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意象写诗如果只追求用语表面的华丽新异,内容空洞乃至虚伪,就流入所谓"玩弄词藻"的恶习。这是前面已提到的汉代辞赋和六朝一些诗文让人诟病的原因。例如上引左思《三都赋序》批评的张衡(78—139)的《西京赋》,写西京上林苑里"木则枞栝椶柟,梓棫楩枫,嘉卉灌丛,蔚若邓林"云云,昆明池"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鸟则鹔鸹鸨,鹅鸿"云云,罗列奇文异字,如抄写字书,缺乏内涵,更谈不到"诗意"了。这样,

  • 标签: 《西京赋》 诗语 《三都赋序》 汉代辞赋 昆明池 华丽
  • 简介:辛卯春节,家居无聊,拈萦绕于耳际之戏,急写就之。似真似幻,亦如拈花一笑。读者诸君切勿对号入座。以天地为戏场,权作野老村可也。是为记。长安看花旧史于通州。

  • 标签: 名作欣赏 文学 戏曲 课外阅读
  • 简介:对戏曲语言的研究,人们一直侧重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而且往往是就具体作家、作品作出分析,如说关汉卿的杂剧作品语言本色、当行,王实甫的杂剧语言绮丽如“花间美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而鲜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戏曲中的民俗语言如口彩、咒语、称呼语、詈语等进行研究。本文即拟做一尝试,对戏曲舞台上广泛存在的口彩所关涉的具体内涵做一简要论述。

  • 标签: 戏曲舞台 口彩 《太和正音谱》 杂谈 戏曲语言 作品语言
  • 简介:希伯来现代诗歌概观[以色列]伊兹拉·斯派斯亨德勒朝全,方明译希伯来现代诗歌始自于18世纪末。当时欧洲犹太人刚刚开始从他们的犹太居民区脱颖而出,进入现代世界。尽管到圣经时代结束的时候希伯莱作为一种口头的语言已经停止,但希伯来诗歌的创作却仍然继续着...

  • 标签: 希伯来语 巴勒斯坦 宗教诗歌 犹太人 现代诗歌 民族主义
  • 简介: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渴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暖赏曰:'道得个,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张固《幽闲鼓吹》

  • 标签: 张固 《幽闲鼓吹》 唐朝 笔记小说
  • 简介:冒犯是使交际对象或言语涉及对象感到恐惧、羞耻、愤怒、尴尬、不适等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冒犯分为诅咒型、贬损型、称谓型、揭露型等四类。作为一种行为,其工作机制是通过激起被冒犯者的消极心理反应而获得消极快乐。

  • 标签: 冒犯语 类型 工作机制
  • 简介:<正>在考察苏联文学与其他文学,包括与中国文学的相互影响时,所说的苏联文学主要指的是俄罗斯文学。然而苏联文学是多民族、多语种的文学。因此,要重新描绘出苏联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关系与相互联系的整个图景,就必须研究、理清与其他文学有关的

  • 标签: 鞑靼 各民族 汉学家 文化圈 多民族 苏维埃
  • 简介: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网络流行迅速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网络流行"热词"的具体意义和语境、网络流行流行的原因及其独特的文学审美属性是本文想要初步探索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网络流行语 文学 审美
  • 简介:西风马首。有哀蝉几树,高下声骤。村外烟消,水际沙寒,斜阳似恋亭堠。丝丝缕缕纷堪数,更仿佛、叶初开候。待月中、疏影东西,思共故人携手。摇落江潭万里,系船酒醒夜,长笛京口。读曲歌残,晓露翻鸦,萧瑟白门非旧。赤阑桥畔流云远,遮不住、短墙疏牖。话六朝、遗事凄凉,张绪近来消瘦。(《疏影·秋柳》)"秋柳"在清初诗词中,是一个十分"热门"又极其微妙的题目。诗自顺治十四年(1657)王士稹在济南大明湖赋七律四章,转眼间传遍大江南北,和者数百家,和作几千首;而原倡主题,或言感慨良辰易逝,或谓凭

  • 标签: 朱彝尊 六朝 咏物词 作品主题 大明湖 西风
  • 简介:《蝴蝶效应》是我自己最满意的几篇作品之一,就是说可以随时拿起来重读也不会不耐烦的。在20世纪之前,中国本土文化里是没有“科幻”这回事的。这是个地道的“洋货”。即便在今天,许多中国科幻小说里仍然有着西式人名和“译文腔”的句式。这部分是因为,原创科幻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大多数作品质量欠佳,难以流传后世,每一代读者往往是在广泛阅读西方科幻经典的基础上找到感觉的。正如经过好莱坞多年的洗礼,中国观众的眼球早已习惯美国大兵对抗外星人拯救地球的光辉形象,但如果看到解放军与外星人在街头巷战、公安干警与异形斗智斗勇什么的……那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吧?

  • 标签: 中国本土文化 科幻小说 《蝴蝶效应》 作品质量 20世纪 广泛阅读
  • 简介:极度悲观的诗表述构成丁尼生文思套路的一个部分,本文仅试图对他的有代表性的此类诗文进行梳理和温习,揭示其内含的思想张力及其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之间所形成的反差,为在当代语境内进一步探讨丁尼生文思的其他侧面做一点铺垫。

  • 标签: 丁尼生 诗语表述 悲观视角
  • 简介:抒写情志与剖白心迹是贯穿刘禹锡一生的诗歌创作的主旋律。这一循环往复而又不断变奏的主旋律,在诗人谪居朗、连、夔、和四州期间时而表现为高亢入云的繁音促响,时而表现为凄怆入骨的浅吟低唱。但不管情绪如何起落以及抒情的方式如何变换,始终如一的是对理想的守望和对节操的守护。创作于和州(今安徽和县)的《望夫石》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 标签: 望夫石 禹锡 诗歌创作 叹老 抒情主人公 后山诗话
  • 简介:<正>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标签: 凤凰台上忆吹箫 景语 千万遍阳关 秦楼 欲说还休 李清照词
  • 简介:"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俄国文艺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它对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翻译政治批评范式的建立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考察该理论内涵和学术立场的基础上,运用现象学文论对其核心概念"艺术现实"和"历史现实"等进行分析,指出"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非对应性以及它自身的非单值性,正是影响其"历史现实"、"原著艺术现实"和"译著艺术现实"三者等值关系成立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现实主义翻译理论 现象学 艺术现实 学术立场 历史现实 非对应性
  • 简介:<正>历史的回顾欧洲悲剧理论,先由亚里斯多德开始创立科学体系,黑格尔继续进行深刻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这是两大高峰。他们的美学思想,曾经先后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影响。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总结古希腊悲剧的辉煌成就,在《诗学》中系统地阐述了悲剧问题。他在著名的悲剧定义(第六章)中,关于描写对象、艺术手段、表现方式以及悲剧快感,作了明确规定。他认为,戏剧所“摹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他指出悲剧包含六个成份,“最重要的是情

  • 标签: 悲剧人物 悲剧性 俄狄浦斯王 悲剧理论 悲剧冲突 悲剧快感
  • 简介:酷儿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便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大多数酷儿理论的相关著作及选集前言,都选择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概括酷儿理论精要,而处于福柯及巴特勒理论体系根基位置的身体,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并且,近年来学界的身体转向对酷儿理论也鲜有提及。本文旨在借助重读福柯及巴特勒的相关著作,为理解酷儿理论挖掘新的身体视角。本文认为,酷儿理论的精髓在于揭示话语规训身体的机制,发掘身体突破话语规范的潜能,身体视角可以促进酷儿理论的转型,且能够推动酷儿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 标签: 酷儿理论 身体 后结构主义 福柯 巴特勒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的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的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的“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的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的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的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