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正>我经常出差,在奔波、繁忙的旅途中,每每路过这个很不起眼的火车站。旅客列车和直达快车在勿忙之中,往往在这儿停上两三分钟,而每次停车时,我都急忙走下月台,奔向站房。我急匆匆地走进这座十分肮脏,由于年久失修而四面透风的大厅。再往里走,可以看到一根根十分难看的圆柱,象一座座冷冰冰的石头偶像竖在通道上。弧形的天花板上满是粗糙的壁画。画面上,工厂的烟囱冒着黑烟,毛色杂乱的畜群住草地上吃

  • 标签: 铁路工人 火车站 柜台 石头 心灵美 包子
  • 简介:<正>一搬了一次家,除了书多之外,还有"酒办"[即酒的样版(小型酒样本)]多。酒办共有二百多种,每次搬家,都要为它们造一个大柜以作安家之用。林林总总的酒办在射灯照明下,七彩缤纷,浮光耀金,煞是好看。萌生收集酒办的念头是始于1983年。那一年新加坡举办第一届"国际文艺营",邀请了不少海内外华人作家,我也忝陪末席。新加坡文华酒店的老板连中华赞助所有作

  • 标签: 海内外华人 泥土气息 有作 中国酒 房内 郎酒
  • 简介:追求和谐恬淡的内心世界,重返朴实率真的诗歌艺术,回到古典,回到天人合一的雄浑境界,重新树立诗歌汉语言的地位和尊严,重新让诗歌成为中国当代人的精神信仰,是新世纪诗人们不约而同的诗歌追求。

  • 标签: 诗歌 困顿 回归 和谐
  • 简介:海外华人作家文野长弓的新书《步履酩酊》,不仅传达出异域的陌生土地带给他的内心思索,也表达了他在异域环境中的身份认同焦虑。他以个性独特的文笔和完整的艺术性,为读者提供了超越文学疆界的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 标签: 文野长弓 《步履酩酊》 异域 文化身份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济慈于20世纪二十年代被引介入中国。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对其诗学和美学思想、诗歌文本阐释和生平等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其中不少观点和结论和当时的西方济慈研究最新进展产生了良性共鸣,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外济慈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民国时期中国济慈研究与同时期西方济慈研究以及20世纪后半期中外济慈研究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民国时期济慈研究的历史全貌及其对当代中国济慈研究的贡献与启迪。

  • 标签: 民国时期 济慈研究 比较 贡献
  • 简介:“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当我第一次阅读这些文字时候,我被罗素这种朴实深沉的叙述深深感动,感动我的不仅仅是文章的行文质朴,语言的掷地有声,而是作者

  • 标签: 《我为什么活着》 罗素 情感表达 爱情 散文
  • 简介:在读者和评论家的眼中,铁凝似乎始终是一位“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的女性作家。是的,较之二十世纪晚期的其他女性作家,铁凝的作品对女性的世界作了更为精细的窥探,无疑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写作特征。但当读了《安德烈的晚上》后,我注意到了铁凝对自己既有的创作格局作出的可贵超越——这并非说她已将自己的创作关怀由女性世界移到了男性世界,而是说她已把对女性体验的表达拓展

  • 标签: 安德烈的晚上 铁凝小说 女性世界 女性写作 文化心理 生存状态
  • 简介:三联书店2012年8月推出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是国内难得的自然文学翻译的上乘之作。无论从几位作家的地位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从美国自然书写的历史语境等方面来看,这套丛书的选题实属经典。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丛书的书名、人称代词以及部分段落的译法又彰显出整体译文的准确性和生态示范性,因此特别值得推荐。

  • 标签: 美国自然文学 生态 经典性 翻译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的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的自我只有超越有限的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失败、痛苦、空虚甚至死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慰藉、复苏和成长,他们都将目光投入家族和个人历史中,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目的对过去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诠释,或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重构历史。本文解读了斯威夫特的三部小说,从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心灵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独特理解。他通过小说告诉读者:回归心灵是一切叙事的意义所在。

  • 标签: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历史叙事 心灵
  • 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伍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

  • 标签: 灯塔 海浪 象征意象
  • 简介: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以人道主义的社会生态关怀为基点,揭露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迫害、宗教欺骗及性别歧视和压迫。作品表达了作家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问的和解;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宗教欺骗,提倡信仰自由的思想,从而以平等相待、相互关爱的全新社会关系重构人类新的其同体丰向一种庄本科t垒、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生态社会
  • 简介:当代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自然诗,它所关注的焦点始终不离生态、环境、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命题。与传统自然诗的审美取向相比,生态诗歌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便是“审丑”,即生态诗歌着力表现被传统自然诗忽略、遮蔽、排斥甚至是打压的那部分自然,那部分表面看来鄙陋卑丑、令人感到不快和厌恶的自然,揭示丑中所蕴含的深层的、内在的自然美,以期改变和重塑读者对自然的传统看法。本文从垃圾、暴力与死亡、“低等”与“有害”动物三个方面对生态诗歌的“审丑”转向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生态诗歌 审丑 垃圾 死亡 动物
  • 简介: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存在一些偏狭倾向,尤其是选择性地突出乡村风景地貌和防护主义或保护主义传统、忽视环境正义等其它环境主义主张这两点,造成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几近缺席。研究范式的转型克服了这些偏狭倾向,迎来了生态批评第二波,也迎来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新兴勃发。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初见端倪,但仍存在发展失衡、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的缺憾。进一步推进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于发展美国生态批评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少数族裔 生态批评 历史 现状
  • 简介: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blackculturalidentity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
  • 简介:格雷厄姆·哈根与海伦·蒂芬合著的《后殖民生态批评》一书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文学文本探讨了种族主义与物种主义、发展与环境问题、法律权力与情感归属、动物再现、动物保护与本土居民权利等困扰后殖民地区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聚焦于发展、环境和动物及其相互关系,指出讨论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考虑新旧殖民主义的影响,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在反思人文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人与非人类自然关系。该书为解读文学文本和干预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发展 环境 动物
  • 简介: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态批评深切关注了进入全球化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呼吁关注妇女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聆听属下妇女真实的声音;关注世界银行与'绿色革命'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中心主义对东方的非生态正义,以及基督教文化中体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生态压迫,吁求'从底层学习'和'动物解放神学',倡导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 标签: 斯皮瓦克 非生态正义 全球化 后殖民生态批评
  • 简介:张炜是一位充满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日益萎缩深感忧虑,因而试图从广袤原野里寻求精神的归宿,在创作上始终坚守着原野的书写,以此来渗透着一种生态呼唤.

  • 标签: 张炜小说 原野书写 生态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