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语亲缘关系问题始终未能通过以往历史语言和比较语言方法得到解决。本文尝试使用语言地理类型方法来探寻超越"比较方法"能力范围语言"远亲关系"。通过这一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日语是"环日本海诸语言"中一员,又是范围涵盖东亚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语言圈"北方语群成员。该语言圈范围越过白令海峡最远到达美洲大陆,本文将其称为范围更广"环太平洋"语言圈。

  • 标签: 语言的远亲关系 语言地理类型学 环日本海诸语言 环太平洋语言圈
  • 简介:本文指出王朝和歌、连歌、俳谐连歌中设定场面的展开是由"所见"创造,而"所见"则积极地活用了日本人视点移动,特别是"能见"观点。具体如下所述,王朝和歌中由缘语和挂词构建双重"能见",拓展了一首和歌空间。连歌中犹如层层面纱,将每个人句用挂词或缘语连接,构筑了多重"能见",融合成一个世界。俳谐连歌也完全由于挂词和缘语等手法,因人类视点远近转换等语言表达而逐渐展开。

  • 标签: 能见 所见 和歌 连歌 俳谐连句
  • 简介:在描述一个事件时,说话人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他对事件参与者态度(或曰拍摄角度)。譬如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名叫John(约翰)大学生打了他室友Bil(l比尔),说话人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描述:(1a)JohnhitBil(l约翰打了比尔);(1b)Johnhithisroommate(约翰打了他室友);(1c)Bill'sroommatehithim(比尔室友打了他);(2a)BillwashitbyJohn(比尔被约翰打了);(2b)Billwashitbyhisroommate(比尔被他室友打了);(2c)??John'sroommatewashitbyhim(??约翰室友被他打了)。这些句子逻辑内容完全相同,但在拍摄角度上各有差异。尤其需要注意是(2c)为边缘句,或者说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成立。本文首先构建一套制约句子生成拍摄角度原则,然后考察不同英语句式,这些句式如果不使用这些原则就无法解释它们成立或不成立原因。我们还将说明(i)日语能够使用各种语法手段明确指定说话人在生成句子时所采用拍摄角度,而且(ii)日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必须使用这样手段。本文最后将讨论拍摄角度原则跨语言特征,尽管这些原则在句法中起作用场合会因语言而异。

  • 标签: 视角 视点 移情 话语原则 长距离反身代词 语序原则
  • 简介:从浩翰书海中寻觅中国日语教育进程与日语研究踪迹,是一项既艰辛又有趣味和价值工作.据杨守敬中称,明朝时担任各国来华使节翻译四夷馆,编撰了,作为培养翻译教材.十三卷中就有,遗憾是国内已无藏本.19世纪末,在中国全面效仿日本热潮中,各地纷纷创办"东文学堂",设置日语课程,开中国日语教育之先河.倏忽之间,时光已过百年.中国日语教育与研究,在坎坷和风雨中成长进步,经代代同人不懈努力,结出了丰硕成果.

  • 标签: 《日语口译学论稿》 中国 徐冰 文化内涵
  • 简介:《田氏家集》是现存最早平安时代汉诗集之一,虽然前贤深入研究,已经扫清了很多读解障碍,不过其中仍有一些因忽略写本特性而产生误读误解。通过分析松平文库本等写本字形和书写通例,结合对诗歌艺术理解,可以为破解难句提供新思路,理清前人误写误释原因,接近诗集原貌,更好体会诗歌原意,深化对日本汉诗研究。奈良平安时代诗文研究,有必要回归写本,打好文献研究基础。

  • 标签: 田氏家集 写本 岛田忠臣 汉诗
  • 简介: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主要表示“主体或客体从某容器外向容器内作位移”用法,译成汉语时为“~进”“~入”等形式。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与汉语中趋向动词“~进”表示位移时句法与语义特点进行对比,明确两者之间区别。

  • 标签: 认知 句法 语义
  • 简介:本文以《国语》杂志1999~2003年5年间刊登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日本世纪之交国语研究动态进行一个概观及展望。《国语》杂志是日本语言学界几大学会会刊杂志中历史较长、也较具主导作用代表杂志。笔者所选论文刊登期间正值“国语学会”及其会刊《国语》进行大幅调整重要过渡期,密切关注它在研究领域、方向、内容以及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动态,不仅对我们了解日本国内日语研究沿革、发展及其趋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日语学习和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及理论方面也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 标签: 国语 日语学习 日本语 日语研究 语言学 论文
  • 简介:介绍日本认知语言领域研究进展,以隐喻研究、自他动词研究和省略研究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领域内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日语学者在该领域研究做了概括介绍。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日语研究 隐喻 自他动词 省略研究 句法
  • 简介: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基础上构成认知结构。太极图式是在认知语言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凹凸转换原则基础上,根据华夏先祖智慧结晶和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太极图所提出一个能够在认知上运用意象图式。在太极图式之中,黑色容易成为前景,在认知中占优势,成为注意焦点,当然注意力集中在白色时候,白色部分就变成前景,黑色变成背景。之所以不用"罗宾花瓶"或"凹凸图式"而用"太极图式"对"一个形式可以表示两个完全相反事件"进行解释,是因为在"罗宾花瓶"或"凹凸图式"等图式中,前景和背景形状不一样,这样图式在用对应语言表达时我们有可能用不同表达或相反表达,很难用认为同样语言表达来描写它们。而使用"太极图式",由于在人们认知上,前景和背景既是相反、同时形状一样,这样在用对应语言表达形式时我们就具有了使用相同表达可能性。日语中一些语言现象能够很好地用"太极图式"进行解释。

  • 标签: 意象图式 凹凸转换原则 太极图式
  • 简介: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由西方传入知识技术既包括军事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幕末民间洋特征集中表现为洋方医学,而民间洋学者主要由平民身份洋方医师构成。民间洋学者们通过在民间医疗以及其他各个领域内活动,成为民众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知识技术媒介。

  • 标签: 洋学 民间性 民间洋学者 民间洋方医
  • 简介:本文以重新界定中国国家形象概念为核心研究目的,首先在国际政治语言视域下对核心概念权力和国际秩序做出重新界定:权力就是一种通过政治话语交际行为建构并以话语形式存在国家间关系。国际秩序是一种国际社会构成方式,这种方式基于对彼此威胁度感知和化解。稳定国际秩序就是一种各国共同认可并对各国来说威胁度都达到能接受(最小值)最佳状态或国际社会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提出了关于国家形象定义:国家形象是在秩序维度下,他国对一国政治行为产生威胁度所进行的话语描述,并提出作为因变量国家形象。受到威胁度这一自变量影响。

  • 标签: 国家形象 国际政治语言学 权力 国际秩序 威胁度
  • 简介:在关系从句与指示词语序方面,一般认为语序比较严格汉语与语序比较自由日语相比,语序相对自由。日语一般采用单一RDN语序,而汉语则可以采用两种可能语序,即RDN和DRN语序。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汉语和日语语序类型有关。此外,汉语和日语均遵循“音节长度原则”和“语义接近原则”,日语中上述原则相互和谐一致,因此语序比较固定、单一;而汉语除了遵循上述原则之外,还遵循“可别度原则”,该原则与上述两个原则相互竞争、冲突,因此语序相对比较自由。

  • 标签: 汉日对比 语序 类型学 关系从句 指示词
  • 简介:运用格雷马斯(GreyMaas)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分别从角色模式、叙事程序、符号矩阵三个层面对《温达传》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温达传》是通过叙事中主体转换来完成对温达英雄人物形象建构。从结构主义叙事角度对《温达传》进行分析,很好地解释了温达成为英雄缘由。

  • 标签: 《温达传》 角色模式 叙事程序 符号矩阵 主体转换
  • 简介: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不同导致了语言与事物对应关系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与认知世界重要手段。

  • 标签: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 简介:日本现今流传古典文学作品,很多是根据世代相传古代写本整理出版。将它们译成中文时候,翻译者有必要对写本文字加以考察,熟悉文字流变,提升文字修养,减少文字识读差错率,并纠正前人错误,使用规范简化字,处理好日本“国字”翻译问题。

  • 标签: 古典文学 翻译 写本 文字学
  • 简介:是形式体言和判断助动词构成,接在已结束任意句型叙述句后面,将该句所表达事情转换成判断句“AB”形式,再次确认和强调所叙述是无可置疑事实,多用于表现说明和说服二种情况。带有强调某种事情是事实,或主张自己判断,以使对方理解或认可含义。一般具有两种作用:1.强调引出某结论前提或单纯展开某话题时

  • 标签: 讲话人 语言环境 用语言表达 语言逻辑 日本语教育 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