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胡有清同志的《文艺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力求贯彻“立足当代,统摄古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尤其重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结合,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见解。是一部便于教学的文艺教材。首先,这本教材的“新”,表现于对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方法论的综合评论和探索上。新时期以来,出版了相当数量文艺教材。这些教材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写的那样以引进苏联文艺为主体,也不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写的那样以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体,或是以广泛地引进二十世纪以来欧美各文艺美学学派的各种各样的文艺思维模式为主体,大都着力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文艺方法论的绍介及应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艺学教材 新时期 文学艺术 文艺理论体系 文艺学方法论
  • 简介:高校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推进学校科学管理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高校学生干部出现工作懈怠、素质不齐、官僚作风渗入、辞职之势见长等问题,使得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成为各高校一大工作重心。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目标就是为社会、国家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做好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展开及校园安全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高职院校 团学干部 培评结合 管理
  • 简介:<正>巴金大师于1991年8月30日上海作家协会举办的“上海百名作家赈灾义卖签名本”活动中,献出了仅印行150本的《随想录》编号特装本等多种,仅这册特装本,最后被急急赶来的一位热心工人读者吴淑芳争着以13000元的高价争着买到了。巴老7种24本义卖签名本共收到义卖赈灾款19040元,盛况空前。巴老在另赠给吴淑芳的一册《巴金文选》中题词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

  • 标签: 巴金 讲真话 上海作家 义卖 随想录 赈灾
  • 简介:是毛水清先生继之后的第二部散文集,集中收录了文章50多篇,分为"故乡情怀"、"京华一瞥"、"校园内外"、"山川走笔"和"心海记痕"辑.其中,"故乡情怀"、"京华一瞥"和"山川走笔"大部分是游记,记叙和描绘了各地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校园内外"记叙作者在自己所处高校的生活,"心海记痕"则是记录作者自己近年来的心态,这两部分都是作者身处高校对校园内外和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文情怀.

  • 标签: 毛水清 散文 《流云集》 人文精神 叙述方式
  • 简介:女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女神是不同种族最为古老的母亲原型。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虽然她们千姿百态,然而却有一个惊人的一目了然的统一特征,那就是鼓腹肥臀,她们的孕育、繁殖和哺育功能被特别强调。人类最古老的母亲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大母神”形象。先民们为什么创造出一个大母神形象呢?大母神形象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她的生育和繁殖特征呢?先民们为什么会以粗硕圆大的女神为最美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之后,那种以巨大圆隆为特征的大母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风情万种的美女形象。这是不是说.人类的大母神已经被彻底溃忘了呢?

  • 标签: 女神 原型 神话研究 叶舒宪 图像学 母亲形象
  • 简介:在以前音乐学习过程中,视唱耳与乐理是两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音乐。面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委托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组研制了“课程方案”,旨在将乐理课程与视唱耳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视唱教学中将乐理知识融入进来,注重其与教学活动的整合,这样就可以实现这两门课程的良好互补。

  • 标签: 学前教育 本科 教学方法
  • 简介:最近几年,连续参加了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21世纪文学新星丛书》的编选。这是一个让人相对愉悦的阅读和评议过程,因为参与评选范围的作者一是要从未有结集出版书的;二是原则上年龄要在40岁以下,于是从这里读出新鲜,读出青春,读出文学的别样味道。经过筛选之后,每年大致有十位年青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入选,主办者让评委给这些获得机会的作品写序,我得以先后为和晓梅、江少宾、徐颖著文,他们地分南北,文分小说、散文、诗歌,形式风格均不一,但各有所长,让我收获若干心得。

  • 标签: 中华文学基金会 21世纪 评议过程 评选范围 形式风格 评论家
  • 简介: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的'外国文学'调整为'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后,怎么执教世界文学课和比较文学课就成了业界需要关注的问题,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对如何执教'比较文学'课谈一点体会,以祈大家讨论和指教.

  • 标签: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 研读 教学 方法
  • 简介:<正>在我的印象中,有三个节日是最有人情昧的,一个是春节,一个是清明,还有一个便是教师了。而在中秋节,意义上成了月饼,端午的重点却在于粽子,其他各种节日等同于放假的今天,这三个节日还能让人们在过节的同时拥有一份可贵而质朴的思乡之情、追念之意和感恩之心,实属不易。几乎每年的教师我都会回母校看望老师,回忆过去的同时也增添了些许前进的动力。

  • 标签: 思乡之情 孔老夫子 艰难困苦 传统教育 天有 宝马车
  • 简介:<正>A.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一无例外地要以吐故纳新作为其登基典礼。本世纪以来,发生在整个文化领域内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现代主义运动,使得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的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嬗变。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观念与新方法,正在对经典艺术范式的权威性进行着消解。但究竟该如何把握当今的艺术创作这个问题,

  • 标签: 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 现代主义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
  • 简介:我国是个历史意识很早就成熟的国家,极重视历史的传统,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很多历史的论著。有由官方专门机构修撰的所谓正史,有个人著述的私史,以及流行在民间的野史。这是我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很早出现了。两汉时期就产生了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唐宋时民间艺人中有专门“讲史”的行当,并且讲述的技巧相当高明。元明以降,便出现了许多历史演义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诞生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此后的仿作层出不穷。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历史演义的传统。给后来的文学创作以许多积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所说的:“其中讲史之影响更大,并且从明清到现在,‘二十四史’都演完了。”建国以后,人们继续写演义式的作品。尤其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演义式的作品,更是一批又一批地产生。黄继树同志的《桂系演义》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家在该书的《后记》里说:“《桂系演义》是一部史传性很强的小说,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

  • 标签: 历史演义 两汉时期 蒋介石集团 史传文学 三国志通俗演义 历史意识
  • 简介:<正>平路,对于大陆读者来说似乎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她本名路平,原籍山东诸城,1953年生于台湾,1975年从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曾获爱荷华大学数理统计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华盛顿D·C担任统计师工作.平路是80年代出现于台湾文坛的新秀,她虽然在1982年才开始文学创作,却在屈指可数的十余年间屡屡获奖.她的创作涉及多种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乃至评论,并已有多种小说集和评论集在台湾问世.但在大陆,

  • 标签: 漫评 小说集 玉米田 故土 台湾文坛 作品
  • 简介:<正>写诗的,居然写起历史小说,且惹人翻看,有意思。宋歌同志的中篇小说集《泪洒聊斋》是有点意思,它截取陶渊明、杜甫、李清照、蒲松龄和曹雪芹生平事迹中,能够代表他们人品和性格的一个横断面,诉注笔墨,精心铺排,尽管构思还嫌不够绵密,某些篇章的文

  • 标签: 历史小说 李清照 陶渊明 蒲松龄 曹雪芹 中篇小说
  • 简介:茅溪是我故乡的母亲溪,她清澈、明亮,载着山的故事唱着山的歌儿来到茅镇的身旁,又唱着小曲儿穿越茅镇,不知疲倦地奔向海洋。茅溪是舟山陆城上最美丽的山溪之一,总是清澈见底,'叮咚叮咚',好像听得见她跳动的一颗心。她流过的地方便有绿荫匝地的村庄,便有劳动的热气,便有歌声和花香……人类的文明,是水的文明;人类的历史,是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条孕育滋养一代代茅人的溪流曾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溪流旁搞了个庞大的鱿鱼加工场,每天成吨的鱿鱼

  • 标签: 回展茅溪 梦景回展茅
  • 简介:我是一个自作聪明而又不求甚解的男孩,不论干什么,我总以为自己脑子特好使,为此闹出了许多笑话。六岁那年儿童发生的事,现在想来,仍让我感到羞愧不已。那天,妈妈带我去本地有名的一个旅游景点"鸡冠洞"玩。这个景点我从未去游览过,只是听说很漂亮,对于旁人的解

  • 标签: 景区管理 十万个为什么 神鸡 象来 精气神 永利
  • 简介:一我的早起习惯,保持了二十多年。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读初三,转到另一所学校,路程有点远。当时,镇村之间没通公交车,我只能骑自行车去上学。所以,我睡不成懒觉了。

  • 标签: 节点 人生 八十年代 公交车 自行车
  • 简介:继《翻译与自我——德里达(死结)的翻译解读与批判》之后,蔡新乐的新作《译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3月)仍着力于从思想根源上探讨翻译研究,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影响下的传统译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视野。

  • 标签: 翻译思想 海德格尔 翻译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批判性思考 形而上学思想
  • 简介:<正>一、美和崇高的区别康德认为,美(指优美—笔者)和崇高的自身都是令人愉快的,对它们的判断都是审美的。但它们也有相异之处。首先,美寄植在“对象的形式”中,这种形式是有限的。如攻瑰花的美,就是寓于它那具体可感的形式之中的,是可以把握的,因而是有限的。崇高则寄植在“对象的无形式”中,这种形式是无限的。如昊昊苍天、茫茫宇宙的美,就是寓于它那超感官的混沌的无形式之中的,是无法把握的,因而是无限的。

  • 标签: 康德 崇高感 想象力 审美活动 审美观照 审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