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贝多芬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英雄交响》,也叫《第三交响》,是一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赞歌;1823年完成的《第九交响》是一部杰作,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贝多芬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不朽的艺术创造永远在艺术的殿堂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 标签: 贝多芬生平 第三交响乐 第九交响乐 鉴赏
  • 简介:《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文章写作的理论专著,成书于我国南朝,为刘勰所著。其首篇《原》提出了"文原于"的观点,尾篇《序志》再一次强调:"盖《文心》之作也,本乎"譹。由此可见,""字是刘勰论述文章创作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可谓《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通过总结先贤的研究成果,研读《原》篇,从而得出:""汲取儒家、道家之思想精华,以纠正当时文坛存在的弊端为旨归,涵义颇丰,随解读角度而异。

  • 标签: 《文心雕龙》 “道” 内涵 角度
  • 简介:在台上演奏的时候,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意志,其次控制自己的身体,然后控制钢琴,最后控制住所有听众。滑翔伞亦是如此,控制意志、控制身体、控制伞,最后,则会感到自己控制了整个天空和地面,翱翔在无比的自由和喜悦之中!我尚未真正高飞过,但我能想象,自由高飞的那一刻,将会是我人生中最美丽、最值得回味的一次经历。冯页这样说。

  • 标签: 滑翔伞 意志 冯页 滑翔运动 地面训练
  • 简介:<正>王世襄先生属于活得很明白的人,80岁以后,他便把生死看得很淡了,能活到九十有五,老爷子应该感到知足,所以他临"走"前撂下话: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甚至连灵堂也不要

  • 标签: 王世 遗体告别 挥手告别 对我说 不以己悲 人说
  • 简介:李颀是唐开元、天宝年间的重要诗人,他善"解赏"音乐,并能运用艺术感知,把听之有声、触之无形之音乐,用语言表现出来。他的三首咏诗,综合运用比喻、通感、夸张、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把音乐艺术转化为语言艺术。李颀以诗歌语言再现音乐艺术的成功尝试,对唐代咏诗的发展功不可没。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颍师弹琴》等著名咏诗都有借鉴李颀描写音乐的痕迹。

  • 标签: 李颀 音乐诗 影响
  • 简介:在西南边陲宁明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十分壮美的景观,这就是明江九湾。造化出如此神奇与玄妙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十万大山奔腾而出的明江,在巍峨绵延的青山里穿流,形成了一条河流百种景的奇观。然而,就在人们以为这条青龙会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向南游弋的时候,明江却在宁明境内连续绕了九个大弯,毅然决然地向北飘然而去,又折向西方,汇入左江,然后浩浩荡荡地奔向东方,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宇宙本为真与善的结合体,在它的演化中,有人修真,修出道家,有人修善,修出佛家,其实归根结底,实为宇宙之根本。当今确实有许多以这些文化为指导的企业发展得相当成功,在与世界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使其本身的经营之道得之推广,影响甚广。

  • 标签: 商道 中华 世界文化 企业发展 外来文化 经营之道
  • 简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是研究中古文学与文论的重要文献,可惜原书散佚,只能通过后人的辑补,略窥其貌。其中有一段辨析五、七言诗体的,很具有理论价值,今人频频引述,作为立论的依据。然而今人引述的这段文字是有讹误的。以讹传讹,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论,需要重新给予校核。

  • 标签: 《文章流别论》 俳谐 五言 中古文学 似是而非 引述
  • 简介:50年前,在台湾海峡对面,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从阅读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老上海》杂志、张爱玲的小说以及当年由沪去台“老上海”们的口述笔录,被“百门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他,一遍遍地想象着当年的“百门传奇”:圆形灯柱,通体透明、晶光舞池:弹簧地板,

  • 标签: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门文化 百老汇 复古 时尚 东方
  • 简介:爵士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的音乐性展开,追寻爵士的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的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 简介:在当代水墨格局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走中西融合、注重形式创新的现代之路,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建院之初,从法国归来的庞薰琹等先辈致力于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融合。其后力主"形式大于内容"、"中国画现代化"、"抽象美"的

  • 标签: 西方现代绘画 中西融合 形式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 山水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渴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暖赏曰:'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张固《幽闲鼓吹》

  • 标签: 张固 《幽闲鼓吹》 唐朝 笔记小说
  • 简介:徐渭、李贽、汤显祖和袁宏,一直是晚明文学的四面旗帜。但这四位名士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集,除了袁宏与李贽、汤显祖有过几次面晤外,其余诸人之间并没有当面交往的确凿记载。特别是徐渭、汤显祖这两位身兼诗歌、戏曲创作的两栖作家,既是晚明文学思想研究的焦点,又是明代戏曲史中的宠儿。可惜二人终生未能谋面,那么,我们对这两位文学巨擘可能并肩作战或衣钵授受的历史细节,只能依靠一些书信上的交往来还原了。这个时候,他们文集中的赠答诗歌、尺牍及仿效之作,就成了勾勒二人文学互动的关键线索。而汤显祖的

  • 标签: 芳树 戏曲创作 赠答诗 戏曲史 鲍泉 《春江花月夜》
  • 简介:本文以提问的方式与先生展开对话。从先生的七十年北大历程,可知她所取得的成就,既与自身永不停止精神求索有关,同时也离不开两代汤先生的恒久支持与宽容;先生认为,现代中国的时代需要以及中国知识人的忧世情怀使得她的比较文学研究始终是以中国自身的问题为焦点,而论述的展开则以新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为基本诉求;在方法论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研究。研究的水平上去了,方法的问题也会跟上去;她还要求把关注的层面做进一步的扩大,不光是在比较文学的层面上,而且还要在跨学科、跨文化以及人类命运与精神共同体的层面上来关心和讨论问题。最后,先生还就意味深长的“无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乐黛云 中国比较文学 方法论 精神求索 忧世情怀 人类精神共同体
  • 简介:黄建烽延续了祖辈贸易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广大,全球化贸易的宏图远志让黄建烽站在更大的平台一步步地践行着自己的贸易梦想。

  • 标签: 全球化贸易 商道 世家
  • 简介:刘勰的文学观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色彩。在《原》篇中,他以“参”作为人与天地万物即沟通的主要方式来阐述文章起源的问题,一方面将“参”的对象——进行还原,取消了其中的比德成分,归还其自然本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人的“性灵”的发挥,以其作为“参”的依据。

  • 标签: 原道 性灵 文章起源
  • 简介: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琴学研究"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研究之处即在于不仅要对它的音乐特征有所关注,还要对它的人文属性给予充分的重视。一部《全唐诗》不仅可以看见古琴蕴合中固有的儒家入世情结,文人的妙笔还向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中它和仙、佛两家已经形成的历史因缘。白居易笔下与古琴相关的诗篇是唐人借琴意象传达与佛、两家因缘、情感的代表,是唐人从携琴以入世到抱琴以退隐的情感渐变的展现。

  • 标签: 佛家 道家 白居易 唐诗
  • 简介:黄庭坚作诗,提倡"尖新痩硬",好以诗法的新颖来擅艺争胜,发前人所未发。其以典实横陈、义理充塞而著称的"山谷体",固自不必赘论。而一些平白如话的小诗,则看似信手拈来,未加锤炼修饰之功。不过,这其中的许多诗歌,其实也体现了黄庭坚一贯标新立异的诗法,不可轻轻放过。典型代表,当属《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一诗: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 标签: 诗法 惠崇 神宗 缚鸡行 洞庭 杜工部
  • 简介:袁宏的名作《徐文长传》,一直都被当做著名的人物传记来看待,徐文长也因为此传,得以鲜活地呈现于后人心中。但是,此文的文艺批评意义,即对其中蕴含的文学批评规律、文艺批评思想,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试论之。

  • 标签: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