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傅菲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对其生活的乡村的刻画,他笔下乡村场景本身之庸常、琐屑、刻骨,消失和变幻之快,以及作者的执着和深情,几乎形成一种风车面前的堂吉诃德的角力场景。时代的剧烈变动,个体精神活动的细密、复杂和连续,以及一个文弱书生以柔弱方式显现的强大乡愁和不知疲倦,构成傅菲散文强烈的个人风格。

  • 标签: 乡村书写 生命意识 乡愁
  • 简介:<正>巴赫金在论述狂欢的世界感受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种世界感受,同一切现实的东西,完成性的东西相敌对,同一切妄想具有不可动摇性和永恒性的东西相敌对,为了表现自己,它所要求的是各种动态的和多变的‘普洛透斯的’闪烁模糊的形式。”普洛透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以善变著称。纵观巴赫金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他所钟爱的文学,正象普洛透斯那样,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 标签: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长篇小说 主人公 俄国形式主义 自我意识
  • 简介:有人把他称作美国体操界的“郎平”。对于这样的类比,乔良并不介意:“中国人到美国发展不容易,郎平大姐在海外为中国人争光,给我们所有的海外华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执教成绩,我很骄傲。”

  • 标签: 中国人 美国式 乔良 冠军 海外华人 美国体操
  • 简介:农历免年春节刚过,阳春三月,慵懒的你是否还想重温新春佳节带来的欢愉气氛?素有“世界上最爱过年国家”之称的泰国将在四月里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泰历新年“宋干节”。虽过西洋年,亦过中国年,但真正属于泰国人的传统新年则是每年4月13日起一连三天的宋干节,同时也被称作“泼水节”。

  • 标签: 传统 泰国 农历 新春佳节 宋干节 中国年
  • 简介:吴绡(16157-1671),字素公,又字片霞,号冰仙,长洲(今苏州)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邹流琦《吴冰仙集小引》说:“(绡)兰心蕙质,雅善书史。……于一切琴棋弦管之艺,无不精绝。书法直通钟、王,尤善画,每经点缀,灵动如生。”这类夸赞之词,并非溢美,我们从吴绡留存的大量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

  • 标签: 《七夕》 诗作
  •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基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 标签: 《基姆》吉卜林 反讽式 印度书写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从古希腊悲剧叙事的层面来看,“卡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怜悯和恐惧的基本尺度;从古希腊喜剧叙事的层面来看,“卡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愉悦和笑声的重要砝码。基于此,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卡塔西斯”是一种“平衡协调”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文学与社会、审美与功用、创造与批评等方面的辩证理解,也是对古希腊叙事艺术的一种重新阐释。

  • 标签: 卡塔西斯 亚里士多德 平衡协调 叙事伦理批评
  • 简介:在中,福柯从知识考古学角度对疯癫中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颂扬,而对所谓的理性精神中隐秘的残忍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本文拟运用福柯的理论对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彼得·柯根的小说和进行主题分析,以期解读出更为隐含但同时也更具启示意义的"文化密码",即作品的历史、社会内涵.

  • 标签: 小说 《治疗》 《痊愈》 福柯式解读 澳大利亚 当代作家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唐·德里罗 巴赫金 《白噪音》 生活的符号化
  • 简介:本稿以《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情爱为切入点,兼顾村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爱叙事方式,探讨情爱之于村上文学的位置和意义。从小说的结局来看,《1Q84》一改村上文学情爱叙事的迷失、寻找、再迷失,孤独、相遇、重回孤独的路线,把对爱情的信念与对宗教的虔诚和奉献精神融为一体,将宗教作为情爱的媒介和催化剂,使其变得坚定与明朗。由此,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经过《斯普托尼克恋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一直到《1Q84》,村上春树文学的情爱叙事,形成了一条"孤独·寻找·超越"的轨迹。

  • 标签: 《1Q84》 青豆 宗教 现实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

  • 标签: 姑姑 形象 悖论式悲剧 现实意义
  • 简介:2008年11月4日,著名的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在美国洛杉矶去世,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表示哀悼时说:“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那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克莱顿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讲故事的人,他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猎物》、《恐惧状态》,屡屡挑战人们已有的观念,同时也给世人带来娱乐,激励着读者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

  • 标签:
  • 简介: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 简介: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尔》。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始终,它还牢牢地控制并影响着主人公提尔生活的所有层面,最后也如恶魔一般碾碎了提尔的生活。铁路系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一文中所述,在技术时代,人和自然都被卷进现代技术的漩涡之中,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小说主人公提尔的悲剧命运正是现代技术统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哈德·豪普特曼 铁路 现代技术 《道口工提尔》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的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的仿象对真实的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的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的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的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