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1985年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里,文坛上涌现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文学思潮或事件,它们包括:以韩少功、李杭育、阿城、王安忆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以莫言、周梅森、乔良等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以马原、洪峰、残雪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以及由刘再复的"论文学主体性"所引发的激烈的文学理论之争。

  • 标签: 先锋文学 新历史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杭育 周梅森 马原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式问题方面具有复杂的关系。二者都把艺术自律性作为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在艺术本质方面都试图消解传统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而把艺术本质归结于形式;在艺术功能方面都看到了形式在感性生成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价值立场的区别,二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却具有根本的差异,体现着不同的理论向度。可以说俄国形式主义美学是一种文艺美学,指向文学自身,发起的是文艺内部的形式革命;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是一种政治美学,指向的是现实实践领域,从而赋予形式一种社会革命的使命。

  • 标签: 形式 艺术自律 艺术本质 艺术功能
  • 简介:一、从"作品"走向"文本"纵观西方两千多年的文论发展史,在形式主义文论之前,大致经历了摹仿论和表现论两大阶段.摹仿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文学;表现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文学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在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寻找文学;形式论则要研究文学的语言形式问题,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

  • 标签: 二十世纪 西方形式主义 文艺理论 “作品” “文本”
  • 简介:1.引子早就听说,伊春林区的乌马河林业局,有一支六七百人的采伐队走出国门.到俄罗斯打工伐木,年采伐量近50万立方米.相当于现在十个乌马河林业局本土一年的采伐量。很想知道这些伐木工人为什么要去异国伐木?他们在国外是怎么工作、生活的?挣着钱了吗?乌马河林业局对俄办事处提供了一次前去采访的机会。从2008年10月27日至11月11日,我和乌马河林业局的剧作家、原林业局老干部科科长宫德福同志.在乌马河对俄办事处杨振国主任、赴俄采伐队苏克拜后山江北采伐队队长刘长林的陪同下,对这支采伐队进行了16天的跟踪采访。

  • 标签: 俄罗斯 乌马河林业局 跟踪采访 采伐量 伊春林区 办事处
  • 简介:[译者按]:《蚕豆公主》的剧本发表于1993年,影片摄于1997年。剧本发表时就获1993年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最佳剧本奖。1997年影片在“俄罗斯电影颂电影节”上获“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奖。同年,俄罗斯《苏联银幕》杂志的读者评选影片中尼娜的扮演者叶列娜·萨丰诺娃为1997年最佳女演员。本片由乌克兰的敖德萨电影制片厂与俄罗斯的“电视中心”合拍。但编剧和大多数演员都是俄罗斯人。影片反映的也是发生在莫斯科的故事。青年女编剧玛莉娜·玛列耶娃和青年导演维林·诺瓦克把情节剧的样式与童话故事的样式揉合到了一起。影片很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各阶层的人在大动荡的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影片中既有苦涩,也有眼泪和欢笑

  • 标签: 女侍者 女伙伴 小伙子 乌兹别克人 自动电梯 母亲
  • 简介: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故事是上帝设定的,搭上界了就是有大故事,躲也躲不过;搭不上界的怎么也扯不上,忽悠也是白扯。中国与俄罗斯的故事就是如此。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该讲关于俄罗斯的故事了。

  • 标签: 另一个国家 俄罗斯文学 对我说 自由飞翔 我自己 在乡下
  • 简介:《跳舞者的时代》摄于1997年。影片于1997年在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获最佳编剧奖,并与《窃贼》、《兄弟》等两片同获该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该片还获俄罗斯电影工作者一年一度评选的1997年“尼卡”奖的最佳编剧奖。编剧阿历克山德尔·明达泽与导演瓦吉姆·阿勃德拉什托夫从1976年合作拍摄第一部影片《辩护词》以来,一直是经久的创作搭档,《跳舞者的时代》是他们合作的第十部影片。影片《跳舞者的时代》表现了三个同乡朋友在北 高加索地区的人生经历与命运,片中有真诚的友谊,感人的爱情,也有复仇与宽容。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政治与经济双重危机的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这是一个既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的时代,也就是跳舞者的时代。编剧阿·明达泽在他的每一个剧本中都能令人信服地、详尽地把生活在当今世界中的现代人描绘出来;而导演瓦·阿勃德拉什托夫是一个始终对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感兴趣的电影艺术家,他关心人应该怎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究竟是谁的过错?

  • 标签: 电影 文学剧本 俄罗斯作者
  • 简介:  因工作的关系,我曾几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在与俄罗斯人的近距离接触当中.我领略了俄罗斯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俄罗斯人善良、坦诚和牢固的公德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标签: 俄罗斯处世 处世事
  • 简介:编者按:文学与政治的互喻、互动关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理解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如果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那么,任何文学,不论怎样“纯粹”,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的框架内展开的,并以

  • 标签: 张捷 《俄罗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 俄罗斯文学 艺术风格 民族文化
  • 简介:张捷的新著出版后,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广泛注意,2001年1月17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文联出版社、杂志社、杂志社等五家单位联合召开了该书出版座谈会.贺敬之、叶水夫、王夫棠、徐非光、马蓥伯、丁振海、严昭柱、蔡毅、王泽洲、李正忠、涂武生、陈飞龙、祝东力、于林、陈燊、李辉凡、曾镇南、田力、孙雁行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三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郑伯农主持.

  • 标签: 张捷 《俄罗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 俄罗斯文学 社会背景 艺术风格
  • 简介:一个多月前,我给远在澳洲的倪蕊琴教授打了个电话,约她为即将举行的“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写份发言稿。倪老师答应了,并说她最近也想为托尔斯泰的这个纪念日写点东西。稿子很快就发到了我的邮箱,名为《重读(给一个中国人的信)》。打开一看,还是倪老师的风格,感情充沛,思维活跃,文章从托尔斯泰的东方情结谈到了托尔斯泰思想在当下的意义,发人深思。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教授 托尔斯泰 学问 良知 随笔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忽视形式研究的重要性,而杰姆逊教授却认为形式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形式”来概括他的学术研究。因此,笔者以此为主题,围绕他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杰姆逊教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形式
  • 简介:形式论不等于形式至上论,形式与内容不能硬行切割。形式论注重规则,虚构世界应该比真实世界更有秩序,但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比已经实现的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形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形式本身无对错之分,对形式的敏感是创新的前提,反常化的功能在于助人“复敏”。形式不完全受作者意图的支配,我们有时很难确定自己看到的“窗”还是“窗外”,而这正是形式研究的魅力所在。

  • 标签: 形式 内容 规则 创新 意图
  • 简介: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有着逾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制作初衷仅为实用之信物,然其“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内中所蕴含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性又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三次辉煌的艺术高峰,分别是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玺印作品成为后人宗法和研习的最佳楷模。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玺印,其风格强烈,印面形式构成丰富多变,最具形式美。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观念深入人心,战国玺印遂被印人们奉为艺术之宝库,从中汲取无尽的给养。它之所以富有如此的艺术魅力,一方面与当时“文字异形”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制作者高超的空间构成能力与形式意识。本文主要就战国古玺这两方面的特点做一论述。

  • 标签: 战国古玺 形式美 形式意识 空间构成 字法造型
  • 简介:形式美基本原理和法则是对自然美加以分析、组织、利用并形态化的反映。从本质上讲,就是变化与统一的协调。它是一切视觉艺术都应遵循的美学法则,贯穿于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内的众多艺术形式中,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主要有平衡、比例、节奏、调和、对比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平衡 比例 节奏 调和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