
  • 简介:<正>到顿河去记得我还很小很小就想到顿河去,那是40年代初,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重庆嘉陵江畔一个名叫柏溪的小镇读小学。那时,旧中央大学部分年级的校舍也在柏溪,有些进步学生在我们小学授课,所以大学流行的抗日战争歌曲、古典歌曲、苏联歌曲,都能很快地流传到我们学校里来。在流传的《卡秋莎》、《伏尔加船夫曲》等俄国歌曲当中,

  • 标签: 肖洛霍夫 玛丽亚 莫斯科 洛夫 伏尔加 俄罗斯文学
  • 简介: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的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从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的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从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的演剧转换,《去年夏天在丘木斯克》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的演剧转型。这既说明比洛夫戏剧的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比洛夫戏剧的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比洛夫在当代中国的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发现到认同的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比洛夫在中国的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符码。

  • 标签: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
  • 简介:<正>在谢姆昌诺我们营有过一个托西卡,她有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姓氏——佩佩利亚耶娃。从一切来看,她之所以落到科雷马集中营,只是出于偶然。她的罪行无足轻重——刚从乡下来到县城,在商店里偷了一块肥皂(众所周知,有段时期乡下根本没有肥皂),而所谓“初犯”一判就是两年,可我们谁也没有把这么短的刑期当回事儿。托西卡是在1938年来到我们集中营的,那时候一般都是判10到25年,所以她的两年刑期在富有阶层就显得寒碜了,这种小乞丐很少被遣送黄金科雷马。富有阶层得有相当可观的判

  • 标签: 集中营 历史渊源 肥皂 头巾 裙子 阶层
  • 简介:<正>人物:沙曼诺夫杰尔加切夫瓦莲京娜帕士卡麦切特金卡士金娜波米加洛夫叶列麦耶夫霍罗希赫第一幕早晨[夏天的早晨,在密林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有高高的台阶,凉台,还有一间阁楼。房后孤零零地耸立着一棵白桦树,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岗,山岗下面是一片云杉,往上则覆盖着松树和针叶树,有一扇窗和一扇门对着凉台,门上挂着一块招牌:“茶点部’。

  • 标签: 小卖部 摩托车 茶点 审讯员 手枪 叶列
  • 简介:在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的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中的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布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的中国观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时期有多位来华俄国人在其纪中就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社会与风俗运用了不同于18世纪的负面评价套语。中国由18世纪令人艳羡的文明国度沦落为停滞、腐朽、落后的代名词。欧洲社会的进步、黑格尔等人的历史哲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来华纪深刻影响了来华俄国人关于中国的书写倾向并与后者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上半期俄国人中国观的转向。

  • 标签: 俄国人 行纪 中国观转向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