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有“文学神童”美誉的理查德·梅森的新作《寻欢作乐者的历史》将阶级、宗教与这三个貌似不相干的主题集于一身.作为成长小说,这部小说以为媒介探讨了人物之间的阶级冲突和宗教对人性的桎梏.主人公皮特借助自己超凡的魅力实现了对阶级的超越,使自己一步步朝着人生的理想迈进,并客观上促使他的主人马腾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 标签: 理查德·梅森 成长小说 《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阶级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的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
  • 简介:《皇华集》是每次明朝使臣出使朝鲜时,与朝鲜群臣唱和的诗文作品集。自天顺元年(1457)陈鉴、高闰的《丁丑皇华集》开始,朝鲜国王每次都将这些唱和作品刊刻成集,名之《皇华集》。“皇华”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诗序》云:“皇皇者华,君遣臣使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自景泰元年(1450)倪谦出使,至崇祯六年(1633)程龙出使,184年间共刊刻了24种《皇华集》。

  • 标签: 历史见证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书架 交流 诗歌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乘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势,在左翼文化运动的激荡中推出了黑人左翼文学。他们把种族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的高度,在"泛非运动"和"泛亚运动"中彰显无产阶级的国际意识,突破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轨。自此,黑人左翼文学深刻地揭露了种族主义制度的暴戾,展望了种族主义必将灭亡的理想前景,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发展。

  • 标签: 美国黑人 左翼文学 历史启示
  • 简介:斯图亚特·内维尔出版了他的第四部作品《绳梯》。美国著名犯罪小说家詹姆斯·艾尔罗伊在他的"黑社会三部曲"[《美国小报》(AmericanTabloid,1995)、《冷战六千元》(TheColdSixThousand,2001)和《血之车》(Blood,saRover,2009)]中,用短促简练的句子、快速转换的场景,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无边泥沼般的洛杉矶,揭露了1960年代美国政治混乱中的伤疤(猪湾事件,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遇刺)。和詹姆斯一样,内维尔也雄心勃勃地在同一时期的爱尔兰历史中搜寻小说创作的资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腐败和阴谋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爱尔兰避难的纳粹分子、恐怖分子、刺客、雇佣兵和爱尔兰政客等。这和他以前描写的发生在贝尔法斯特的杰克·列侬警察故事相去甚远。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阿尔斯特省阿马郡的作家来谈谈《绳梯》以及这部小说之外更多的问题……

  • 标签: 内维尔 斯图亚特 阿尔斯特 美国政治 猪湾事件 马丁·路德·金
  • 简介:“《美国语文》怎么像是‘美国历史’?”想必很多人初次翻开《美国语文》,首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浏览完全书后,我们就会发现,该书以历史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美国的空间为纵坐标,从自由、平等、博爱的原点出发,描述了语言和文学所走过的轨迹。

  • 标签: 美国历史 横坐标 语文 例举 编排 历史性
  • 简介:不得不说,20世纪的中国实在过于沉重,沉重得几乎令人心碎、窒息;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的运命实在过于坎坷,坎坷得几乎令人眩晕、惊悚。回望和记录这一历程的跌宕起伏与蜿蜒曲折,不仅要借以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脉当下和预想未来。

  • 标签: 还原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 晚年 茅盾 反思 20世纪
  • 简介:该书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博导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分清代卷和民国卷。清代卷共十册,约650万字。广泛收录了清代中期以来有关京剧发展的各类历史资料,具体包括专书、报纸、杂志、日记、笔记、清宫档案、燕行录、碑刻、竹枝词、唱片图录等各种文献,

  • 标签: 清代中期 历史文献 好书推荐 京剧 汇编 国粹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内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涉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的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的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的性爱所持的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的宽容与悲悯和对伦理的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著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在讲述主人公马丁·伊登“成长”与“成功”相交织的奋斗历程时,还赋予人物一条人格暗线——边缘人格,即马丁最初是主流阶级中的局外人,而在其成功之后,他又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

  • 标签: 马丁·伊登 阶级 文化 边缘人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日瓦戈医生》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倍受世界知名作家的推崇,时至今日已成为一部历久不衰的世界文学经典。小说的情史对峙、诗文互见的体裁革命,情节的偶然与由意象之群和象征之网构建的象喻体系,构成该作形式特质和诗学魅力。

  • 标签: 《日瓦戈医生》 情史对峙 偶然性 象征性 经典性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小说《伤逝》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用倒叙结构中的对比诗化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充满现代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鲁迅不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涓生之罪,而是在生存要义的前提下,呈现出了爱情的脆弱本质。

  • 标签: 《伤逝》 现代性 男性视角 女性观
  • 简介: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平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 标签: 希望 光明 映射 速朽
  • 简介:在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众多研究中,关于“童”的研究确少有涉及,但它却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与主题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着重开掘从老人与曼诺林的关系、老人在海上航行时的自言自语以及梦见的狮子意象中体现出来的“童”,并探讨其体现出来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运用“反延伸”的文化理论,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探寻“童”的根源所在。

  • 标签: “童性” 心灵童话 人与自然 反延伸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