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中国人均GDP从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两千年没变!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实际购买力为准),也翻近5倍!看到过去200年的变迁,我们会问: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能力发生如此大的跳跃?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

  • 标签: 财富 人均GDP 逻辑 实际购买力 人的生存 美元
  • 简介:南非世界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除了个性化教练、耀眼球星与争议性裁判,还有一只异于人类的海洋生物:德国的章鱼保罗。这只章鱼以其八次准确预测比赛结果而被球迷视为"神灵"。西班牙球迷更是喊出了"信章鱼,得冠军"的"豪言"。

  • 标签: 经济学逻辑 章鱼 海洋生物 比赛结果 世界杯 个性化
  • 简介:小说《欢乐颂》以“都市五美”的现实遭际为话题,展开一幅触痛当下城市女性青年生存痛点的时代画卷。“都市五美”的生存境况折射着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众相。其价值就在于打破某些虚构文学回避现实的乌托邦玄想;但与此同时,《欢乐颂》精神视野与文化格局的世俗与狭小,使之未能充分展示出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气象,因而也未能让小说人物在现实大地上真正站立起来。

  • 标签: 《欢乐颂》 “都市五美” 生存众相 价值审视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的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语境中,着重探讨的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的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的关系的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的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书写”是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文化特性之一,是与各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叙事形式。詹姆逊以符号学,即意符与指符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兼顾社会发展的背景,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由现实主义的线性书写入手,分析了从现代主义有目的的蒙太奇拼贴到后现代主义无目的的大杂烩这一精神分裂式书写产生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詹姆逊还密切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自己的书写逻辑由印刷的平面空间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虽然社会的进步远胜于理论构建的速度,但詹姆逊的书写理论仍然为当今新媒体叙事研究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书写 精神分裂 矩阵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在宋词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一些流派,这是词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宋词作家作品是否可以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派,这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们颇感困惑的问题。笔者谨从历史追溯与词学辨析的角度,即可以证实宋词不存在流派。

  • 标签: 宋词 词学 流派 婉约 豪放 古典文学
  • 简介:<正>以前我们经常听到农民作家、工人作家和战士作家这样的称谓,但近三十年来很少听到了。我记得刘醒龙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就叫《农民作家》。最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打工作家,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诉求,反映打工阶层的生活和命运,文学界把他们命名为"打工作家",

  • 标签: 农村题材 刘醒龙 文学传统 赵树理 狗日 中国当代社会
  • 简介:从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在多重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的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的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见证人的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的"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的"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的危机",其实是伦理的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的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的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我们谁都知道,让子女上好的学校、读有用的书,才能让子女有出息,成为接班人。但是,我们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不能让子女认定家族企业、家庭财富自然是他的,而是应该让他感受到竞争。没有竞争压力,人是不容易有进取心的,上再好的学校也没用。今天的独生子女之所以比过去的中国子女更没有接班能力,原因在于此。

  • 标签: “富二代” 独生子女 竞争压力 家族企业 家庭财富 接班人
  • 简介:本文是《哈姆雷特:“延宕”,还是“等待”,问题所在》的上半部分,从人性和宗教两方面解读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不仅挖掘出了人性深处最丰富、最复杂的隐秘世界,也发现了博爱与宽恕、复仇与救赎、毁灭与复活的基督教主题。

  • 标签: 《哈姆雷特》 人性 宗教
  • 简介:北宋人写的词中,往往借用了前人诗句,或修改前人的诗句以入词,却能做到浑然一体,似是天成,毫无拼接的痕迹。我们把这种借用古人诗的成句来抒发自己一时感情的写作手段,姑且称之为借境。因为它不是词人自己独特的创造,而是从前人诗的武库中借来的。

  • 标签: 借境问题 文学研究 中国
  • 简介:当代译介学理论范式的文化学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本文讨论翻译中变异的产生,认为它们同时受到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的制约。

  • 标签: 文学翻译 变异 非文本因素 制约
  • 简介:对于一般读者,阅读古典散文的障碍,主要在词汇上,处处皆是陌生的字、词和典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大,只要查阅字典就可能迎刃而解。就是很熟悉的词,也可能茫然,甚至误读,这是由于不知古今语义的差异,用现代汉语的语义去理解而造成的。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并不是品质恶劣的意思,而是卑微鄙陋,地处偏僻、见识不高的意思。如“坐”,作为动词,查查字典,就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椅子凳子,只有席子和几,坐的动作,有点像今天的跪,只不过把臀部紧贴在脚上。

  • 标签: 古代散文 方法问题 解读 《出师表》 古典散文 现代汉语
  • 简介:<正>叙述与描写及形象的智慧风貌叙述与描写本来是卢卡契一篇文学论文的题目。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中,叙述与描写都是两个最常见的普通用语。虽然它们之间有着语义上的某些区别,但我们还从来不曾赋予它们绝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卢卡契则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主题、社会效果、文学源流以及文艺创作

  • 标签: 卢卡契 文艺创作 读书札记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文学作品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与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本文将呈现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权利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剧中主人公娜拉的家庭生活经历使她学会在伦理层面开展自我革命从而挣脱父权社会的伦理体系。在丈夫海尔茂的门庭之中遭受父权压迫的经历也正是她进行自我伦理教育的过程。在易卜生的世界中,伦理是指个人塑造自我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父权社会的道德教育。娜拉拒绝接受所谓的欧洲社会道德观念,并在伦理层面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进行自我形塑,因此,她是一个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物形象。娜拉也否定了欧洲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法律—话语传统。她试图削掉父权制的头颅从而展开一场伦理革命:此举在同时代的欧洲伦理体系中前所未有。

  • 标签: 伦理 权力 父权制 人文主义 《玩偶之家》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很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聂珍钊等先生倡议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专门讨论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聂先生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以大量外国文学史实,论证了目前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和现实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中特别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第一次如此全面、系统、周密地思考的结晶,令人钦佩。本文结合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实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地位、作用、准则和局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准则 意义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