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乌斯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乌斯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界演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新形式,是多种唱法的交融,是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对界演唱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界演唱现象已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其发展的前景,进而说明:界演唱是高雅音乐通俗化,而通俗音乐高雅化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走向,是市场经济下歌唱家的必然选择。

  • 标签: 跨界音乐 跨界演唱 多元化 融合
  • 简介: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苔丝蒙德·莫里斯对人类的本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只是中国人常用的一句成语——人类不过是“衣冠禽兽”。

  • 标签: 进化 生物学家 莫里斯 中国人 人类
  • 简介:读李美皆的《关于从维熙的“混沌”》时,第一感觉是获得了一种阅读快感,一种只有读到好文字以后才会有的那种怦然心动。不过紧接着也产生一个疑问:文章可以这样写吗?没错,那些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从维熙的文字,不是李美皆的文字。可是,既然李美皆已经讲明这篇文章就是对《混沌》的摘抄,还特别强调“我尽量使用从维熙的原文,并尽量不做评论”,那么就不存在是不是抄的问题,只存在可不可以这样抄的问题了。

  • 标签: 遗忘 《混沌》 从维熙 文字 文章 快感
  • 简介:笋岗村某单身公寓楼,一辆120急救车"呜啦、呜啦"叫唤着驶至楼前。车刚停稳,一名中年男子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背着个年轻女子小跑出来,救护人员迅速下去将双眼紧闭的病人抬上车……医院急诊室里,年轻女子苏醒过来后下床就要离开,护士拦住她说:"小姐,你是低血糖引起的眩晕症,医生交代说让你住院治疗的。"女子摇摇手说:"我没有事,不用住院。"护士好心地说:"你老公呢?等他来了再说。"女子苦笑一下,心说,什么"老公",嫖客一个。她坚持走出了医院——她可不想将钱花在这里。在院门口下台阶时,她摸摸裤兜,还好,那一张百元钞票还在!她心里顿时宽松了。钱在一切都好,这可是她用命换来的……

  • 标签: 医院急诊室 单身公寓 救护人员 眩晕症 住院治疗 她说
  • 简介:"上海作家"和"上海的文学写作"是有差异的不同概念杨扬:关于上海作家创作,议论很多.但大多是批评家和职能部门的意见,很少见到上海作家自己的文字.您是上海有代表性的作家,倒是想听听您的看法.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都市文学 文学批评 影视文学
  • 简介:马琴作为一种独特的弦乐器,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文化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衍生品发展史上,蒙古族舞蹈的历史也被认为是传承和反映历史的重要媒介之一,其音乐特征、艺术、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头琴 特点 艺术风格 跨界研究
  • 简介: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叙事诗《公主》,最初以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体例被译介到中国,题为《公主之提倡女学》。这一译本较之于原诗,在文体、内容、审美风格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既与原诗内容和译者的翻译主旨相关。也与“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和功能密不可分.同时反映了晚清到“五四”前后中国小说的文学地位和文学处境的变化。《公主之提倡女学》为译者如何合理利用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从而使译文与原著在审美上相映成趣、更好地与译入语文化相融合.提供了诸多启示及成功的翻译范本。

  • 标签: 丁尼生 《公主》 跨文体翻译
  • 简介:野城的“主业”是建筑设计,可是他的作品却涉及文学、艺术、建筑、摄影等多个领域,有百余首诗歌发表于国内外诗刊,并有多篇建筑和电影评论发表于核心期刊及知名刊物。他说:“界是一种自我反思的途径,是一种从现实抽离,从固化的自我中走出的有效方式。可能要比专一人士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平台的相互切换,可以不断地反观自己。文学、艺术、建筑三个领域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虽然整体推进缓慢,但长期下来,多个领域之间能够相通,互相促进。这可以保持你思维的活跃,保持你激情不减。”

  • 标签: 才华 建筑设计 核心期刊 电影评论 自我反思 国内外
  • 简介:荣念曾(1943-)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团体之一“进念·二十面体”的创始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79年回到香港,放弃他所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转而专注于艺术创作,最初从漫画入手,渐渐将创作重心转向剧场艺术,同时也将他的触角伸展到电影、视觉艺术和装置艺术等领域一当然,对他而言这些领域的创作并没有根本的差异。

  • 标签: 戏剧创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哥伦比亚大学 文化团体 设计专业 城市规划
  • 简介:作为一种以传播媒介和演剧形态来命名的年轻故事艺术,自网络剧诞生之日起,学界对其的讨论便紧紧围绕媒介特性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而展开本文以媒介叙事为切入口,回溯了十年来国产网络剧产业化发展的历程,通过对碎片化拼贴叙事、IP改编“大跃进”等创作现象以及数字语境下受众接受习惯演进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这一观点:媒介叙事的关键在于构筑故事世界,故事世界与文本间性和受众的融合思维相关,并无固定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碎片化表达还是宏大叙事,只要能打破横向线性叙事的传统结构,以开放的时空设定、旁支与主线并进时叙事线索与发散拓展的人物关系,为其他媒介文本留有“入点”,就能完成建构故事世界的奠基工作。

  • 标签: 网络剧 叙事研究 跨媒介叙事 故事世界 碎片拼贴
  • 简介: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作者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融合了一些现代叙述技巧,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论文“论《大人物盖茨》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探讨了小说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笔者仅就其中前两点补充一下看法。

  • 标签: 叙述技巧 叙述者 叙述视角
  • 简介:语际沟通中,海外汉学界对"传统"的预设往往造成对古典作静态化的描述。用阐发法进行中国诗学研究,其意义必然有所遮蔽也有所发明。其中,理论抽取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它是一个碎片性而又具有建设性的策略。问题的实质是哪部分碎片能够成为最恰适的资源而产生最强劲的思想动力。当传统被赋予了文化认同的意义时,我们显然是在言说当下的中国文学问题,

  • 标签: 跨语际 传统 现代性
  • 简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标签: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批评那种“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的倾向。显然,在“励德树声”方面师圣而不在“建言修辞”方面宗经是过于看重五经的“说什么”而过于看轻五经的“怎么说”,是完全忽略“五经之含文也”。刘勰所批评的这种倾向,在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中依然存在:读者或者评论家所关注的中心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说什么”(言说方式),人们通常都认为是“说什么”决定了作品的成与败,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的长与短,至于“怎么说”(言说内容)则是无关宏旨的。

  • 标签: 文学批评 经典作品 言说方式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 简介:晚清如梁启超等受过严格八股文训练的学人,要想摆脱八股文句式构造和思维方式的约束,实现文学的现代转换,往往要经历"炼狱"般的过程。本文以梁启超为个案,试图探讨他在文学实践中解构八股文的方式,首先描述了晚清批判八股文的言说场域以及梁启超的姿态;其次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文体"和前期"新民体"以对八股文的"二分对"句式的改装实现了对八股文的初步解构,最后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后期"新民体"通过与《民报》的论战而引入"三段论法"后彻底解构了八股文。

  • 标签: 梁启超 八股文 二分对比 三段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