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新世纪开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抢救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人类口头物质遗产代表名单;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元宵节,“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此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屡面拓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工程旅游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而毁掉的古迹要远多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古迹的破坏。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为了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之免于毁灭,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显然它并不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要比物质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 水利工程
  • 简介:<正>叶君健,湖北省红安县人.1914年12月7日出生于八里湾附近的下叶家河村.他的家庭“并不富有”,“自耕十多亩田地”,基本上自给自足.少儿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念私塾,“课余也得参加一些农村劳动”.14岁时,他和亲人离开山村到上海念中学.1932年,他考入武汉华中大学,后转入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在中学读书时,他写些短文章在校刊或报刊上发表;真正进行文学创作,则始于在武汉大学读二年级时.

  • 标签: 叶君健 代表作 短篇小说 散文味 武汉 世界语
  • 简介:<正>对我国读者来说,毛泽东诗词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魅力.原因之一,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思想博大精深,知识面宽,人们因此对体现其思想、精神与情感的诗词,总怀有崇敬的心清与探奇的欲望.原因之二,现在人所共知的50首毛泽东诗词,解放后不是一次问世,而是前后分7次发表,时间长达29年.第1次是1957年,《诗刊》创刊号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总题,率先发表了《长沙》、《黄鹤楼》等18首;第2次是

  • 标签: 毛泽东诗词研究 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诗词 臧克家 代表作 插图
  • 简介:文化责任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中,人们需要认识把握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自觉地肩负起文化发展、创新和繁荣的责任。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文化责任是时代的赋予呼唤。《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责任 地方高校 民族复兴 伟大复兴 文化发展
  • 简介: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很多的民间文学,特别是在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传承着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地继承发扬,让更多新时代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学的博大精深。我国民间文学动漫传承的成功案例十分丰富。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范围地积极传播细心保护,让人们都能够树立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标签: 民间文学 动漫传承 成功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途径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应对世界文明单一化带来的精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文件(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提出到2003年出台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的出台实施尤其在国人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一时间风生水起,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由上而下全面展开。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热火朝天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背后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构架做支撑。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学术界尚未有统一认识。体系化、学科化的理论建构的缺席已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瓶颈”。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危机 科学系统
  • 简介: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 标签: 辽西地秧歌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 简介:传承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独特灵魂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①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传承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无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伯舞”逐渐被外界所了解,但同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生存濒危的现状。

  • 标签: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白马藏族 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 民族共同体
  • 简介:讨论了物质社会的形成及其对设计艺术的影响。分析了物质背景下设计艺术表现出的多元化特征.并对多元化的具体体现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非物质社会 设计艺术 多元化
  • 简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夕踏灯,花市灯火如白昼,箫声清越,车如流水马如龙.美人们纷纷踏出闺房,翩跹在上元节融融的灯火中,轻盈的衣袖飘摇间便拢起一捧乱落如雨的焰火.翠云之裘,云鬓高绾,垂珠步摇,摺摺华光.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故事 《寄君作香囊》
  • 简介:<正>“但愿人长久,相伴得利斯”,播音员那甜蜜的声音,随着电波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使“得利斯”驰名品牌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在“得利斯”肉制品的产地——山东省诸城市的经济强镇昌城镇,坐落着一所40多年前建成的普通高中学校——诸城第十中学,尽管她没有“得利斯”那样声名远播,但也十分有名。4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有2000多名农家子弟从这里跨入了大学校门,其中有20多人跨进了清华等全国重点

  • 标签: 学校门 经济强镇 山东省诸城市 普通高中学校 乐育 昌城镇
  • 简介:于小强小时候喜欢撒网打鱼,手上有什么拿什么当网撒。撒得最多的是小褂小棉袄毛巾,地上捡起大半片纸也要撒一撒。于小强弯着腰,上身前倾,双手平摊着往前一送,手上的东西出去了。嘴里嚷嚷着,“打鱼喽打鱼喽。”三岁多一点,于小强把一件小棉袄扔进石灰池。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一、忧思技术时代的倏忽变化心性的加速变迁正持续不断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剧烈的震荡感眩晕感.人们迫切地感到需要对世界自我重新加以命名,或赋予旧的命名以新的内涵,以使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意义能尽快地向我们敞现出来.然而,变化了的世界需要以变化了的思维方式才能为之命名;变化了的意义需要以变化了的方式才能言说出来.

  • 标签: 言说方式 命名 自我 时代 变化 意义
  • 简介:  健康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回答.健康就像我们身边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朋友,快乐的时候,她会和你流露一样的灿烂笑容,悲伤的时候,她会亲热地拍拍你的肩膀,对你指出前面的哪个地方会有荆棘或绊脚石.……

  • 标签: 人类坚硬 坚硬骨头
  • 简介:  记者:你是一个男性,为什么选择以一个18岁女孩的视角来写这部小说?  大草:贾宝玉说过一句名言,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不过,他只说对了一半,即使男人都跟泥一般糊涂,但女人不一定就如水一样透明.中的女人,无论黛玉、宝钗,还是凤姐、平儿,哪一个不比憨憨的宝玉复杂呢?女人的内心更敏感,更微妙,"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句子,也只有女词人才吟哦得出来.采用一个18岁女孩的视角来述说的故事,还在于一个孤独又倔强、倔强又脆弱的女孩子,特别让我怜爱或心疼.我希望我们通过女性的目光看世界时,会多发现一些幽微的角落,隐秘的内心.  ……

  • 标签: 作刻骨铭心 作者何大草 刀子作者
  • 简介:1949年以后,沈从文被迫搁笔,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研究。他的物质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民间的、日常的、生活的杂文物的研究,与其文学创作息息相通,是一种呈现其生命形态的“抒情考古学”。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是“为物立传”,以大量文献追溯“物”的前世今生。他对物质性存在的高度重视,既与现代考古学相呼应,也与其长期对“物”的兴趣密切相关,有效地将传世文物、出土文献、出土实物相结合。这种“为物传”的物质文化研究,突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将文史研究与文物研究相结合,穿梭于技术史、美术史、美学史、文化史等不同学科之间,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性。沈从文的物质文化研究,既是一种历史解释的方法,也成为理解与修正文学史叙事的重要依据。他的研究是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使那些充满生命情感的“物”,“千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

  • 标签: 沈从文 物质文化 抒情考古学 为物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