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汉语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史料。本文从《世说新语》中的一些词汇的词义变化来分析中古汉语词义的义项在发展变化中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词义的变化。

  • 标签: 《世说新语》 中古汉语 词义 义项 特点
  • 简介:都说长沙是所史文化名城,可是走下火车,踏上长沙土地的一刻,扑面而来的,却是满满的现代气息。也许是因为长沙火车站靠近了市中心,公交四通八达,酒楼林林总总,似乎只需轻吸一口气,就是满鼻的湘辣。

  • 标签: 长沙 历史名城 文化名城 火车站 市中心 酒楼
  • 简介:<正>1992年8月24日,这是在北京举办的为期五天的首届国际老舍学术讨论会的最后一天。近百位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者,在这一天结束了围绕老舍的话题。而二十六年前这一天深夜,老舍在太平湖结束了他的生命。北京的朋友告诉我,太平湖早被填平了,已经没了踪影。但我还是要去看看。我见到的是水泥围墙,高耸的厂房,空旷的场地,密密麻麻的铁轨。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北京地铁车辆段的停车场。在晕黄的夕阳烘照下,这些由砖石混凝土钢铁构成的情景,显得格外暗淡

  • 标签: 这一天 最后一天 告诉我 北京地铁 学术讨论会 太平湖
  • 简介:<正>十年,我泡在"台湾"这两个字中,从懵懂青涩、无知无畏泡至激情澎湃、柔情满怀,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已与生存无关,与工作无关,与职业无关,与政治无关,它是活生生的,会呼吸的,有温度的,有悲喜的,有亲疏的,与我的青春长

  • 标签: 激情澎湃 台湾人 辗转难眠 我不知道 台北人 白先勇
  • 简介:<正>在《静静的顿河》这部长篇史诗中,肖洛霍夫浓墨重彩着意刻画的人物,是中农哥萨克格里高·麦列霍夫。关于他的悲剧命运,从40年代开始,苏联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争论未体;而我国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观点不尽相同。综观几十年来的争鸣,其中“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是两种针锋相对而颇有影响的观点。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是否符合肖洛霍夫塑造格里高形象的艺术构思,谈几点拙见。就笔者所读过的中外评论文章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观点和结论,和肖洛霍夫在

  • 标签: 肖洛霍夫 艺术构思 性格比较 悲剧命运 艺术风格 苏维埃政权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的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
  • 简介:近期,《华人世界》杂志不断加大与读者,市场的互动,杂志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高层论坛、高端场所,使《华人世界》杂志在期刊界的品牌价值日渐凸现。

  • 标签: 品牌影响力 世界 华人 高层论坛 品牌价值 杂志
  • 简介:<正>92度春秋并非白驹过隙,托尔斯泰(1828—1910)在世纪的转折时期(1900年)闯入中国,在文艺思潮的交替更叠中留下一部悠长的评论史,对作家创作影响史。今天,我们翻检前人发黄的纸张上进出火星的论战和激昂的文字,会生出多少感慨呢?一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十年,与中国对其作品、思想的引进一齐度过。他晚年的巨大声誉和“托尔斯泰主义”的广泛传播,在中国,激起了对这位旷世巨人的无限仰慕和对他的宗教道德思想的迷恋。“新圣”、“泰斗”、“伟人”之类颂词纷至沓来,最早的中译本《托氏宗教小说》、林纾译《罗刹因果录》、《现身说法》、马君武译《心狱》(今译《复活》),

  • 标签: 托尔斯泰 历史命运 文艺思潮 五四时期 瞿秋白 宗教小说
  • 简介:《谏逐客书》是历史名篇,其文史价值堪可称道。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这篇名品奏议重新进行阐释和解读,以求达到新的认知。

  • 标签: 李斯 《谏逐客书》 欣赏分析
  • 简介: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古代"渤海"一词是涉及地理、政治、文学等多层面的较为复杂的概念。其实,它的原始含义或基本含义很简单,就是指我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内海,且一直沿用至今。如《庄子·说剑》:"绕以渤海,带以常山。"

  • 标签: 渤海县 棣州 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郡王 大祚荣 左骁卫大将军
  • 简介: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流散作家之一,库切分别于1983和1999年两度荣获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耻》是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文学教授卢里为主人公,围绕他因“绯闻”被学校开除以及女儿露茜被黑人强暴这两大中心事件,描绘了一幅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生活图景。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笔法,不仅着力刻画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再现了由于新的种族间的紧张而酿就的人际间的微妙关系,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这一时期南非社会的复杂性。本文以时空冲突为视角,试图分析文本所揭示出的这一历史进程中南非各种社会力量间的冲突和矛盾。

  • 标签: 《耻》 库切 种族 时间 空间
  • 简介:《皇华集》是每次明朝使臣出使朝鲜时,与朝鲜群臣唱和的诗文作品集。自天顺元年(1457)陈鉴、高闰的《丁丑皇华集》开始,朝鲜国王每次都将这些唱和作品刊刻成集,名之《皇华集》。“皇华”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诗序》云:“皇皇者华,君遣臣使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自景泰元年(1450)倪谦出使,至崇祯六年(1633)程龙出使,184年间共刊刻了24种《皇华集》。

  • 标签: 历史见证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书架 交流 诗歌
  • 简介:十二年前,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红遍华人圈,时近知天命之年的唐浩明因此声名鹊起。之后,《杨度》、《张之洞》相继问世,与《曾国藩》一同形成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并成就了唐浩明写作事业的颠峰。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唐浩明 敬畏感 《曾国藩》 作家 《张之洞》
  • 简介: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主要聚焦点。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运用“浮雕式”、连贯性、类型与个性以及情境中的动态映衬等多种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座历史剧的艺术大厦。莎士比亚在这方面的探索,对后世乃至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标签: 莎士比亚历史剧 人物塑造“浮雕式” 连贯性 类型与个性 动态映衬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善于运用各种杂糅手法打破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有力抨击。本文从历史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巧妙杂糅、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身份杂糅、人物命名杂糅的历史影射三个方面探讨了多克托罗在《皮男人》中将历史与虚构杂糅的后现代叙事特征。作者通过对种族、性别、阶级歧视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阿波罗号登月”这一历史事件的“去神秘化”,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行为的表演性、话语的虚假性以及权威的压抑性。

  • 标签: 多克托罗 《皮男人》 历史 虚构 杂糅 去神秘化
  • 简介: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画圣:吴道子,阳习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著名画家,有"吴带当风"之美誉。诗圣:杜甫,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书圣:王羲之,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黄庭经》、《兰亭序》等。

  • 标签: 唐朝 吴带当风 书法家 吴道子 主要作品 兰亭序
  • 简介: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存在一些偏狭倾向,尤其是选择性地突出乡村风景地貌和防护主义或保护主义传统、忽视环境正义等其它环境主义主张这两点,造成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几近缺席。研究范式的转型克服了这些偏狭倾向,迎来了生态批评第二波,也迎来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新兴勃发。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初见端倪,但仍存在发展失衡、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的缺憾。进一步推进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于发展美国生态批评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少数族裔 生态批评 历史 现状
  • 简介:曹禺的剧作《雷雨》《原野》《北京人》,重点塑造了三类人物,这三类人物展现了三种生命的表达,从中可以看到曹禺先生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探索,以及对原始生命的热切呼唤。

  • 标签: 原始生命力 封建文明 生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