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伍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

  • 标签: 灯塔 海浪 象征意象
  • 简介:王晓明先生曾将鲁迅小说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灵魂,从而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的小说;另一类则是如同《孤独者》《伤逝》等清晰地展现鲁迅通过自我描述和自我解剖来把握自己的艰难的内心历

  • 标签: 《孤独者》 小说 鲁迅 民族精神 人性精神
  • 简介:本刊于2014年第9期刊发了“80后:文学新青年”专号,在文学界,特别是青年作家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为全面呈现这一群体的创作成绩与实践,我们特邀请了十几位当代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对其进行了评论。本期刊发的是回应文章的第二组,以飨读者。

  • 标签: “80后”文学 代际 回应解读
  • 简介:在广袤的宇宙面前,人是那么渺小而无力,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人来自何方,去向何方?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在宇宙间的根本处境是什么?短暂的生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忧患、烦恼与焦虑,生命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

  • 标签: 庄子 死亡意识 生命意识 悲剧精神
  • 简介:(三部曲)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代表作之一,由(1952)、(1957)和(1959)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定位于遥远的古代,却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这部小说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纵贯全书的浓厚的童话特色,这也是小说形式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在卡尔维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著作中的精髓--对童话的借鉴和超越.

  • 标签: 《我们的祖先》 童话特色 小说 意大利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 简介:比较文学的百年行程一直是繁荣与危机相伴,扩张是历次危机共同的根源。危机的当代特征是比较文学研究向其他文学研究领域和非文学领域的扩张。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坚持以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为条件的可比性原则,是超越危机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比较文学 危机 扩张 可比性
  • 简介:莫里森新作《慈悲》描写了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对黑人、印地安土著和白人契约劳工等各类奴隶的伤害,以及白人自由人如何为心灵或历史枷锁所累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奴役"的本质,认为莫里森"超越种族"的视角彰显了她对历史、社会和人心的深刻洞察。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种族 蓄奴制 奴役 美国黑人文学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中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中的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的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的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中父子伦理关系的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与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一样,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穿着者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析、解读,认为其中不少女性人物都在按照幸运、有意义的工作和自我满足的理想构筑自我的殿堂.这些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讲述了女性的服饰和外表如何在自我形塑过程中弥补了她们的性格.她们适宜地装扮自己为的就是建构她们的自我属性.

  • 标签: 服饰 自我 属性建构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在后殖民批评话语和后殖民语境的变迁中,纳丁·戈迪默不得不面对后殖民写作困境,但是她至始至终都在为超越这些困境作出不懈努力:第一,在无法避免后殖民文学文本矛盾属性的写作现实中,戈迪默小说中的反话语文本实践始终努力超越殖民话语'善恶对立的寓言';第二,面对后殖民批评话语可能堕入的'共谋'陷阱,她呼吁人们回应文学中的人类情感共鸣以超越种族性的文学;最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的后殖民语境的演变,后殖民文学以及文学本身面临市场化和图像取代文字的双重危机,戈迪默坚持文学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书写,以抵制和超越商品和技术的物化世界对文学乃至人类的吞噬。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后殖民写作困境 超越“善恶对立寓言” 解殖民化
  • 简介:陈人杰以其细腻、温婉的江南风格打量神秘、奇妙的西藏历史、文化,书写西藏文化对他的心灵、情感甚至人生所产生的陶冶、净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全方面观照西藏的山川草木、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和个人情感的深度变化,书写了诗人对西藏的不了解、不适应到全心投入、迷恋的心路历程。

  • 标签: 陈人杰 西藏书写 文化思考 生命净化 超越 纯净
  • 简介:针对女人在父权制下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及女人系谱在父权制下缺席的现象,伊丽格瑞以批评弗洛伊德有关女性性欲的两种有限模式为发端,提出了"双唇"的意象来对女人性欲形态进行肯定的建构,以展现女人系谱的缺失来呼唤女性话语的实践,以此走向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之途.这是在象征秩序领域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的呼吁和探索.

  • 标签: 露茜·伊丽格瑞 法国 女性主义 自我发现 心理学 性欲
  • 简介:作为西尔维娅·普拉斯为数不多的长诗之一,《占乩板旁的对话》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从西方哲学界关于语言起源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出发,结合本雅明的语言超越观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指出这首被作家自己称为“迄今最具雄心”的长诗表达了普拉斯的语言焦虑,这种焦虑反映了当代语境下两种语言观的交锋,并且在更深层面上直指人类在理性时代的信仰危机。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语言焦虑 超越 语言游戏
  • 简介: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天才如何再现自我的历程。对于这个人物来说,追寻自我、再现自我是一个永恒的旅程,是一个在与传统的抗衡中不断释放自己的旅程,它只能通过自身不断地延拓而逐步接近自我但无法达到终极的自我

  • 标签: 天才 传统 追寻自我 再现自我
  • 简介:《朗读者》叙说了十五岁的德国少年米夏的成长史,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文本。本文通过解读成长主人公米夏成长的“失位”和“复位”,进而探究隐匿于米夏成长事件之中的深刻的“历史寓言”,并观照了作品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承接与超越,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诗性的艺术品格。

  • 标签: 《朗读者》 成长小说 历史寓言 宏大叙事 米夏 汉娜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本文将呈现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权利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剧中主人公娜拉的家庭生活经历使她学会在伦理层面开展自我革命从而挣脱父权社会的伦理体系。在丈夫海尔茂的门庭之中遭受父权压迫的经历也正是她进行自我伦理教育的过程。在易卜生的世界中,伦理是指个人塑造自我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父权社会的道德教育。娜拉拒绝接受所谓的欧洲社会道德观念,并在伦理层面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进行自我形塑,因此,她是一个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物形象。娜拉也否定了欧洲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法律—话语传统。她试图削掉父权制的头颅从而展开一场伦理革命:此举在同时代的欧洲伦理体系中前所未有。

  • 标签: 伦理 权力 父权制 人文主义 《玩偶之家》
  • 简介: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默而索之死,与其说是荒诞力量促成的必然结果,不如说有着更为深刻内在的自我根源。默而索对荒诞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只看到荒诞造成了自我与世界的分离,而未能意识到荒诞同时也是人与世界的唯一联结。他极端坚持局外自我,企图战胜荒诞,不经意间却滑出了自我与荒诞相联结的时间性的局内,最终导致自我的毁灭。在此意义上,加缪的荒诞哲学构成了对他这部小说的潜在批判。

  • 标签: 荒诞 自我 坚持 毁灭
  • 简介:小说《欢乐颂》以“都市五美”的现实遭际为话题,展开一幅触痛当下城市女性青年生存痛点的时代画卷。“都市五美”的生存境况折射着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众相。其价值就在于打破某些虚构文学回避现实的乌托邦玄想;但与此同时,《欢乐颂》精神视野与文化格局的世俗与狭小,使之未能充分展示出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气象,因而也未能让小说人物在现实大地上真正站立起来。

  • 标签: 《欢乐颂》 “都市五美” 生存众相 价值审视
  • 简介:《金色笔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空间特征显著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工作空间、政治空间和私人空间三个层面解读了小说呈现的二十世纪中期的日常生活空间及其对个体自我的破坏性影响:工作空间为符码操控造成个体自我严重分裂,政治空间极为荒诞使个体处处身不由己,而代表私人空间的自由女性公寓只有在主人公的梦和崩溃�

  • 标签: 中的异化 异化空间 空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