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聊斋志异》中《红玉》篇题材的多元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聊斋志异》讲述精怪和人类之间爱情的志怪故事的一部分,又包含着自己的特质:独特的才子佳人故事,独具匠心的公案侠义故事和洞察社会黑暗的谴责小说元素。这是蒲松龄站在前人肩膀上进行的对于小说“奇”的审美特征的大胆尝试。

  • 标签: 故事构架 多元性 影响
  • 简介:一、引言胡适新诗创作的成功与其翻译美国诗歌的经历密不可分。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析这一影响之因果关系,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多元系统。这一舶来理论的优点在于:多元系统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

  • 标签: 多元系统论 翻译研究 新诗创作 胡适 解读 多元系统理论
  • 简介:<正>《扬子江》诗刊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原创性汉语诗歌双月刊,创刊十余年来,赢得了海内外诗坛的广泛赞誉,挺立于当代诗坛,为诗歌爱好者推崇。2012年以来刊物以活动推动栏目建设,组织举行了"中国新诗论坛"、"新诗十九首评选"、"凝视与聚集·新世纪诗歌对话"等多项大型诗歌研讨活动。

  • 标签: 汉语诗歌 中国新诗 当代诗坛 九首 栏目建设 去蔽
  • 简介:北京市东城区以完善社区管理为突破口,适应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拓展自治空间,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一委三会一站”“一委”指社区党委(总支),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标签: 北京市东城区 社区居民 自治模式 多元参与 共治 协商
  • 简介:2013年《新文学史料》第3期刊登了徐从辉《谈周作人的一组佚文》,其中一则佚文是周作人1917年12月28日在北大国文门研究所召开的第二次小说科研究会时的演述大意。这篇关于“小说的研究”的演说1918年1月17日刊登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时标题为《文科国文门研究所报告》。周作人谈到外国小说对于中土新小说创作的借镜意义:“而研究之二为新小说之发展,此为吾辈对于小说前途之希望,欲成此希望并求其有良好之果势,不得不取材于外国小说,盖外国小说今日昕臻之境远非中土所及也。”

  • 标签: 新小说 周作人 《新文学史料》 评价 卖国 译作
  • 简介:在郭沫若长达5()余年对于墨子的认识与评价中,始终坚持对其思想立场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完全负面评价,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学者与之争议不已的未了话题,也是颇为让研究者感到困惑和费解的现象。梳理并剖析郭沫若认识评价墨子的思维脉络、方法路径,依照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及其所持的宗教观念,对“宗教家”墨子,得出这种评价结论是必然的。

  • 标签: 郭沫若 墨子思想 宗教家 帝王本位 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