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和我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一种麻木状态使我没能采取行动。我们没赶上及时疏散,后来,乱成一团,再想疏散已经晚了。其实,当时有一辆汽车从我不熟悉的一个机关大院开出来要开往东方,人家表示愿意在车上给我留个位置;大家都匆匆忙忙,不知从哪个档案室里吹出来的各种文件在空中纷纷扬扬。只有一个位置?我当然拒绝了。过后,又犹豫起来:“是不是把娜塔莎送走呢?”可又一想:“不,我不能把她交给别人。”汽车开走了。回到家我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讲了一番,我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你做得对,”妈妈说,“要死就死在一起好啦。”她总是强打着精神,身材干瘦,周身却收拾得干净利落,成天价不停地结毛线活,耳边常听到她手

  • 标签: 孤儿院 母亲 莫斯科 丈夫 系主任 衣服
  • 简介:《诗歌》一诗是毕晓普61岁时的创作,通常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或家族关系的诗歌。笔者通过文本发现《诗歌》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裂痕,进一步发现这是一首关于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的重要诗篇。毕晓普用诗歌形式阐述其艺术美学观如下:1.诗歌再现画面层次和细节;2.诗歌高仿个人经验,但二者不可等同;3.打造诗歌形式的"布里斯托板"。这些为我们深入理解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诗歌 画面 仿真 “布里斯托板”
  • 简介:1960年,11岁的撒德·博蒙特生了一场怪病。他常于恍惚间听见、看到无数只麻雀,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头痛。经过脑外科手术,他渐渐痊愈了。20多年以后,撒德以真名发表的两部小说使他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而他随后以乔治·斯塔克为笔名发表的多部犯罪小说则深为读者推崇,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然而,撒德始终固执地保守笔名的秘密,使读者以为斯塔克确有其人。法学院学生克劳森发现了笔名的真相并想以此敲诈一笔,谁知撒德于无奈中决定公开秘密,并宣称不再写斯塔克小说,而要找回自己的风格。《人民》杂志为此轰动性的消息撰写了专访,女摄影师还别出心裁地在撒德别墅所在地缅因州洛克堡镇的公墓为斯塔克这位“畅销小说家”举行了葬礼,拍了些怪照片。

  • 标签: 斯塔克 女摄影师 克劳森 博蒙特 缅因州 轰动性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

  • 标签: 姑姑 形象 悖论式悲剧 现实意义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的溃退中,风狂雨骤的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的悲苦生活的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格列科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奥莉加的自叙,加上作者的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的《寡妇》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的不幸的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的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亲和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的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小说《忠臣水浒传浙口《高尾字文》都借鉴了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其中共同利用《水浒传》的场面和动作描写有四处。但是,这两部同时期的作品对于这四个场面和动作描写的翻改方法却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反映出山东京传和曲亭马琴这两位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翻改的特点。

  • 标签: 《忠臣水浒传》 《高尾船字文》 《水浒传》 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