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妻子死了贺生肖是人民医院的院长,这天早晨,他去省城参加一个交流会议,原定两天,没想到提前一天结束了,于是当天他就返回了。到达本市是晚上九点整,贺生肖走出火车站出口,他没有发现司机徐明和车子的踪影。经电话联系,得知五里桥发生交通事故,医院配备给他的专车被堵了。

  • 标签: 人民医院 交通事故 交流会 火车站 生肖 省城
  • 简介:主编语在民遍地开花的日子,我越来越感到,编一本民间诗刊就像盛开的一朵小花,多么的微不足道。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我做了很多努力,可是今天回头看看,它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我没有刻意去做一件事,也没有回避真正要来临的事情。诗歌是一种独立的圈内文化,她不热闹,把她当作心灵上的朋友,内心自然有一种满足的喜悦。

  • 标签: 堂吉诃德 诗刊 民间 诗歌 心灵
  • 简介:摘要莫友芝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书法家、目录版本学家,和宋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阅读莫友芝原、日记,搜集其流传的书法作品,并对莫友芝的书法作了简略的评价,为晚清书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莫友芝书法 晚清 碑学
  • 简介:李因笃《受祺堂诗集》以康熙三十八年(1699)田若琬刊本为祖本,而该本缺卷四,直至民国二十年(1931)张鹏一据李因笃手写诗卷补《〈受祺堂诗集〉卷四补佚》,使该书复为“完璧”.历来学者亦多认为张书即为佚失的卷四部分.然而,从《受祺堂诗集》体例、内容及李因笃个人行迹等方面,可以推断张鹏一所《〈受祺堂诗集〉卷四补佚》并非《受祺堂诗集》之卷四,而是李因笃康熙七年(1668)游历昌平而自书的诗卷,张氏对此书的定名是有所偏颇的.但《〈受祺堂诗集〉卷四补佚》所收诗歌多为集中不载,其内容对更深入地了解李因笃个人的心态、交游、诗歌创作均有所裨益.

  • 标签: 李因笃 张鹏一 顾炎武 《受祺堂诗集》
  • 简介: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小说《巴登街》的主题的话,我以为是“异化”与“救赎”。从第一个关键词出发,《巴登街》是一篇有关“话语权”的小说,它以一种异常直接甚至是尖锐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原本有些模糊和遮遮掩掩的隐秘关系。

  • 标签: “异化” 巴登 小说 救赎 “话语权” 关键词
  • 简介:当这些诗歌摆上我的案头,恰逢滨城的桃花开得肆意、淋漓。那种对生命和季节的热爱无需掩饰,激情里自然五彩缤纷。贴近生命贴近自然的咏唱是最强大的,

  • 标签: 生命 青年诗人 专辑 营口 自然 诗歌
  • 简介:方方在《琴断口》中以琴断暗示爱情友情的断裂。作者以旁观者来审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将美好的爱情建构后再解构。导致感情破裂的原因诸多,在'他人即地狱'的世俗注目下,爱情加速消亡。

  • 标签: 琴断口 爱情 张力
  • 简介:莫言三十余年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十几部独具风格的长篇小说和大量精彩绝伦的中短篇小说,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短、中、长篇能够各占胜场、齐头并进的,莫言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但于此时去回顾莫言的创作历程和诸多作品,甚至于此时去回顾先锋文学走过的道路,都有一部具有起源意义的标志性小说无法回避——《红高粱家族》。

  • 标签: 红高粱 莫言 中国当代作家 中短篇小说 性小说 先锋文学
  • 简介:罗刹是佛教故事里食人血肉的恶鬼,也是印度神话中残暴可畏的凶魔,相传在大海深处的楞伽岛(今斯里兰卡)有罗刹国,它与中原大地相距两万六千里,“云霞明灭或可睹”,“烟波微茫信难求”,若遇海上风狂、滔天恶浪、樯倒楫摧、孤舟破碎,侥幸逃生的舟子或许可以爬上陆地,但是只要来到罗刹国,等待他的依然是必死无疑的结果。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里讲述了一个从罗刹国生还的商人的故事,此间充满了悠远、怪异、诡谲、

  • 标签: 形体 人性 佛教故事 印度神话 斯里兰卡 聊斋志异
  • 简介:正因有一段时间没看到周家鸿先生的散文,而疑惑他是不是要致全力于诗歌创作上之时,就在9月4日的《文山日报·壮苗》见到他的散文《安静荷场的蛙声》了。品鉴数日,就想说,《安静荷场的蛙声》真是篇好文。

  • 标签: 哲思 诗歌创作 数日 周家 正因 花场
  • 简介:历史的痕迹.往往在沧桑荒凉之处显影。《白梅开在立春时》的作者余艳女士寻幽探密,在山林深处独自面对人迹罕至的向元姑之墓.发出深沉慨叹,回望近一个世纪前的时光,将一段哀婉绵长又满怀家国大义的故事娓娓道来。

  • 标签: 历史叙事 立春 文学 荒凉 林深 故事
  • 简介:"口气温和的/甚至矮下身/更像是一个不被关注的人/自言自语/必须说出真实的疼痛和真实的麻木"翟营文用自己的文字为其诗作的真诚和淳厚做了最好的注解。读翟营文诗歌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其扑面而来的土地情怀和无法隐遁的理性体察。比起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我们极不忍却又不得不承认现今诗歌创作的边缘化状态。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诗歌是艺术的皇后”。

  • 标签: 八十年代 精英文学 人性弱点 悲剧意识 文用 憩园
  • 简介:一个想要写诗的人,周身是焕发着光芒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不在于这个人写出了怎样的诗,而是在于他想要写诗的心情。一个怀有想要写诗心情的人,某种意义上,他怀有一种信仰。在任何时代,这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当今。

  • 标签: 诗评 康宇 消费主义时代 时代洪流 一朵花 历史感
  • 简介:6月19日,辽宁作协第十一届签约作家终会在辽宁文学院举行,评选出14位作家为“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十一届签约作家”:双雪涛、苏玲(苏兰朵)、刘政波(鬼金)、沙爽、张鲁镭、王开、安勇、张忠诚、刘东、曾剑、孙艳丽(孙焱莉)、李维宇(微雨含烟)、张艳荣、翟营文。

  • 标签: 作家协会 辽宁省 作协 公示 文学院 含烟
  • 简介:尽管身处高速都市化的时代,但'70后'作家并未特别冷落乡土文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涉猎过乡土题材,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乡土小说类型他们几乎尝试一遍,中短篇创作更是不乏精品。但是,在此领域他们的探索也存在普遍性缺陷:长篇创作相对薄弱,乡土经验明显不足,质量上乘的只有李师江的《福寿春》、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

  • 标签: 世界文化 宿疾评 文化宿疾
  • 简介:谈到电影《八月》,导演张大磊说:“它是一件关于十二岁的少年小雷和他身边人发生的事情,是一场关于过去的白日梦。”电影《八月》讲述的是“事情”而非“故事”,是“白日梦”并非“回忆录”。当下和过去、真实与虚幻的你来我往回响在导演张大磊心里,隐伏于电影叙事之下,以模糊、重叠的姿态赋予电影一种“既……又……”句式的美感,电影故事叙事性的弱化使影片显得纯粹、真实,就像从上世纪90年代的漫长岁月中剪出来的一小段时光。在电影《八月》里,“故事”没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只是时间慢慢地流淌,“事情”静静地呈现,让我们有机会慢下来、停下来回看那段生活,感受那个变动时代的世情冷暖、苦辣酸甜。然而它又不是以写回忆录的方式来讲述电影里的故事,安静舒缓的叙事节奏、保持距离的叙事视角,使影片蒙上一层梦幻的特质,它既是电影主人公小雷的梦、导演张大磊的梦,更是我们每个人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白日梦”。

  • 标签: 《八月》 生活 历史化 “白日梦” 电影叙事 电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