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
  • 简介:新世纪以来,广西电影由于受政治性、民族性因素的影响,使其表达走向了堆砌、夸饰,而缺少民族、生态与审美地有效融合,因而表现出了某种文化症结,结合广西本土元素、融注民族风情,从审美性、生态性角度进行不断深挖,是当下广西电影突围的路径之一。

  • 标签: 广西电影 民族风情 原生态 广西模式
  • 简介:罗宾逊·杰弗斯诗歌中有许多生态预警意象,预言人类文明的衰亡、生物界的毁灭、地球向非生命状态的回归以及最终的消亡。这些意象统摄于其独特的"非人类主义"思想,将人类从宇宙的中心流放,消除生物的高下划分,弥合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线。杰弗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不加惊悚的冷峻预言和生动的灾难图景唤醒他的读者,试图医治人类自大骄傲地对待大自然而留下的创伤。

  • 标签: 生态预警 罗宾逊·杰弗斯 未来 非人类主义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以《金锁记》名震上海文坛。作品既有《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小说的遗风,又兼有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下面笔者将立足杨义《中国叙事》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金锁记》文本的结构艺术。

  • 标签: 《金锁记》 叙事空间 双结构 组合艺术
  •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的文化能够从人类的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的研究者们,无论是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中的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化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