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关于陶渊明“不为五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万人称颂。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告知)应束带见之。潜叹日:‘吾不能为五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莲社高贤传》有相同的记述。至于“五米”究竟是指什么或指多少重量,文史学界却为之争论不休。据笔者所知,对“五米”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 标签: 陶渊明 陶潜 故事 小人 人称 文史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60年,然而这段历史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尘封.各类二的文章、书籍、图片不断面市,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对于这惊心动魄的二,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未公布的故事.事实上,后来人在挖掘一个个细节和故事的时候,都在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二、反思二.翻开书页,重大的历史瞬间如在眼前,泣血的战争故事感人肺腑.二作品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现采撷浪花几朵,以飨读者.

  • 标签: 二战作品 作品综述 文字二战
  • 简介:<正>在《静静的顿河》这部长篇史诗中,肖洛霍夫浓墨重彩着意刻画的人物,是中农哥萨克格里高·麦列霍夫。关于他的悲剧命运,从40年代开始,苏联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争论未体;而我国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观点不尽相同。综观几十年来的争鸣,其中“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是两种针锋相对而颇有影响的观点。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是否符合肖洛霍夫塑造格里高形象的艺术构思,谈几点拙见。就笔者所读过的中外评论文章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观点和结论,和肖洛霍夫在

  • 标签: 肖洛霍夫 艺术构思 性格比较 悲剧命运 艺术风格 苏维埃政权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从尔夫到西苏以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提供了理论话语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们以女性的、不确定的“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性的话语方式来打破正统理论话语的逻辑结构,从而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

  • 标签: 女性主义 伍尔夫 西苏
  • 简介:安安,是福建晋江籍青年诗人。我曾是他的诗歌处女集第一个读者,当时我曾为其中一首题为《中华》的短诗赞叹不已,觉得他是一位很有创作灵性和创作潜力的作者。没想到他在全国诗歌走向低谷的情况下,短短几年中竟然在国内外不少有影响的刊物接二连三发表诸多有分量的力作,这的确是一个奇迹,难怪近年来他的创作现状及其作品引起了诗坛的关注和赞赏。

  • 标签: 诗歌 禅意 青年诗人 诗坛 诗作 创作
  • 简介:<正>§,从作品的沉浮和文艺理论界情况,审度观察作品的立脚点和切入问题的角度米·亚·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开始创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第一部(第一至三卷)和第二部(第四五卷),立即引起文艺理论界的关注,对作者、作品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第三部(第六卷)的发表经过了众所周知的一番波折,但到1932年终于出版。第四部(第七八卷)于1940年出版。从1940年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趋向于作肯定性的评价。次年获斯大林

  • 标签: 肖洛霍夫 作品 思想倾向 文化 斯大林 俄罗斯
  • 简介:本文探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的认识,指出,由于愤怒严重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创造的发挥,尔夫主张作者要摈弃它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否定了广义上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基于对情感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尔夫才提出女作家切不可让愤怒在创作中恣意膨胀。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作家 情感 写作观 作者 英国作家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在新作《帕涅罗帕记》中,阿特德借用女仆的合唱对古希腊作为男性公民群体代言人以及戏剧稳定叙述参照系统的合唱团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撤换歌队启用男性公民为歌者的传统,让女性诉说自己的故事;将歌队颂咏的焦点从神与英雄调整到了奴隶的生活;违反了古希腊戏剧中歌队为主体叙述服务的特点,用女仆的合唱解构了帕涅罗帕的叙述。借助这些改写,阿特德增加了《帕涅罗帕记》的复调性,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女性的阶级身份、女性与女性间的关系等命题的多层次的思考。

  • 标签: 阿特伍德 古希腊合唱团 神话 女性主义 颠覆
  • 简介:<正>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有过这样一种梦想:建立一个“弃儿的社会”,在那里,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的妇女,不仅有她们自己的房间,而且享有自己的制度。这种梦想确实充满着某种诱惑和背叛,表现出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的彻底批

  • 标签: 拉姆齐夫人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边缘人 对中心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