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8 个结果
  • 简介:<正>《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于1985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第部长篇小说,也是他近4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所以这部小说问世就受到评论界的特别注意。或者被称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或者被誉

  • 标签: 丈夫 爱情故事 婚后 加西亚·马尔克斯 爱情小说 霍乱
  • 简介:《聊斋志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写法也多种多样,不拘。这篇《黑兽》,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写法上,都独具特色,与他篇迥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作品的正文非常短,只有一百多字,而文后所附的"异史氏曰"却有将近二百字,远远超过正文。二是正文所讲的故事,含寓着某种道理,却不点明,类似于篇寓言。在"异史氏曰"中,才以精炼的语言点出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 标签: 聊斋志异 语言点 法上 后所 二字 凡物
  • 简介:<正>车到加吉博洛,也不知是几点了。只看见天上的太阳被两朵彩云托着,露出它永恒灿烂的半个笑脸。我和崔毅把这辆密封不严,四处露风,整得我们土头灰脸的北京吉普送进了个河北人开的修理厂。说是修理厂,其实规模小到只有个车间,院内简易地沟的面已坍塌。就像这位修车的师傅残缺的半只左耳样,但他仍然自信地在上面夹了支香烟,显得怪模怪样的。我们告诉他:此车三档严重跳档,并与他谈好了价位。在谈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他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的关节处缠着被机油染得黑糊糊的创可贴,心说这是

  • 标签: 河北人 北京吉普 创可贴 告诉我 狼王 独自一人
  • 简介:意大利画家何塞·瓦拉(JoseGuevara)1926年生于西班牙韦尔瓦省普韦布洛德古茨曼,曾就读于韦尔瓦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结束后,由于不堪忍受佛朗哥政权的独裁统治和对当时西班牙文化的停滞状态不满,而同几名革新人士移居法国、美国和南美洲。瓦拉移居南美州时,

  • 标签: 格瓦拉 意大利 画家 专科学校 独裁统治 西班牙
  • 简介:"同化"是辛作品中的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身为犹太人的辛在其多部小说中,反复探讨了作为被迫害的犹太人与其他民族"同化"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模式.他承认"同化"是种双向互动性行为,即个民族在"同化"另个民族时,也受其所"同化"民族的影响.但是由于辛始终是位反对各种形式"同化"的犹太作家,所以他对"同化"的最终看法是:犹太人不可能被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同化",尽管有时候他们非常希望能成为主流社会中的员;同时身为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也不可能彻底接受异教徒的"同化".

  • 标签: 辛格 美国 犹太人 “同化”主题 艺术风格
  • 简介:<正>他们老是问我,前不久,万灵节前天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要做出那种事?他们说,我自己个人在家呆上几个钟头也不是回两回丁,也该惯了。那天虽然是个阴天,可也没什么让人十分扫兴的事。吃的东西是现成的:烤土豆,外加截香肠。只要提起这个倒霉的日子——他们现在老是提到它——妈妈就念叨起那截香肠。每次

  • 标签: “家” 香肠 万灵 气球 土豆 前不久
  • 简介:7月7日,第37届英葛伯·巴赫曼奖(Ingeborg—Bachmann—Preis)评选活动在奥地利凯尔藤州州府克拉根福特尘埃落定。大奖得主是生活在柏林的女作家卡特娅·彼特夫斯卡亚(KatjaPetrowskaja),她以小说《或许是艾思特》(VielleichtEsther)赢得了奖金为25,000欧元的巴赫曼奖,同时赢得的,可能是条文学生涯的通衢,也可能是好事多磨的前程。如此危言耸听,是因为今年此奖在颁发之前的几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都在暗示此奖项即将寿终正寝。

  • 标签: 文学生涯 巴赫曼 奖项 尘埃落定 评选活动 奥地利
  • 简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创作中的宗教思想已经引起国际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然而,大多数评论者主要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图通过对辛创作文本和思想的分析,归纳出其创作中反映出的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本文则力图从辛创作和思想中反映出的宗教思想的不同侧面,来揭示其宗教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这些复杂思想形成的过程,努力展示个充满自我矛盾,甚至常常自我否定的辛,个既信奉上帝又怀疑上帝的辛.

  • 标签: 辛格 宗教思想 美国犹太文学
  • 简介:<正>晴朗的秋日,寒气逼人,有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杜塞尔多夫皇家花园的林荫道上缓步徜徉。有时候时兴起,他孩子似地飞起双脚,把覆盖地面沙沙作响的落叶踢得四下纷飞,但有时又无比忧伤地抬头仰望只剩下黄叶几片的枯树。在仰望枯树残叶对,他想到了劳柯说的话:

  • 标签: 海涅 上帝 理性 思想 爱情 作家
  • 简介:<正>问:当您为《最后的遗嘱》塑造人物时,您是否从您在当地小酒吧里所遇见的人中获取了灵感?答:不,我不这么认为。书中的人物确是虚构的,但我并不是那样直接地从他们中获得了灵感。我当然不会以我熟悉的人或所遇所见的人作为原型来塑造人物。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会与你在酒吧里所见的人很相像。可我认为我的灵感并非直接来源于那儿。

  • 标签: 斯威夫特 英国小说 福克纳 当代作家 约克大学 塑造人物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亚伯特·魏斯贝尔(AlbertWeisgerber,1878-1915)1878年4月21日生于萨尔布吕肯附近的圣英戈伯特.早年进入凯泽斯腾县立建筑职业学校室内画和装饰画科学习.1894年转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97年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从师于法朗兹·施图克.1905年至1907年曾两度前往巴黎访问,并与马蒂斯相识.马蒂斯的作品使他倾倒,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913年被选为"新慕尼黑分离派"第任主席.1914年,魏斯贝尔自愿从军,1915年战死于伊喷附近的弗美乐.

  • 标签: 德国 画家 魏斯格贝尔 印象主义 油画 《圣英戈伯特的宗教行列》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伯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代”的重要人物金斯伯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伯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正>加莉娅,亲爱的!谢谢您的来信。您的信使我高兴万分,也叫我略略伤感,因为您提到了沃隆斯基。我信以为真,原来切都是幻影。或许,世界上的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只是感觉到互相的存在。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成为幻影。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指望。亲爱的,您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做吧。我在沉思默想。但不知道昨天写了什么,明天将要写什么。现在,我感到自己很豁亮,我不需要这种愚蠢的,名噪

  • 标签: 沉思默想 最深处 手杖 幻影 拉夫 尼斯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的溃退中,风狂雨骤的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的悲苦生活的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列科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奥莉加的自叙,加上作者的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的《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的不幸的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的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亲和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的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A.金斯伯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斯伯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 标签: A.金斯伯格 反叛诗人 文化焦虑 美国 诗歌 文化反叛
  • 简介:互文关系直是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中的焦点之.本文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当代历史文化多元语境的呼应,把研究的重点从与其他个体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移至小说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本文指出既引入历史文本又对其进行质疑解构,是个各种话语、声音、体裁相互争鸣的动态互文.

  • 标签: 互文关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洼地》 文学评论 英国
  • 简介:“女性话语”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反映,重建女性话语意味着打破男权文化传统和语言秩序的束缚,恢复女性的想象自由,把女性对生活的体验写进历史。埃莱娜·西苏倡导的“女性书写”和莫尼克·威蒂实践的“女同性恋书写”都建立在反思身体和语言的基础上,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差异是驱动“女性书写”这种特殊语言的马达,那么威蒂的“女同性恋书写”则通过拒斥“女人”这概念,反对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本质。本文对这两种书写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它们颠覆现有秩序、改变未来潜力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

  • 标签: 话语主体 女性书写 女同性恋书写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女作家凯特·伦维尔在她的作品《梦幻屋》中,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科班”出身所掌握的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不动声色地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主流文化、秩序、理性以及男性价值中心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反拨与颠覆。小说选择了个文学作品几乎永恒的话题——男女爱情与婚姻家庭——为框架展开故事,但却与传统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整个目的在于戏仿、消解,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彰显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表征。

  • 标签: 《梦幻屋》 格伦维尔 知识 颠覆 暗示
  • 简介:的《羽毛皇冠小说集》(ACrownofFeathersandOtherStories)①收集了24篇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大多是对精神世界的透视。对充满着超自然力的神秘世界,辛不是抱有怀疑态度就是加以讥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真理的虚无与幻...

  • 标签: 犹太教 幽灵 基督教 语言符号系统 羽毛 符号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