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犹太民族的哀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李乐曾纳粹德国大规模集体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是现代史上最惨痛的人类悲剧。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描述的是这一悲剧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奥斯卡·辛德勒(OskarSchindler)1908年出生在一个工厂主家庭里。他...

  • 标签: 犹太民族 犹太人 纳粹德国 德意志民族 南京大屠杀 纳粹党卫军
  • 简介:德国近20年来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稳定下降的脱钩趋势,其中东德地区经济衰退因素对德国整体减排有重要贡献,但德国的低碳转型确实取得了积极进展。尽管东、西德地区的脱钩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符合环境库兹尼茨曲线规律。德国实现这一脱钩的主要经验是通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促进了经济转型和效率提高,长期渐进地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了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尝试采用多种手段传递价格信号以引导低碳转型,普及绿色环保理念,使低碳政策获得广泛的民意和政党支持。这启示我国的低碳转型应当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整体的效率,建立经济、安全、环保的能源体系,普及低碳意识,同时注重发挥税收手段在引导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 标签: 德国 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 发展模式转型
  • 简介:莱妮·里芬斯塔尔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拍摄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强硬意志的影片出名,后深得希特勒赏识而致力于纳粹宣传片的拍摄。二战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使其虽具艺术才华,但却有难以洗清的污点,从而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电影人。

  • 标签: 里芬斯塔尔 德国纳粹宣传片 艺术追求
  • 简介:德国电视台SAT.1播出的喜剧电影《酸甜邻居》,以中国威胁论和德国人对中国的恐惧心理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四口之家来到德国后,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胜出德国邻居一筹,进而引发两家矛盾的故事。影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放大到发生在中德两个家庭之间的日常生活邻里矛盾上。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分析,该部影片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人造物品、规范与价值、绝对预设),所植入的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得以呈现;结合当下国际背景环境进行的影片分析显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倾向负面,这点与国际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是相应的,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基本倾向也是相应的。对该电影的分析,无论在宏观层面(国家交流层面),中观层面(中德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个体跨文化交流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酸甜邻居》 中国威胁论 跨文化交流理论 刻板印象和偏见 文化冲突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 标签: 社会结构变迁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中产阶级 转型